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姚樂:為什麼說中德關係是“全球典範”?

G20漢堡峰會召開在即,習近平主席出席峰會前,於7月4日至6日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 此次訪問是習主席第二次訪德,顯示了近年來中德關係持續發展的勢頭。 習主席在德國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德務實合作不僅在中歐關係中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也成為全球最重要經濟體開展互利共贏合作的典範。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充斥著不確定性:美國保守內顧的政策對全球多邊自由貿易體系造成了嚴重衝擊;歐洲主要國家相繼進行了大選,選舉過程中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讓大選結果懸念迭出,在英國脫歐的陰雲籠罩下,全世界都對歐盟一體化進程的前景憂心忡忡。

在逆全球化甚囂塵上、全球治理處於十字路口的局勢下,中國和德國作為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主要貿易大國和製造業大國,在全球事務中極具影響力,兩國攜手並進不僅有利於歐亞地區的穩定繁榮,也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高效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有益參考,為處在關鍵轉折期的全球經濟治理注入穩定劑。

中歐關係複雜性影響中德關係

中德兩國相向而行,雙邊關係向好,是雙方長期相互靠近、相互磨合的結果,更與當今世界格局風雲變幻密不可分。 中德兩國各自國家實力、在所屬區域乃至全球戰略地位的變遷塑造著彼此對對方的認知,不僅影響著雙邊關係走向,也與中歐關係的大背景相輔相成。

中國與歐盟關係的複雜性對中國與其成員國關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德關係也不例外。 自2005年起,中歐之間儘管經貿聯繫不斷加強,但在諸多領域內問題迭出,使雙方戰略夥伴關係難以實質性推進:中歐在經濟關係上的競爭性因素增多,貿易摩擦時有發生,中國不斷擴大的對歐貿易順差讓歐方愈加不滿;中國在非洲的大規模投資、援助等活動也引發了歐盟的疑慮,認為中國與之爭奪在非洲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對其傳統優勢構成威脅;人權問題上,歐盟多國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執意為達賴提供政治舞臺,領導人會見層級不斷提升,促使中國採取取消互訪、中止對話等激烈方式回應。

上述因素對中德關係的發展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

2009年歐債危機至今,歐盟面臨多重危機與困境。 在此背景下,歐盟出臺了最新版《全球戰略》,以“有原則的實用主義(principled pragmatism)”調整對外戰略,試圖在價值觀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以更符合複雜現實的思路處理對外關係。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歐之間的經濟依賴不斷深化,歐盟越來越認識到歐洲的繁榮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中歐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為中德務實合作營造良好氛圍。

中德對彼此之間加深務實合作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更需要雙方正視中歐關係的複雜性,避免意識形態偏見對雙邊關係的干擾。

中德在大國交往中傾向于務實合作

中德於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歷經近半個世紀,務實合作一直都是中德關係的主流。 總體而言,中德關係呈現出以下兩大特點:

意識形態分歧對雙邊關係影響有限。 中德在人權領域的分歧雖然曾為雙邊關係帶來風波曲折,但雙方總能夠通過外交途徑,在最短時間內讓雙邊關係回到正常軌道。 80年代末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遭遇重大挫折,但科爾政府在危機時期依然堅持維繫中德關係,兩德統一後積極調整對華政策,制定了以加強同中國經貿關係為重點的新亞洲戰略。 在對華武器禁售問題上,德國與法國一道,最先力促歐盟解除禁售。

默克爾出任總理後,其所奉行的“價值觀外交”一度給中德關係造成困難,2007年其執意會見達賴更是讓雙方關係跌入低谷。 然而,2008年10月默克爾就赴北京出席了亞歐峰會,修復與中國的關係。 時至今日,中德雙方高層互訪日益頻繁,雙邊關係更是被提升至“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層級,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深化。

經貿和技術合作亮點突出。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交易夥伴。 2016年雙邊貿易總額達1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 同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全球範圍內最重要的交易夥伴。 此外,德國也是截至目前歐洲對華投資和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 繼2015年加入亞投行後,德國對“一帶一路”態度也開始轉向,今年5月底,德意志銀行與中國國開行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為首期5年的各類專案提供多達30億美元的融資;6月初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雙方更是在投融資、航空航太、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定。

中德務實合作為動盪的大國關係提供啟示

在長期合作過程中,中德不斷加深對彼此的認知和瞭解,近年來國際戰略環境的改變加深了中德相互之間的戰略重視。歐債危機後歐洲各國遭受沉重打擊,長期在經濟低迷中徘徊,而德國卻一枝獨秀,在歐元區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與此同時,德國在歐盟內的領導力也隨之提升,在歐盟政策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看好德國作為歐洲領頭羊的經濟實力與領導力。另一方面,德國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充分認識到了良好的中德關係將為德國的繁榮提供難得的機遇。作為亞洲和歐洲最具實力的經濟體,中德攜手並進將帶動整個亞歐大陸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逆全球化盛行、歐洲區域一體化嚴重受挫的當下,中德務實合作將切實為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如何應對全球經濟治理挑戰提供卓有成效的參考。

中德務實合作將有效推進中歐在“一帶一路”上的對接。德國對“一帶一路”表現出支持和歡迎的態度,並在具體領域內扎實推進相關專案合作進展,將有助於推動歐盟政策整體轉向。實際上,中德合作在帶動中歐對接“一帶一路”方面已經初現成效:今年6月初李克強總理結束訪德後出席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歐雙方達成了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與歐洲投資計畫(又稱“容克計畫”)對接的協議,簽署了《絲路基金和歐洲投資基金促進共同投資框架諒解備忘錄》,設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並將通過亞投行、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促進相關合作。在中歐達成相關合作意向之前,中德先就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項目共同融資簽署了協定。

此外,中德關係良性發展也有利於推進化解中歐經濟合作中的矛盾。例如,在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英國、荷蘭以及北歐國家傾向於支持中國,而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因國內落後產能利益集團強大的遊說力量堅持反對,在歐盟內部對此問題態度如此分裂的情況下,德國的立場就變得更為重要。在今年的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中,默克爾已經表示,“為遵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德國支持歐盟通過修法尋求解決辦法,修訂後的反傾銷法規不歧視任何國家,且應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同時,德國還表示支持儘早締結中歐投資協定和開啟中歐自由貿易合作。

中德務實合作不僅促進中歐經濟合作,更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參考和啟示。特朗普上臺之後,在貿易上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對外政策內顧,事事強調美國優先,最近又宣佈退出《巴黎協定》,這一系列舉措讓世界對美國是否會繼續承擔全球治理的大國責任深表疑慮。而歐洲近年來民粹主義氾濫,英國脫歐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一體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歐洲在捍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此背景下,中德兩國穩步推進的雙邊關係無疑將會為全球攜手應對當前經濟治理中的挑戰增添信心。(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研究助理)

中德務實合作為動盪的大國關係提供啟示

在長期合作過程中,中德不斷加深對彼此的認知和瞭解,近年來國際戰略環境的改變加深了中德相互之間的戰略重視。歐債危機後歐洲各國遭受沉重打擊,長期在經濟低迷中徘徊,而德國卻一枝獨秀,在歐元區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與此同時,德國在歐盟內的領導力也隨之提升,在歐盟政策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看好德國作為歐洲領頭羊的經濟實力與領導力。另一方面,德國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充分認識到了良好的中德關係將為德國的繁榮提供難得的機遇。作為亞洲和歐洲最具實力的經濟體,中德攜手並進將帶動整個亞歐大陸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逆全球化盛行、歐洲區域一體化嚴重受挫的當下,中德務實合作將切實為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如何應對全球經濟治理挑戰提供卓有成效的參考。

中德務實合作將有效推進中歐在“一帶一路”上的對接。德國對“一帶一路”表現出支持和歡迎的態度,並在具體領域內扎實推進相關專案合作進展,將有助於推動歐盟政策整體轉向。實際上,中德合作在帶動中歐對接“一帶一路”方面已經初現成效:今年6月初李克強總理結束訪德後出席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歐雙方達成了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與歐洲投資計畫(又稱“容克計畫”)對接的協議,簽署了《絲路基金和歐洲投資基金促進共同投資框架諒解備忘錄》,設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並將通過亞投行、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促進相關合作。在中歐達成相關合作意向之前,中德先就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項目共同融資簽署了協定。

此外,中德關係良性發展也有利於推進化解中歐經濟合作中的矛盾。例如,在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英國、荷蘭以及北歐國家傾向於支持中國,而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因國內落後產能利益集團強大的遊說力量堅持反對,在歐盟內部對此問題態度如此分裂的情況下,德國的立場就變得更為重要。在今年的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中,默克爾已經表示,“為遵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德國支持歐盟通過修法尋求解決辦法,修訂後的反傾銷法規不歧視任何國家,且應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同時,德國還表示支持儘早締結中歐投資協定和開啟中歐自由貿易合作。

中德務實合作不僅促進中歐經濟合作,更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參考和啟示。特朗普上臺之後,在貿易上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對外政策內顧,事事強調美國優先,最近又宣佈退出《巴黎協定》,這一系列舉措讓世界對美國是否會繼續承擔全球治理的大國責任深表疑慮。而歐洲近年來民粹主義氾濫,英國脫歐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一體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歐洲在捍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此背景下,中德兩國穩步推進的雙邊關係無疑將會為全球攜手應對當前經濟治理中的挑戰增添信心。(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研究助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