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七個華西村年輕人的農業回歸路

新華社南京7月6日電住著別墅, 開著豪車, 卻去開拖拉機, 耕田插秧。 這一反差太大的情景, 是江蘇江陰市華西村七個年輕人一年半來的真實生活寫照。

這是村莊賦予他們的使命, 學習日本水稻種植技術, 在江南水鄉種出安全、口感好的高品質水稻。

雖已都市化, 但華西村仍保留部分農業用地, 其中水稻田約有1000畝。 在華西, 會種田的已老, 年輕的又不會。 誰來種?怎麼種?對於華西來說, 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華西畢竟是村, 農業終究不能丟。 ”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說。 經村民大討論, 村裡最終決定要在農業上有所作為。

過去, 華西是發展工業致富的標杆;今天, 在農業領域, 華西也要樹立起自己的標杆。

幾經考察, 華西最終選擇與日本朝日農場合作, 其中一項合作內容就是用5年時間培養一批職業農民。 華西先在全村2600余村民中篩選, 最後由日本農場主前來挑選。 這七位年輕的職業農民由此產生。

七個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均有本科以上學歷, 各學有專長, 但在農業種植上都是一張“白紙”。

“之前, 從沒想到會來種田。 ”梅振華說。 雖皮膚被曬得黝黑, 但終究是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畢業生, 鼻樑上還架著500度近視眼鏡。

36歲的梅振華年齡最大, 也是七位年輕人的“帶頭大哥”。 在大學, 他學的是鋼鐵冶金, 這與華西過去的主業相吻合。 畢業後,

一直在村鋼鐵廠工作。 去年, 他抱著嘗試一下的心態, 報名到日本學習種植水稻, 最終被選中。 其餘六人, 過去在村裡的工作崗位各有不同, 但也都沒有從事過農業, 沒學習過相關知識。

第一年“成績”卻不錯。

2016年, 華西村給了七位年輕人250畝地試驗, 與朝日農場一般大小。 七位年輕人一段時間在日本農場學習, 一段時間在華西實踐, 邊學邊複製。 出人意料, 七個“學徒”第一年種植的大米竟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

“250畝地, 收穫約60噸大米, 全部售完, 售價5元/斤。 算經濟賬, 略虧, 但大家都誇口感好。 ”梅振華說。 從今年開始, 華西村將集體所有的1000畝水稻田全部交由七個年輕人打理。

為提升華西大米口感、品質, 七個年輕人力求原原本本將日本水稻種植技術引入華西,

每一環節都追求“極致”。

灌溉, 為確保秧苗“喝”到乾淨的水, 七位元年輕人在基地旁邊專門挖了一座水庫, 安裝了三層過濾裝置, 對進入田間的水進行層層淨化。

選種, 一定要用鹽水選。 將鹽倒入水中攪勻, 將生雞蛋放入鹽水, 直到雞蛋露出水面的面積不大不小, 剛好一元硬幣大小時, 才將種子倒入。 漂在水面上的種子一律不要。

耕田, 使用特製的工具, 可以開著拖拉機在同一個田塊裡兜兜轉轉打磨兩天, 只為將其打磨得如同鏡子一般, 高的地方和低窪的地方相差不超過兩釐米。

倉儲, 同樣有著嚴苛的標準。 不管外面天氣是冷是熱, 是乾燥還是潮濕, 智能化恒溫庫內都是15攝氏度, 相對濕度保持在55%到65%之間。

1000畝水稻田, 花費數千萬元, 能種出花來?對於一個年銷售額幾百億元的村莊, 這點稻米收益又算得了什麼?有人質疑, 但華西人有更深遠的考量。

吳協恩說:“如今, 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 注重食品安全。 追求這種極致, 目的不在於賣大米賺錢, 更不是為了做‘盆景’, 而是要打造一個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 為今後水稻種植探路、立標。 ”

“不怕苦、不怕累, 就怕沒標準。 ”梅振華說, “日本大米種植技術上其實沒什麼秘密, 關鍵在於其匠人精神, 在於對標準的嚴苛遵守。 我們希望將這些標準與追求極致的精神引入、消化, 再以自己的標準輸出。 ”

梅振華說, 中國水稻種植規模化、職業化是大趨勢, 一家一戶種植模式正在改變, 到時他們標準化的高品質水稻生產服務體系必將有用武之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