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干涉女兒早戀的窮父母 卻詮釋了富養的真諦

如果要問我哪部電影看得次數最多, 那肯定是這部《怦然心動》, 從大二第一次看, 到現在不下20遍了。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很高

這是一部讓人心動的少年純愛電影, 一棵樹, 一對小孩, 特別簡單的故事, 卻講的盪氣迴腸。

男主布魯斯像萊昂納多

女主朱莉有娜塔莉波曼的氣質

導演採用雙線結構、視角切換的形式拍攝, 通過一個看俗套的愛情故事, 來展開男女主角的內心成長之路。

女孩朱莉:從最初的怦然心動到大膽追逐, 再到失望迷惑, 直至看清釋然;

男孩布魯斯:從最初的厭煩朱莉, 再到懦弱、逃避, 最後逐漸發現朱莉的特有光芒, 而怦然心動, 轉而改變自我, 挽回芳心。

當然, 這次我向你們推薦這部電影, 並不是因為它令人砰然心動的愛情主線, 而是我反復看了N遍之後, 被深深吸引的是劇中有關 家庭教育與親子相處模式的種種細節。

朱莉生長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 媽媽是家庭主婦, 爸爸是個沒什麼名氣的畫家, 家人為了照顧弱智的叔叔, 節衣縮食, 甚至連打理花園的錢都沒有, 但朱莉卻擁有許多現在所謂 “富養”教育之下的品質與氣質:

她純真可愛, 卻又熱情大方, 碰到喜歡的男孩就勇敢去追

但當家人遭受對方侮辱,她也敢於表達憤怒與拒絕,獨立而充滿自尊

生活中,她愛思考,常常自省,去偽存真

她愛自然,愛勞動,鞋上沾滿雞屎,卻滿臉笑容

爬樹遠眺,只為完整的欣賞田野與朝霞

更重要的是,雖然生活清貧,她卻依舊以家人自豪,知足快樂......

到底是怎樣的家庭培育出這樣完美的孩子?

今天丹媽就從朱莉的家庭教育,談談 “精神富養”的那些事:

01 富在信任

影片中, 朱莉的父母總能及時體察女兒的情緒,面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奇怪行為,他們選擇的不是責問與憤怒,而永遠是傾聽與理解:

片中朱莉為布魯斯扔掉她送去的雞蛋而黯然神傷,爸爸關切問候,朱莉卻不知如何開口,媽媽便握住女兒的手,真切地說道“沒事,寶貝,你可以和我們說說”。

言下之意正是你不用顧慮,我們不會評價指責你,只是真誠地想要關心你。

正是有這樣溫暖與值得信任的父母,電影結尾處,當朱莉差點被布魯斯當眾親吻,而尷尬地逃回家時,她也能與母親坦誠相告,而媽媽聽了只是建議女兒和布魯斯好好談談,並禮貌的先替朱莉拒絕前來道歉的布魯斯, 並無插手與指責,這正是對女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充分信任。

換成中國的母親,我想結果不堪設想。

片中還有一幕更令人印象深刻,朱莉為阻止工人砍去她心愛的梧桐,坐在樹上不肯下來,引來整個鎮子的圍觀。

最後,朱莉爸爸來了,他爬上樹與女兒展開了一段這樣對話:

爸爸:乖女兒,該下來了

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讓他們砍樹

朱莉: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爸爸:沒有什麼美景比我女兒的安全更重要!

朱莉:我不

爸爸:朱莉安娜!是時候下來了

眾目睽睽之下,爸爸依舊淡定從容,溫柔而堅定地勸服女兒下來。

他並不是抱著憤怒與否定——“不就是顆樹嗎”,或用恐嚇的語氣給孩子下命令。

而是一面溫柔著傳遞著愛與擔心:“在爸爸心裡沒什麼比你更重要”,一面堅定重複的告訴朱莉規則:“即使你再捨不得這棵樹,但是時候下來了”。

看到這裡,也許你們會疑惑“為啥朱莉爸媽總能如此淡定”。

我想這種淡定的背後, 是對朱莉無條件的信任,而信任後面則是對孩子更深的愛:

在他們眼中,孩子是獨立且值得尊重的個體,他們相信孩子每一個令人不解的情緒與行為背後,必有合理的原因,在沒有得到真實的答案前,他們並不想隨意指責、評價,而選擇用愛與理解,打開心門,傾聽心聲,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

怕與愛,兩種不同的方式也許都能讓孩子順從,但卻會帶來不同的心理影響。

尹建莉曾說 “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而這種權利的下放,必將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與責任感”,反之,權威之下,捆綁之中喚起的則是孩子的懦弱膽小,逆反暴躁,心理失序。

反觀身處富裕家庭的布魯斯,正是權威教育之下的真實寫照。

布魯斯雖家庭富裕,但卻有一個勢力、愛評價、自以為是的爸爸。

在兩家的聚餐上,爸爸多次傲慢嘲諷朱莉的家人,布魯斯明知爸爸不對,卻因害怕爸爸的指責而選擇沉默。

與同伴交往中,布魯斯也表現得懦弱膽小,常常為迎合同伴,言不由衷。

這些都讓布魯斯內心困惑不已,卻又找不到人傾訴。他沒有朱莉那樣幸運,有可以無話不談的父母。

十二三歲的年紀正是價值觀建立的彷徨時期,父母作為導師,應該言傳身教地進行引導,但面對如此武斷、功利的父親,布魯斯早已失去與父母溝通的欲望。

比起物質上的寵愛,對孩子精神上的抑制,感情上的漠視,才是“窮養”的真正表現。

02 富在格局

朱莉從小癡迷布魯斯閃亮的眼睛,爸爸早已看出女兒的小心思,卻並沒橫加阻礙和打擊,也未將對女兒的引導放在“早戀影響學習”“以後會有更好的男人等著你”這樣功利、狹隘的視角上,而是選擇尊重朱莉的每一個感覺,將早戀的問題昇華到了客觀看待周圍事物的高度。

爸爸也並未直言不諱地點出女兒的短視,而是以畫為喻,隱晦做出引導,向孩子生動的闡述了“整體大於部分”的道理,暗示女兒看到外貌的同時也要去注重人的精神內涵。

看著朱莉一知半解的表情,他也沒再多解釋,因為他知道已在朱莉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能不能發芽,必須靠女兒自己去澆灌。

教育家杜威曾說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必須要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果不其然,當朱莉偶然登上梧桐樹,看到高處從未見過的迷人風景時,電光火石間,突然明白了爸爸的話,從更高的角度才能領略更美的風景, 而完整的美不是部分所能比擬的。

爸爸自然也懂得大樹在女兒心中的意義,樹被砍之後,他沒有責備女兒為保樹的任性行為。

看著女兒逐漸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那只是顆樹,為什麼我就忘不了”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畫了幅很美的梧桐送給朱莉,並告訴她“那不只是顆樹,我希望你永遠記得你在那顆樹上的快樂”。

父親知道自己保不住女兒的梧桐樹, 但他卻可以用畫畫的方式,重燃女兒在那顆樹上得到的快樂與成長。

從那天起,朱莉將畫掛在床頭,日看夜看,她的世界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開始理性看待自己的迷戀。

十來歲的小女孩,竟然開始審視自己喜歡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她對自己的價值有了強烈的自我認知,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超脫的自省意識,我們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不是父母簡單的說教就能引導出的。

“你如何看待萬物,這是你最深的存在”,一個孩子若從小有了“整體大於部分”的思維格局,那長大必不會是一個貪圖小利、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之人。

這樣的格局觀,父母單純的“口授”無法讓孩子領會,敢於探索、勤于思考才永遠是孩子獲得知識、擴寬思維的唯一途徑。

03 富在父母恩愛

為照顧弱智的叔叔,朱莉一家省吃儉用,以至於朱莉被布魯斯嘲笑,媽媽心態朱莉的委屈,與丈夫發生了爭吵,這是父母第一次當著女兒大吵,朱莉嚇得哭了起來。

父母趕忙向孩子道歉,並分別去與孩子訴說對彼此的理解,展示了夫妻恩愛的最佳畫面:

見到父母吵架,朱莉很難過。當時,爸爸立刻控制自己,當晚,爸爸真誠地向朱莉道歉,並告訴她,不是你的錯,大人會解決好的。

後來,媽媽也來安慰朱莉,並告訴她, 她有一個又堅強又善良的爸爸,臨走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個吻。

對孩子來說, 媽媽能欣賞自己的父親,是多少重要啊!

父母吵架可能是難免的,但朱莉的父母立刻告訴孩子 即使有矛盾,家人之間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們安心。

就是因為這樣,朱莉才會說出,“我覺得爸爸很不容易,媽媽也很不容易。但是 擁有這樣的父母,我很幸運。”

相比中國的很多家庭,父母之間有了矛盾,家裡就成了肥皂劇的現場, 不定時上演哭鬧、吵架、冷戰、翻臉無情、互相羞辱的戲碼。在那樣狗血的家庭環境中,很多孩子的固定食譜,就是眼淚拌飯。

《美國科學家》雜誌公佈了10種最佳科學育兒方法: 第一位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第二位的,就是父母好好相愛,這比經濟條件、培訓班、安全教育之類的都重要多了!

老人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看了朱莉爸媽的表現,我覺得這話也不全對,窮並不一定就哀,令孩子真正哀傷的是父母互相把窮怪在對方的頭上。

正如朱莉爸爸在爭吵中喊到的“難道這又是我期望的生活嗎?”

誰都不想窮,為何不能在窮困中試著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共同面對,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何苦還要互相怪罪為難彼此……

何況家庭的貧困是因為爸爸對弟弟的不離不棄, 這種責任與擔當對朱莉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正面的影響,所謂言傳身教不過如此。

家的靈魂不是房子,而是屋簷下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父母的長期不和則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對家、對安穩、對愛的渴望。

富與窮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源自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是饑餓感還是安全感。

1-4歲幼兒成長記錄繪本·小朱莉(套裝 全44冊)贈送父母親子導讀手冊 ¥232.8 購買

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但當家人遭受對方侮辱,她也敢於表達憤怒與拒絕,獨立而充滿自尊

生活中,她愛思考,常常自省,去偽存真

她愛自然,愛勞動,鞋上沾滿雞屎,卻滿臉笑容

爬樹遠眺,只為完整的欣賞田野與朝霞

更重要的是,雖然生活清貧,她卻依舊以家人自豪,知足快樂......

到底是怎樣的家庭培育出這樣完美的孩子?

今天丹媽就從朱莉的家庭教育,談談 “精神富養”的那些事:

01 富在信任

影片中, 朱莉的父母總能及時體察女兒的情緒,面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奇怪行為,他們選擇的不是責問與憤怒,而永遠是傾聽與理解:

片中朱莉為布魯斯扔掉她送去的雞蛋而黯然神傷,爸爸關切問候,朱莉卻不知如何開口,媽媽便握住女兒的手,真切地說道“沒事,寶貝,你可以和我們說說”。

言下之意正是你不用顧慮,我們不會評價指責你,只是真誠地想要關心你。

正是有這樣溫暖與值得信任的父母,電影結尾處,當朱莉差點被布魯斯當眾親吻,而尷尬地逃回家時,她也能與母親坦誠相告,而媽媽聽了只是建議女兒和布魯斯好好談談,並禮貌的先替朱莉拒絕前來道歉的布魯斯, 並無插手與指責,這正是對女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充分信任。

換成中國的母親,我想結果不堪設想。

片中還有一幕更令人印象深刻,朱莉為阻止工人砍去她心愛的梧桐,坐在樹上不肯下來,引來整個鎮子的圍觀。

最後,朱莉爸爸來了,他爬上樹與女兒展開了一段這樣對話:

爸爸:乖女兒,該下來了

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讓他們砍樹

朱莉: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爸爸:沒有什麼美景比我女兒的安全更重要!

朱莉:我不

爸爸:朱莉安娜!是時候下來了

眾目睽睽之下,爸爸依舊淡定從容,溫柔而堅定地勸服女兒下來。

他並不是抱著憤怒與否定——“不就是顆樹嗎”,或用恐嚇的語氣給孩子下命令。

而是一面溫柔著傳遞著愛與擔心:“在爸爸心裡沒什麼比你更重要”,一面堅定重複的告訴朱莉規則:“即使你再捨不得這棵樹,但是時候下來了”。

看到這裡,也許你們會疑惑“為啥朱莉爸媽總能如此淡定”。

我想這種淡定的背後, 是對朱莉無條件的信任,而信任後面則是對孩子更深的愛:

在他們眼中,孩子是獨立且值得尊重的個體,他們相信孩子每一個令人不解的情緒與行為背後,必有合理的原因,在沒有得到真實的答案前,他們並不想隨意指責、評價,而選擇用愛與理解,打開心門,傾聽心聲,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

怕與愛,兩種不同的方式也許都能讓孩子順從,但卻會帶來不同的心理影響。

尹建莉曾說 “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而這種權利的下放,必將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與責任感”,反之,權威之下,捆綁之中喚起的則是孩子的懦弱膽小,逆反暴躁,心理失序。

反觀身處富裕家庭的布魯斯,正是權威教育之下的真實寫照。

布魯斯雖家庭富裕,但卻有一個勢力、愛評價、自以為是的爸爸。

在兩家的聚餐上,爸爸多次傲慢嘲諷朱莉的家人,布魯斯明知爸爸不對,卻因害怕爸爸的指責而選擇沉默。

與同伴交往中,布魯斯也表現得懦弱膽小,常常為迎合同伴,言不由衷。

這些都讓布魯斯內心困惑不已,卻又找不到人傾訴。他沒有朱莉那樣幸運,有可以無話不談的父母。

十二三歲的年紀正是價值觀建立的彷徨時期,父母作為導師,應該言傳身教地進行引導,但面對如此武斷、功利的父親,布魯斯早已失去與父母溝通的欲望。

比起物質上的寵愛,對孩子精神上的抑制,感情上的漠視,才是“窮養”的真正表現。

02 富在格局

朱莉從小癡迷布魯斯閃亮的眼睛,爸爸早已看出女兒的小心思,卻並沒橫加阻礙和打擊,也未將對女兒的引導放在“早戀影響學習”“以後會有更好的男人等著你”這樣功利、狹隘的視角上,而是選擇尊重朱莉的每一個感覺,將早戀的問題昇華到了客觀看待周圍事物的高度。

爸爸也並未直言不諱地點出女兒的短視,而是以畫為喻,隱晦做出引導,向孩子生動的闡述了“整體大於部分”的道理,暗示女兒看到外貌的同時也要去注重人的精神內涵。

看著朱莉一知半解的表情,他也沒再多解釋,因為他知道已在朱莉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能不能發芽,必須靠女兒自己去澆灌。

教育家杜威曾說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必須要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果不其然,當朱莉偶然登上梧桐樹,看到高處從未見過的迷人風景時,電光火石間,突然明白了爸爸的話,從更高的角度才能領略更美的風景, 而完整的美不是部分所能比擬的。

爸爸自然也懂得大樹在女兒心中的意義,樹被砍之後,他沒有責備女兒為保樹的任性行為。

看著女兒逐漸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那只是顆樹,為什麼我就忘不了”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畫了幅很美的梧桐送給朱莉,並告訴她“那不只是顆樹,我希望你永遠記得你在那顆樹上的快樂”。

父親知道自己保不住女兒的梧桐樹, 但他卻可以用畫畫的方式,重燃女兒在那顆樹上得到的快樂與成長。

從那天起,朱莉將畫掛在床頭,日看夜看,她的世界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開始理性看待自己的迷戀。

十來歲的小女孩,竟然開始審視自己喜歡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她對自己的價值有了強烈的自我認知,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超脫的自省意識,我們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不是父母簡單的說教就能引導出的。

“你如何看待萬物,這是你最深的存在”,一個孩子若從小有了“整體大於部分”的思維格局,那長大必不會是一個貪圖小利、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之人。

這樣的格局觀,父母單純的“口授”無法讓孩子領會,敢於探索、勤于思考才永遠是孩子獲得知識、擴寬思維的唯一途徑。

03 富在父母恩愛

為照顧弱智的叔叔,朱莉一家省吃儉用,以至於朱莉被布魯斯嘲笑,媽媽心態朱莉的委屈,與丈夫發生了爭吵,這是父母第一次當著女兒大吵,朱莉嚇得哭了起來。

父母趕忙向孩子道歉,並分別去與孩子訴說對彼此的理解,展示了夫妻恩愛的最佳畫面:

見到父母吵架,朱莉很難過。當時,爸爸立刻控制自己,當晚,爸爸真誠地向朱莉道歉,並告訴她,不是你的錯,大人會解決好的。

後來,媽媽也來安慰朱莉,並告訴她, 她有一個又堅強又善良的爸爸,臨走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個吻。

對孩子來說, 媽媽能欣賞自己的父親,是多少重要啊!

父母吵架可能是難免的,但朱莉的父母立刻告訴孩子 即使有矛盾,家人之間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們安心。

就是因為這樣,朱莉才會說出,“我覺得爸爸很不容易,媽媽也很不容易。但是 擁有這樣的父母,我很幸運。”

相比中國的很多家庭,父母之間有了矛盾,家裡就成了肥皂劇的現場, 不定時上演哭鬧、吵架、冷戰、翻臉無情、互相羞辱的戲碼。在那樣狗血的家庭環境中,很多孩子的固定食譜,就是眼淚拌飯。

《美國科學家》雜誌公佈了10種最佳科學育兒方法: 第一位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第二位的,就是父母好好相愛,這比經濟條件、培訓班、安全教育之類的都重要多了!

老人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看了朱莉爸媽的表現,我覺得這話也不全對,窮並不一定就哀,令孩子真正哀傷的是父母互相把窮怪在對方的頭上。

正如朱莉爸爸在爭吵中喊到的“難道這又是我期望的生活嗎?”

誰都不想窮,為何不能在窮困中試著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共同面對,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何苦還要互相怪罪為難彼此……

何況家庭的貧困是因為爸爸對弟弟的不離不棄, 這種責任與擔當對朱莉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正面的影響,所謂言傳身教不過如此。

家的靈魂不是房子,而是屋簷下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父母的長期不和則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對家、對安穩、對愛的渴望。

富與窮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源自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是饑餓感還是安全感。

1-4歲幼兒成長記錄繪本·小朱莉(套裝 全44冊)贈送父母親子導讀手冊 ¥232.8 購買

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