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上半年,中國傳媒業十大事件之趨勢談

文編:王君月

2017年上半年的傳媒江湖, 相比於電視媒體, 互聯網領域可謂是經歷了政策的驚濤駭浪。

電視領域, 好聲音版權之爭的拉鋸戰繼續如火如荼, 原創綜藝大量湧現, 模式節目幾乎絕跡, 綜藝廣告市場開始逐漸回歸理想, 5億成冠名天花板, 廣告亟待探尋新增長點。

同時, 電視和視頻媒體都遭遇了格局性的顛覆力量。 上半年, IPTV用戶首度突破1億大關, 與OTT一起對現有電視傳輸格局形成衝擊。 電視頻道的體制改革加快, 開始關停不創收的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

本文, 我們來回顧2017年上半年的傳媒業十大事件,

並梳理這些事件背後所折射的行業趨勢。

1、廣電總局加強網路節目監管力度, 關停無牌照網路時政節目

6月1日, 廣電總局官網刊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中強調:

❅ 網路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同一尺度, 把好政治關、價值關、審美關, 實行統籌管理;

❅ 未通過審查的電視劇、電影, 不得作為網路劇、網路電影上網播出。 導向不正確的電視綜藝節目, 也不得以網路綜藝節目的名義在互聯網、IPTV、互聯網電視上播出;

❅ 不允許在廣播電視播出的節目, 同樣不允許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上播出。 禁止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節目, 也不得在廣播電視上播出。

❅ 不得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等任何平臺上以任何形式傳播所謂“完整版”、“未刪減版”、“未刪節版”及“被刪片斷”等節目(含鏡頭片斷)。

趨勢談:該禁令對電視和網路節目的要求標準統一化, 電視不准播的網路上也一律不准播。 受其影響, 一些曾經被總局在電視上禁播而輾轉網路化身網綜的綜藝節目或將受新規影響被迫下架。

近年來, 受廣電總局“限娛令”“限星令”等規定的影響, 湖南衛視的部分親子類、選秀類、綜藝娛樂類節目遭遇停播。 《超女》《快男》轉移陣地;《爸爸去哪兒》第四季、《變形計》以“擦邊球”的身份化身網綜, 此輪新規綜藝娛樂大戶芒果TV或受影響最大。

A站視頻遭叫停後, B站宣佈7月5日上傳視頻須實名制。 業內人士指出, B站此次公告是在公開回應總局政策, 雖然B站擁有《資訊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但依然還是要加強監管, 淨化網路。

趨勢談:“視聽證”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最大門檻, 各家的做法都是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 即收購一家有牌照的公司或與他們合作來解決。

2017年2月, 今日頭條收購“陽光寬頻網”方式曲線持有牌照。 YY旗下YY Live與虎牙直播共用一個視聽許可證, 戰旗TV的許可證來自于老東家浙報傳媒, 映客直播視聽許可證則來自于其創始人曾供職許久的多米音樂。 B站則通過加入SMG, 以“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持有視聽許可證。

未來沒有牌照的視頻網站將很難存活。

2、毒舌電影、咪蒙等大號被禁, 自媒體內容尺度成生死線

一夕之間風雲激變, 娛樂大號們人人自危, 擔心這場風暴是否還會蔓延, 下一個被封的會不會是自己?以及這次整風到底會持續多久?甚至有人喊出了“自媒體的冬天要來了”的哀鳴。

趨勢談:事實上,這不止是一場針對娛樂低俗內容的大清洗,更是對片面追求流量和眼球效應的傳統行銷的一次預警,以後的品牌傳播,不能單純只考核閱讀量或者轉化率,而要在價值觀上做更清晰的把握。

3、限韓令落實,2017韓綜集體下線

各路消息顯示,“限韓”的力度和範圍進一步擴散,各大視頻網站與相關版權站、論壇停止更新一切韓國節目,多檔韓國節目2017年最新的內容都被下架。

自去年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起,中韓關係緊張,國內就開始流傳“限韓令”的說法。從韓星參與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播出、上映及韓星來華演出受限,到韓國製作團隊及韓國模式節目都受到管控,韓國元素恐遭徹底趕出大小螢幕,“限韓令”的力度始終呈現加強之勢。

與此同時,幾大主流視頻網站正在更新的韓國綜藝節目都已下線,包括《超人回來了》、《新婚日記》、《Running Man》、《隱秘而偉大》、《新西遊記3》等在內的在播節目的視頻連結均顯示“404”。

趨勢談:從涉韓元素的電視節目努力“去韓化”,到2017年的新韓國綜藝節目從視頻網站消失,都不得不令人感受到“限韓令”正在發揮的威力。無論是與韓版節目、製作團隊有關的中國節目製作方,還是電視、網路的各個平臺,都需要在一切韓國元素的處理上謹慎再謹慎。

4、IPTV用戶數突破1億戶,衝擊現有電視傳輸格局

近年來,尤其是2012年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進三網融合以及“寬頻中國”戰略的出臺,為IPTV的快速發展帶來基礎保障。

2015年以來,隨著視聽產業進入大視頻時代,運營商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轉型視頻業務探索,以及廣電新媒體和運營商歷經多年磨合之後,找到一條相互認可的合作模式之後,共同推動IPTV發展,使其用戶量以井噴之勢發展。

IPTV已成為中國電視收視的重要管道已經毋庸置疑。

工信部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IPTV用戶數已經突破1億戶。對全國各地的有線電視網來說,iptv簡直就是噩夢!有線電視運營商,面臨迅速轉型的問題!

趨勢談:OTT大屏廣告起步於2015年,而2016年是OTT大屏廣告開始爆發式增長的一年。2016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約為9.7億,較2015年增長384%。未來幾年,OTT廣告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5、視頻進入寡頭壟斷時代,平臺生態競爭加劇

視頻競爭格局呈現三足鼎立之勢,百度系的愛奇藝、阿裡系的優土、騰訊系的騰訊視頻佔據超過50%的市場份額。

2017年視頻第一梯隊戰略佈局聚焦平臺生態:優酷背靠阿裡,以全平臺大資料為核心,打造全鏈路行銷;騰訊視頻依託騰訊在社交、娛樂、資訊領域的優勢,實現平臺化打通,擴大影響力;愛奇藝2017年工作重點是圍繞IP打造泛娛樂化產業鏈,提供一站式的娛樂及消費服務。

除此之外,佈局特色內容是形成差異化區隔的重要手段,如騰訊覆蓋國內外大片、引進海外高品質紀錄片;優酷發力直播綜藝、打造垂直類爆款網綜;愛奇藝持續推出網N代作品。

趨勢談:從2016年資料來看,視頻行業已經進入寡頭壟斷時代,BAT份額超過50%,其他視頻平臺只能找到自己的特點來發展,例如搜狐視頻和網易視頻就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視頻平臺,而是在一個門戶體系的視頻平臺,所以這些平臺不是單單依靠視頻業務,而是各個體系相互支撐,所以還是可以在第二梯隊生存下來。

6、短視頻發展神速,PGC和MCN成下一個風口

2016年,內容創業的風口,眾多頭部PGC脫穎而出,羅輯思維、萬合天宜、papi醬等都火了,這些頭部內容生產者做大了內容產業的蛋糕,讓大量腰部內容生產者得以分食,也讓MCN成為最火熱的新風口。

2017年,短視頻集束式爆發性增長,讓傳統和新媒體都措手不及,短視頻來了,如何進行商業化,人們還在探索中,但MCN無疑最高效和集約化的商業模式之一。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種多頻道網路的產品形態,將PGC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援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要數迪士尼5億買下的Maker Studios。

可以說,穩定的大規模高品質生產頭部PGC的生產方式背後,都是頂尖MCN在支撐,除了內容的量產化,MCN的效率價值更重要是體現在紅人養成的工業化,包括篩選、定位、養成、流量放大、社群維護等等。

趨勢談:未來的視頻市場的結構,一定是幾家頭部的PGC公司,配合幾家大型的MCN公司提供腰部以上的內容,整個市場從紛繁複雜走向專業的二元化結構。

在視頻這個市場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的時候,對於MCN而言,最現實也最被資本市場認可的模式一定是在一個垂直領域做深,然後把成功的經驗擴展到更多的細分市場。

7、《人民的名義》火爆多屏,成十年一遇劇王

《人民的名義》收視破5!萬萬沒想到,這樣一部給人感覺只會在CCTV8播出的電視劇,會火成現在這個程度。

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的《人民的名義》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從播出開始,這部劇的收視率幾乎每天都在暴漲!網路播放量更是早早突破10億次。該劇不僅在豆瓣上得到高達9.0的高分,更被紫光閣、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眾多黨和政府的官方媒體多次報導,吸引了從中青年到00後、甚至10後等各個年齡層的大批粉絲。

“達康書記”等一批老戲骨更是意外成為“網紅”,連他的“御用水杯”同款都受到追捧。在當下對IP盲目崇拜、對套路機械複製、對功利狂熱追求成為常態的電視劇市場,《人民的名義》無疑是一股清流。

趨勢談:《人民的名義》這樣新主旋律作品的崛起與“IP+小鮮肉”的沒落一方面說明了靠炒作行銷已經無法哄騙觀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市場對於精品優質內容的需求。題材、IP都無法決定一部作品的品質,只有用心生產精品劇集才能真正取悅市場,而市場能夠給出的回饋也十分慷慨。

8、“好聲音”版權之爭白熱化,警示綜藝原創重要性

今年5月17日,唐德影視作為被告方,浙江廣電集團因“好聲音”對唐德影視發難。浙江廣電、浙江藍巨星國際傳媒對唐德影視及公司全資子公司唐德傳媒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唐德立即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欄目名稱/頻道欄目節目名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並索賠經濟損失人民幣1.2億元及合理費用支出50萬元。

5月24日,有唐德影視與燦星文化之間的“好聲音”商標侵權案在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正式開庭審理。唐德影視原告、被告身份來回轉換,以“好聲音”版權為中心,與燦星文化、浙江廣電集團形成一個糾葛複雜的大三角。

趨勢談:燦星公司教訓慘痛,新的版權擁有者唐德影視也難稱贏家。隨著爭端的持續和深化,公司的合法授權無法順利實現,導致預期收益損失。經過版權的易主爭奪,其品牌價值已出現透支跡象。

同時,唐德影視的《中國好聲音》還將直面燦星公司的《中國新歌聲》,以及其他電視臺類似節目的激烈競爭,前景如何,尚難預料。唯有真正投身原創研發,才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不被天價版權費綁架,也才能規避商業開發中的法律風險,以持續新穎的創意贏得觀眾和市場。

9、綜藝節目冠名5億元觸頂,廣告亟待探尋新模式

2017年各衛視綜藝節目數量較去年有增無減,而戶外節目依舊是其中的重頭,據不完全統計,湖南、浙江、東方、江蘇、安徽、北京六大衛視2017年的戶外綜藝總數預計在27檔左右。

但廣告主的億元冠名去向,依舊集中在頭部衛視的熱門節目,王牌綜N代節目有口碑和收視基礎,冠名費相對其他節目高出數倍。同時,2017年對於綜藝節目市場來說將是一個轉折之年,不少一線衛視的項目招商變得十分困難,二三線衛視則更困難,那麼綜藝市場增長點在哪兒?

趨勢談:2017年對於綜藝節目市場來說將是一個轉折之年,不少一線衛視的項目招商變得十分困難,有些大項目可能擱淺;而從各大影視上市公司公佈的財務資料來看,各家公司去年的綜藝板塊表現都很糟。隨著資本的逐漸退出,節目製作方也需要改變過去單純依賴大明星參與的節目製作模式,探索新的內容製作和變現方式。

10、關停不創收的電視頻道/廣播頻率開始破冰

在很多電視臺都是有一些僵屍頻道,成為電視臺管理的難點,消耗台裡的各種資源,卻自己養不了自己。

2017年4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政策層面明確規定了,部分頻道和頻率可以進行關停。政策一出,山東省便宣佈關停部分頻道和頻率。

山東對區級廣播電視臺形成“立、轉、撤”的思路。根據省局通知,山東擬關停大多數區級廣播電臺,將其改為廣播電視站,關閉無線頻道頻率播出。注意,這裡說的是“頻道頻率”,也就說,區級電視、區級廣播節目都將被停播。

趨勢談:在經濟快速增長期,多養一個閒人不是什麼大問題,2017年遇到的問題是主創收頻道出了問題,衛視出現虧了。縣市電視臺關停一個至二個頻道是必須的,省級台關停一二個地面頻道也是必須的,市場是這樣選擇的,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不關,繼續賴活著,是經營毒藥。亞視關了,華娛衛視關了,關就為更好的活。

相關閱讀:

2017上半年電視行業十大新現象

本文通過對2017年上半年電視業突出現象的梳理,為您展示一個電視媒體行業的全貌。

1. 有線電視衰落,IPTV和OTT成電視業格局生力軍

IPTV和OTT正在成為中國電視業格局的一股生力軍!假以時日,IPTV將會全面超過有線電視使用者規模。據預測,2019年IPTV使用者規模將達到2億。屆時IPTV使用者將達到並超過有線電視使用者規模,成為第一大家庭收視管道。

OTT大屏廣告起步於2015年,而2016年是OTT大屏廣告開始爆發式增長的一年。2016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約為9.7億,較2015年增長384%。未來幾年,OTT廣告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而2017年一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總量降至2.51億戶,環比減少172.8萬戶。這是繼去年第四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首次出現負增長之後,連續兩個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跌跌不休”,使用者流失呈加速態勢。

而2016年底,IPTV用戶總數達到9000萬戶,再加上中國移動2500萬OTT電視使用者,三家運營商電視使用者總量在2016年已經突破1億大關。此外有線電視繳費使用者在2017年第一季度也出現負增長,2017年有線電視運營商將會面臨嚴峻的困難。

2. 電視廣告連續三年下滑,但電視臺廣告更加倚重綜藝

上半年又出現了很多唱衰電視業的聲音,而且各項指標的確也呈現出這個趨勢——觀眾人均電視觀看的時長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天155分鐘。尤其是年輕人正在遠離電視,更多使用新媒體進行娛樂消費。同時我們也看到,電視廣告投放已經連續三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在去年的時候,總體來看投放額已經下降了3.7%,廣告時長減少了4.4%。

但是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整體的電視行業下行,但是電視綜藝至少在今年以前,在2015、2016年呈現的是逆勢上揚的趨勢。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勢頭?因為它相對別的內容形態來說有更強的廣告吸附能力,反而成為了各大平臺依賴的產品。

3. 媒體格局分化加劇馬太效應,央視和四大衛視優勢突出

央視作為國家級媒體,是國家新聞、體育、財經等國際國內大事件的發佈平臺,具有不可撼動的政治地位,和毋庸置疑的公信力,有大事看央視已成共識。另外在綜藝、電視劇及文化類節目上也加大投資力度和創新力度,晚間收視份額更是實現大幅增長。

一線衛視借勢大資本,與優秀的綜藝、影視製作公司合作,聚合優質內容資源,優質內容帶來強大的吸金力,全國衛視營收近8成由四大衛視貢獻。內容帶來的不只是收視,還有軟性植入的網路傳播價值、話題、粉絲經濟等輻射力。在內容-資本的良性運轉下,一線衛視強者恒強。

二三線衛視競爭壓力更大,差異化求生存,深耕區域市場。

4. 上半年無綜藝節目收視過3,爆款一招鮮時代已終結

根據CM52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並未出現收視過3的季播綜藝節目,類似當年《中國達人秀》的爆款模式缺席”。即便是《奔跑吧3》也開始顯現頹勢,與前幾季相比,收視率也出現較大滑坡。這也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綜藝市場已經走出了最初的市場紅利期,開始有逐漸轉冷的跡象。

這種變化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大眾注意力的分散,恰恰能夠幫助中國綜藝人戒掉以往“跟著模式走”“沖著明星看”的浮躁心態。冷靜下來的市場,其實也為中國綜藝邁向成熟、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提供了空間。

5. 綜藝經濟賬:衛視80%虧錢 網綜70%不賺錢,藝人成本60%

上海電視節上,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透露,各個衛視平臺的廣告經營都有非常明顯的下降,使得某一線衛視去年80%的綜藝是虧錢的,2017年甚至會比2016年更嚴峻。除了電視綜藝,視頻網站的網綜似乎日子也不太好過。

《十三億分貝》製片人馬力曾表示:“估計網綜70%都是賠的。” 有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150檔網綜有100檔是在貼錢做,大量節目都賠錢。

在日前舉辦的愛奇藝網路綜藝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分析,造成網綜早衰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整體經濟形勢的下滑,廣告商收緊了錢包。

第二,數量不斷擴充,同質內容過多。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範圍網綜節目264檔,中國網綜就占到了98檔,“其中雷同現象很多,比如77%要依賴大明星,80%依賴國外模式。”

第三,節目的成本不斷上漲,主要是藝人費用上漲過快,製作方追求大製作。“有時候我們製作大綜藝方面,調動攝像機之多,調動的工作團隊之多,出乎意料。但是,大眾拿小屏觀看時,可能並不需要這種大片式的技術展現。”

王曉暉認為,網綜並沒有顯示出和電視綜藝本質上的區別,“整個網綜表現的是電視手段過多,沒有體現互聯網的鮮明特點,大家可能看了假網綜。

而此前網上有文章《明星拿走真人秀成本的三分之二,然而電視臺已經開不出工資》更是尖銳地指出明星在綜藝節目中不合理的分成比例。據星馳傳媒朱化凱團隊對於成本的核算發現,一個傳統衛視綜藝項目的藝人成本,最多能占到專案投資的60%,製作成本占30%,剩下的5%~10%會用於宣發、廣告。

在政策趨嚴、明星成本過高、爆款綜藝匱乏、注意力成本日益高漲的當下,綜藝高度依賴廣告的單一模式的弊病凸顯出來,不難看出,中國綜藝市場已經走出了最初的市場紅利期,開始有逐漸轉冷的跡象。

6. 模式荒成綜藝頑症,但創新精品意識已在市場中孕育

2017年,綜藝領域綜N代延續熱度,喜劇、相親、影視IP、文化類綜藝也有多元創新。以《72層奇樓》為代表的影視IP改編為綜藝IP,希望借助強大的粉絲基礎和關注度,開闢綜藝新模式。另外湖南、東方及江蘇衛視,還打造多檔文化類節目,為綜藝注入清流。

綜藝原創匱乏,模式荒依舊是市場的一大痛點。《中國好聲音》火了之後出現一批良莠不齊的同款,類似的歌唱節目模式版權被瘋狂搶購。盲從模式,向爆款看齊的急功近利恰是中國綜藝的一大癥結。

但隨著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新精品、垂直型節目的抬頭,綜藝市場逐漸樹立品牌意識與文化自信。無論是一線衛視還是二線衛視,都已經或者正在推出至少一檔文化類綜藝。在可預見的一兩年裡,文化類節目將雨後春筍般湧現,就如同前幾年的音樂選秀節目,或許這又是一個迴圈。

此外,隨著超級網綜時代的來臨,部分衛視綜藝面臨著停播或者改版,老牌綜藝的疲態顯現。

7. 上半年電視劇市場黑馬頻現,強勢平臺強化大劇資源壟斷

2017上半年的電視劇市場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相當震撼:從劇碼看,黑馬頻現,反腐涉案劇《人民的名義》創造近十年來的收視高峰;青春娛樂對陣年代大戲,IP劇口碑收視難以兼顧,熱議話題層出不窮。

從播出平臺看,在“一劇兩星”政策背景下,強勢平臺強化大劇資源壟斷,省級衛視馬太效應繼續強化;互聯網視頻繼續擴張,先網後臺成為常態,台網同步進軍一線衛視黃金檔劇場。

根據酷雲互動資料,黃金時段五大衛視電視劇播出時長都在40%-60%之間。五大衛視更側重都市劇,湖南、浙江、江蘇都市劇比重超過40%。五大衛視黃金檔劇場全面播出首輪劇,湖南全面獨播,東方、浙江、北京、江蘇強強聯合。湖南、東方、北京、安徽共計播出11部周播劇,台網聯動成主流。

8

電視劇經濟賬:售價漲230%,2020年超級劇單集或破6000萬

無論是超級劇集還是頭部內容、爆款,都是稀缺的,甚至可遇不可求。這也導致大投資大IP的頂級大劇採購價越來越高。2016年初,100集的《如懿傳》網路售價900萬元/集,電視臺售價600萬元/集,單集就突破1500萬。2016年10月,天貓技術以4.8億獲得電視劇《贏天下》網路獨播權,折算下來,網路端售價已高達800萬元/集。

事實上,對頭部資源的價格爭奪中,視頻網站可謂最大的推手。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認為,網劇開始往大投資、精品化的方向走了,出了爆款後,各方 製作者的投入就會加大。著名製片人白一驄就表示,版權價格增長主要針對頭部大劇,主要價格推動來自互聯網。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感歎,2017年版權價格仍在持續上漲,行業資源越來越像塔尖傾斜,馬太效應進一步強化,買得起劇的也就幾家一線衛視和視頻網站。

《2016網路自製劇行業白皮書》中的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2016年互聯網自製內容總投資約270億,相比2015年增長了125%;整體的市場規模與2015年相比,製作集數或增加近42%。王曉暉坦言,在過去的一年,S級頭部電視劇價格上漲200%,先網後臺的電視劇上漲230%,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S級劇的單集價格可能達到6000萬元。

9

古裝大IP劇屢陷抄襲,影視行業抄襲蔓延至全產業鏈

從《錦繡未央》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再到最近 《楚喬傳》,古裝大IP劇抄襲事件在這一兩年內集中曝光。網友自發製作調色板式的文字對比,力證這些熱播劇背後的原著,有不少篇幅都是七拼八湊偷來的,抄襲面之廣令人瞠目。

縱觀影視行業的全鏈條,這些抄襲者的共謀者還有很多。從製片方到宣傳方,從創意者到執行者。可以一面大談原創之可貴,一面繼續臉不紅心不跳地買下一本抄襲而來的小說,或是把外國電影的預告片、海報設計原封不動搬進自己的專案裡。等到原創者找上門來,大抵還會做受害者狀,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從長遠來看,抄襲與反抄襲,會是一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鋸戰。

9

二三線衛視黃金檔淪陷, “先網後臺”開始侵蝕一線衛視黃金檔

“先網後臺”早已不是新鮮事,只是今年這種模式似乎已經蔓延到一線衛視黃金檔:《外科風雲》可以看做是一線衛視黃金劇場“先網後臺”的起點,該劇在騰訊視頻採用“會員搶先看”的播出模式,以僅僅晚於浙江、北京兩大衛視30分鐘的時差上線,進一步將一線衛視逼到了死角。

之前,優酷數次高調宣佈先網後臺編播策略,會以提前一線衛視黃金檔一周的時間上線《軍師聯盟》,最終江蘇、安徽兩大衛視的極力爭取,延遲網播。

眾所周知,各衛視的周播劇場早已經是“網劇重播”,2017年北京衛視、安徽衛視、上海東方衛視在播劇和待播劇均為網劇;目前暫停的江蘇衛視,今年暑期周播劇場播出的也是一部網劇;湖南衛視《不一樣的美男子2》也是網劇。而從2015年開始二三線衛視的黃金檔也已經採用“先網後臺”模式,今年更是呈現規模增長趨勢,同時,這種模式已經開始反噬一線衛視黃金劇場。

“先網後臺”不僅是播出方式的改變,更是電視劇背後話語權的輪換。伴隨著視頻網站的崛起,“先網後臺”就這麼猝不及防地把傳統電視臺和傳統製作公司拉進了這輪進化的漩渦。“先網後臺”的出現雖然是電視劇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然而,先網後臺徹底貫徹,還是任重道遠。

推廣:馬文驍

趨勢談:事實上,這不止是一場針對娛樂低俗內容的大清洗,更是對片面追求流量和眼球效應的傳統行銷的一次預警,以後的品牌傳播,不能單純只考核閱讀量或者轉化率,而要在價值觀上做更清晰的把握。

3、限韓令落實,2017韓綜集體下線

各路消息顯示,“限韓”的力度和範圍進一步擴散,各大視頻網站與相關版權站、論壇停止更新一切韓國節目,多檔韓國節目2017年最新的內容都被下架。

自去年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起,中韓關係緊張,國內就開始流傳“限韓令”的說法。從韓星參與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播出、上映及韓星來華演出受限,到韓國製作團隊及韓國模式節目都受到管控,韓國元素恐遭徹底趕出大小螢幕,“限韓令”的力度始終呈現加強之勢。

與此同時,幾大主流視頻網站正在更新的韓國綜藝節目都已下線,包括《超人回來了》、《新婚日記》、《Running Man》、《隱秘而偉大》、《新西遊記3》等在內的在播節目的視頻連結均顯示“404”。

趨勢談:從涉韓元素的電視節目努力“去韓化”,到2017年的新韓國綜藝節目從視頻網站消失,都不得不令人感受到“限韓令”正在發揮的威力。無論是與韓版節目、製作團隊有關的中國節目製作方,還是電視、網路的各個平臺,都需要在一切韓國元素的處理上謹慎再謹慎。

4、IPTV用戶數突破1億戶,衝擊現有電視傳輸格局

近年來,尤其是2012年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進三網融合以及“寬頻中國”戰略的出臺,為IPTV的快速發展帶來基礎保障。

2015年以來,隨著視聽產業進入大視頻時代,運營商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轉型視頻業務探索,以及廣電新媒體和運營商歷經多年磨合之後,找到一條相互認可的合作模式之後,共同推動IPTV發展,使其用戶量以井噴之勢發展。

IPTV已成為中國電視收視的重要管道已經毋庸置疑。

工信部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IPTV用戶數已經突破1億戶。對全國各地的有線電視網來說,iptv簡直就是噩夢!有線電視運營商,面臨迅速轉型的問題!

趨勢談:OTT大屏廣告起步於2015年,而2016年是OTT大屏廣告開始爆發式增長的一年。2016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約為9.7億,較2015年增長384%。未來幾年,OTT廣告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5、視頻進入寡頭壟斷時代,平臺生態競爭加劇

視頻競爭格局呈現三足鼎立之勢,百度系的愛奇藝、阿裡系的優土、騰訊系的騰訊視頻佔據超過50%的市場份額。

2017年視頻第一梯隊戰略佈局聚焦平臺生態:優酷背靠阿裡,以全平臺大資料為核心,打造全鏈路行銷;騰訊視頻依託騰訊在社交、娛樂、資訊領域的優勢,實現平臺化打通,擴大影響力;愛奇藝2017年工作重點是圍繞IP打造泛娛樂化產業鏈,提供一站式的娛樂及消費服務。

除此之外,佈局特色內容是形成差異化區隔的重要手段,如騰訊覆蓋國內外大片、引進海外高品質紀錄片;優酷發力直播綜藝、打造垂直類爆款網綜;愛奇藝持續推出網N代作品。

趨勢談:從2016年資料來看,視頻行業已經進入寡頭壟斷時代,BAT份額超過50%,其他視頻平臺只能找到自己的特點來發展,例如搜狐視頻和網易視頻就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視頻平臺,而是在一個門戶體系的視頻平臺,所以這些平臺不是單單依靠視頻業務,而是各個體系相互支撐,所以還是可以在第二梯隊生存下來。

6、短視頻發展神速,PGC和MCN成下一個風口

2016年,內容創業的風口,眾多頭部PGC脫穎而出,羅輯思維、萬合天宜、papi醬等都火了,這些頭部內容生產者做大了內容產業的蛋糕,讓大量腰部內容生產者得以分食,也讓MCN成為最火熱的新風口。

2017年,短視頻集束式爆發性增長,讓傳統和新媒體都措手不及,短視頻來了,如何進行商業化,人們還在探索中,但MCN無疑最高效和集約化的商業模式之一。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種多頻道網路的產品形態,將PGC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援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要數迪士尼5億買下的Maker Studios。

可以說,穩定的大規模高品質生產頭部PGC的生產方式背後,都是頂尖MCN在支撐,除了內容的量產化,MCN的效率價值更重要是體現在紅人養成的工業化,包括篩選、定位、養成、流量放大、社群維護等等。

趨勢談:未來的視頻市場的結構,一定是幾家頭部的PGC公司,配合幾家大型的MCN公司提供腰部以上的內容,整個市場從紛繁複雜走向專業的二元化結構。

在視頻這個市場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的時候,對於MCN而言,最現實也最被資本市場認可的模式一定是在一個垂直領域做深,然後把成功的經驗擴展到更多的細分市場。

7、《人民的名義》火爆多屏,成十年一遇劇王

《人民的名義》收視破5!萬萬沒想到,這樣一部給人感覺只會在CCTV8播出的電視劇,會火成現在這個程度。

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的《人民的名義》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從播出開始,這部劇的收視率幾乎每天都在暴漲!網路播放量更是早早突破10億次。該劇不僅在豆瓣上得到高達9.0的高分,更被紫光閣、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眾多黨和政府的官方媒體多次報導,吸引了從中青年到00後、甚至10後等各個年齡層的大批粉絲。

“達康書記”等一批老戲骨更是意外成為“網紅”,連他的“御用水杯”同款都受到追捧。在當下對IP盲目崇拜、對套路機械複製、對功利狂熱追求成為常態的電視劇市場,《人民的名義》無疑是一股清流。

趨勢談:《人民的名義》這樣新主旋律作品的崛起與“IP+小鮮肉”的沒落一方面說明了靠炒作行銷已經無法哄騙觀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市場對於精品優質內容的需求。題材、IP都無法決定一部作品的品質,只有用心生產精品劇集才能真正取悅市場,而市場能夠給出的回饋也十分慷慨。

8、“好聲音”版權之爭白熱化,警示綜藝原創重要性

今年5月17日,唐德影視作為被告方,浙江廣電集團因“好聲音”對唐德影視發難。浙江廣電、浙江藍巨星國際傳媒對唐德影視及公司全資子公司唐德傳媒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唐德立即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欄目名稱/頻道欄目節目名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並索賠經濟損失人民幣1.2億元及合理費用支出50萬元。

5月24日,有唐德影視與燦星文化之間的“好聲音”商標侵權案在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正式開庭審理。唐德影視原告、被告身份來回轉換,以“好聲音”版權為中心,與燦星文化、浙江廣電集團形成一個糾葛複雜的大三角。

趨勢談:燦星公司教訓慘痛,新的版權擁有者唐德影視也難稱贏家。隨著爭端的持續和深化,公司的合法授權無法順利實現,導致預期收益損失。經過版權的易主爭奪,其品牌價值已出現透支跡象。

同時,唐德影視的《中國好聲音》還將直面燦星公司的《中國新歌聲》,以及其他電視臺類似節目的激烈競爭,前景如何,尚難預料。唯有真正投身原創研發,才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不被天價版權費綁架,也才能規避商業開發中的法律風險,以持續新穎的創意贏得觀眾和市場。

9、綜藝節目冠名5億元觸頂,廣告亟待探尋新模式

2017年各衛視綜藝節目數量較去年有增無減,而戶外節目依舊是其中的重頭,據不完全統計,湖南、浙江、東方、江蘇、安徽、北京六大衛視2017年的戶外綜藝總數預計在27檔左右。

但廣告主的億元冠名去向,依舊集中在頭部衛視的熱門節目,王牌綜N代節目有口碑和收視基礎,冠名費相對其他節目高出數倍。同時,2017年對於綜藝節目市場來說將是一個轉折之年,不少一線衛視的項目招商變得十分困難,二三線衛視則更困難,那麼綜藝市場增長點在哪兒?

趨勢談:2017年對於綜藝節目市場來說將是一個轉折之年,不少一線衛視的項目招商變得十分困難,有些大項目可能擱淺;而從各大影視上市公司公佈的財務資料來看,各家公司去年的綜藝板塊表現都很糟。隨著資本的逐漸退出,節目製作方也需要改變過去單純依賴大明星參與的節目製作模式,探索新的內容製作和變現方式。

10、關停不創收的電視頻道/廣播頻率開始破冰

在很多電視臺都是有一些僵屍頻道,成為電視臺管理的難點,消耗台裡的各種資源,卻自己養不了自己。

2017年4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政策層面明確規定了,部分頻道和頻率可以進行關停。政策一出,山東省便宣佈關停部分頻道和頻率。

山東對區級廣播電視臺形成“立、轉、撤”的思路。根據省局通知,山東擬關停大多數區級廣播電臺,將其改為廣播電視站,關閉無線頻道頻率播出。注意,這裡說的是“頻道頻率”,也就說,區級電視、區級廣播節目都將被停播。

趨勢談:在經濟快速增長期,多養一個閒人不是什麼大問題,2017年遇到的問題是主創收頻道出了問題,衛視出現虧了。縣市電視臺關停一個至二個頻道是必須的,省級台關停一二個地面頻道也是必須的,市場是這樣選擇的,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不關,繼續賴活著,是經營毒藥。亞視關了,華娛衛視關了,關就為更好的活。

相關閱讀:

2017上半年電視行業十大新現象

本文通過對2017年上半年電視業突出現象的梳理,為您展示一個電視媒體行業的全貌。

1. 有線電視衰落,IPTV和OTT成電視業格局生力軍

IPTV和OTT正在成為中國電視業格局的一股生力軍!假以時日,IPTV將會全面超過有線電視使用者規模。據預測,2019年IPTV使用者規模將達到2億。屆時IPTV使用者將達到並超過有線電視使用者規模,成為第一大家庭收視管道。

OTT大屏廣告起步於2015年,而2016年是OTT大屏廣告開始爆發式增長的一年。2016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約為9.7億,較2015年增長384%。未來幾年,OTT廣告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OTT廣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而2017年一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總量降至2.51億戶,環比減少172.8萬戶。這是繼去年第四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首次出現負增長之後,連續兩個季度有線電視使用者“跌跌不休”,使用者流失呈加速態勢。

而2016年底,IPTV用戶總數達到9000萬戶,再加上中國移動2500萬OTT電視使用者,三家運營商電視使用者總量在2016年已經突破1億大關。此外有線電視繳費使用者在2017年第一季度也出現負增長,2017年有線電視運營商將會面臨嚴峻的困難。

2. 電視廣告連續三年下滑,但電視臺廣告更加倚重綜藝

上半年又出現了很多唱衰電視業的聲音,而且各項指標的確也呈現出這個趨勢——觀眾人均電視觀看的時長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天155分鐘。尤其是年輕人正在遠離電視,更多使用新媒體進行娛樂消費。同時我們也看到,電視廣告投放已經連續三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在去年的時候,總體來看投放額已經下降了3.7%,廣告時長減少了4.4%。

但是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整體的電視行業下行,但是電視綜藝至少在今年以前,在2015、2016年呈現的是逆勢上揚的趨勢。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勢頭?因為它相對別的內容形態來說有更強的廣告吸附能力,反而成為了各大平臺依賴的產品。

3. 媒體格局分化加劇馬太效應,央視和四大衛視優勢突出

央視作為國家級媒體,是國家新聞、體育、財經等國際國內大事件的發佈平臺,具有不可撼動的政治地位,和毋庸置疑的公信力,有大事看央視已成共識。另外在綜藝、電視劇及文化類節目上也加大投資力度和創新力度,晚間收視份額更是實現大幅增長。

一線衛視借勢大資本,與優秀的綜藝、影視製作公司合作,聚合優質內容資源,優質內容帶來強大的吸金力,全國衛視營收近8成由四大衛視貢獻。內容帶來的不只是收視,還有軟性植入的網路傳播價值、話題、粉絲經濟等輻射力。在內容-資本的良性運轉下,一線衛視強者恒強。

二三線衛視競爭壓力更大,差異化求生存,深耕區域市場。

4. 上半年無綜藝節目收視過3,爆款一招鮮時代已終結

根據CM52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並未出現收視過3的季播綜藝節目,類似當年《中國達人秀》的爆款模式缺席”。即便是《奔跑吧3》也開始顯現頹勢,與前幾季相比,收視率也出現較大滑坡。這也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綜藝市場已經走出了最初的市場紅利期,開始有逐漸轉冷的跡象。

這種變化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大眾注意力的分散,恰恰能夠幫助中國綜藝人戒掉以往“跟著模式走”“沖著明星看”的浮躁心態。冷靜下來的市場,其實也為中國綜藝邁向成熟、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提供了空間。

5. 綜藝經濟賬:衛視80%虧錢 網綜70%不賺錢,藝人成本60%

上海電視節上,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透露,各個衛視平臺的廣告經營都有非常明顯的下降,使得某一線衛視去年80%的綜藝是虧錢的,2017年甚至會比2016年更嚴峻。除了電視綜藝,視頻網站的網綜似乎日子也不太好過。

《十三億分貝》製片人馬力曾表示:“估計網綜70%都是賠的。” 有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150檔網綜有100檔是在貼錢做,大量節目都賠錢。

在日前舉辦的愛奇藝網路綜藝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分析,造成網綜早衰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整體經濟形勢的下滑,廣告商收緊了錢包。

第二,數量不斷擴充,同質內容過多。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範圍網綜節目264檔,中國網綜就占到了98檔,“其中雷同現象很多,比如77%要依賴大明星,80%依賴國外模式。”

第三,節目的成本不斷上漲,主要是藝人費用上漲過快,製作方追求大製作。“有時候我們製作大綜藝方面,調動攝像機之多,調動的工作團隊之多,出乎意料。但是,大眾拿小屏觀看時,可能並不需要這種大片式的技術展現。”

王曉暉認為,網綜並沒有顯示出和電視綜藝本質上的區別,“整個網綜表現的是電視手段過多,沒有體現互聯網的鮮明特點,大家可能看了假網綜。

而此前網上有文章《明星拿走真人秀成本的三分之二,然而電視臺已經開不出工資》更是尖銳地指出明星在綜藝節目中不合理的分成比例。據星馳傳媒朱化凱團隊對於成本的核算發現,一個傳統衛視綜藝項目的藝人成本,最多能占到專案投資的60%,製作成本占30%,剩下的5%~10%會用於宣發、廣告。

在政策趨嚴、明星成本過高、爆款綜藝匱乏、注意力成本日益高漲的當下,綜藝高度依賴廣告的單一模式的弊病凸顯出來,不難看出,中國綜藝市場已經走出了最初的市場紅利期,開始有逐漸轉冷的跡象。

6. 模式荒成綜藝頑症,但創新精品意識已在市場中孕育

2017年,綜藝領域綜N代延續熱度,喜劇、相親、影視IP、文化類綜藝也有多元創新。以《72層奇樓》為代表的影視IP改編為綜藝IP,希望借助強大的粉絲基礎和關注度,開闢綜藝新模式。另外湖南、東方及江蘇衛視,還打造多檔文化類節目,為綜藝注入清流。

綜藝原創匱乏,模式荒依舊是市場的一大痛點。《中國好聲音》火了之後出現一批良莠不齊的同款,類似的歌唱節目模式版權被瘋狂搶購。盲從模式,向爆款看齊的急功近利恰是中國綜藝的一大癥結。

但隨著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新精品、垂直型節目的抬頭,綜藝市場逐漸樹立品牌意識與文化自信。無論是一線衛視還是二線衛視,都已經或者正在推出至少一檔文化類綜藝。在可預見的一兩年裡,文化類節目將雨後春筍般湧現,就如同前幾年的音樂選秀節目,或許這又是一個迴圈。

此外,隨著超級網綜時代的來臨,部分衛視綜藝面臨著停播或者改版,老牌綜藝的疲態顯現。

7. 上半年電視劇市場黑馬頻現,強勢平臺強化大劇資源壟斷

2017上半年的電視劇市場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相當震撼:從劇碼看,黑馬頻現,反腐涉案劇《人民的名義》創造近十年來的收視高峰;青春娛樂對陣年代大戲,IP劇口碑收視難以兼顧,熱議話題層出不窮。

從播出平臺看,在“一劇兩星”政策背景下,強勢平臺強化大劇資源壟斷,省級衛視馬太效應繼續強化;互聯網視頻繼續擴張,先網後臺成為常態,台網同步進軍一線衛視黃金檔劇場。

根據酷雲互動資料,黃金時段五大衛視電視劇播出時長都在40%-60%之間。五大衛視更側重都市劇,湖南、浙江、江蘇都市劇比重超過40%。五大衛視黃金檔劇場全面播出首輪劇,湖南全面獨播,東方、浙江、北京、江蘇強強聯合。湖南、東方、北京、安徽共計播出11部周播劇,台網聯動成主流。

8

電視劇經濟賬:售價漲230%,2020年超級劇單集或破6000萬

無論是超級劇集還是頭部內容、爆款,都是稀缺的,甚至可遇不可求。這也導致大投資大IP的頂級大劇採購價越來越高。2016年初,100集的《如懿傳》網路售價900萬元/集,電視臺售價600萬元/集,單集就突破1500萬。2016年10月,天貓技術以4.8億獲得電視劇《贏天下》網路獨播權,折算下來,網路端售價已高達800萬元/集。

事實上,對頭部資源的價格爭奪中,視頻網站可謂最大的推手。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認為,網劇開始往大投資、精品化的方向走了,出了爆款後,各方 製作者的投入就會加大。著名製片人白一驄就表示,版權價格增長主要針對頭部大劇,主要價格推動來自互聯網。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感歎,2017年版權價格仍在持續上漲,行業資源越來越像塔尖傾斜,馬太效應進一步強化,買得起劇的也就幾家一線衛視和視頻網站。

《2016網路自製劇行業白皮書》中的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2016年互聯網自製內容總投資約270億,相比2015年增長了125%;整體的市場規模與2015年相比,製作集數或增加近42%。王曉暉坦言,在過去的一年,S級頭部電視劇價格上漲200%,先網後臺的電視劇上漲230%,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S級劇的單集價格可能達到6000萬元。

9

古裝大IP劇屢陷抄襲,影視行業抄襲蔓延至全產業鏈

從《錦繡未央》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再到最近 《楚喬傳》,古裝大IP劇抄襲事件在這一兩年內集中曝光。網友自發製作調色板式的文字對比,力證這些熱播劇背後的原著,有不少篇幅都是七拼八湊偷來的,抄襲面之廣令人瞠目。

縱觀影視行業的全鏈條,這些抄襲者的共謀者還有很多。從製片方到宣傳方,從創意者到執行者。可以一面大談原創之可貴,一面繼續臉不紅心不跳地買下一本抄襲而來的小說,或是把外國電影的預告片、海報設計原封不動搬進自己的專案裡。等到原創者找上門來,大抵還會做受害者狀,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從長遠來看,抄襲與反抄襲,會是一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鋸戰。

9

二三線衛視黃金檔淪陷, “先網後臺”開始侵蝕一線衛視黃金檔

“先網後臺”早已不是新鮮事,只是今年這種模式似乎已經蔓延到一線衛視黃金檔:《外科風雲》可以看做是一線衛視黃金劇場“先網後臺”的起點,該劇在騰訊視頻採用“會員搶先看”的播出模式,以僅僅晚於浙江、北京兩大衛視30分鐘的時差上線,進一步將一線衛視逼到了死角。

之前,優酷數次高調宣佈先網後臺編播策略,會以提前一線衛視黃金檔一周的時間上線《軍師聯盟》,最終江蘇、安徽兩大衛視的極力爭取,延遲網播。

眾所周知,各衛視的周播劇場早已經是“網劇重播”,2017年北京衛視、安徽衛視、上海東方衛視在播劇和待播劇均為網劇;目前暫停的江蘇衛視,今年暑期周播劇場播出的也是一部網劇;湖南衛視《不一樣的美男子2》也是網劇。而從2015年開始二三線衛視的黃金檔也已經採用“先網後臺”模式,今年更是呈現規模增長趨勢,同時,這種模式已經開始反噬一線衛視黃金劇場。

“先網後臺”不僅是播出方式的改變,更是電視劇背後話語權的輪換。伴隨著視頻網站的崛起,“先網後臺”就這麼猝不及防地把傳統電視臺和傳統製作公司拉進了這輪進化的漩渦。“先網後臺”的出現雖然是電視劇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然而,先網後臺徹底貫徹,還是任重道遠。

推廣:馬文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