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日高鐵之戰:中國真的贏了嗎?

6月26日, 中國高鐵家族新成員“復興號”成功開跑。

緊接著, 中國媒體紛紛點贊中國高鐵:

中國高鐵真的有這麼強大嗎?我們不妨與日本這一強勁對手作個對比。

過去幾年, 從中國高鐵“走出去”開始, 日本一直是一個如影隨形的強有力對手。

2015年, 中國拿下了總價逾50億美元的印尼雅萬高鐵項目, 而日本與印度簽署了全程500公里、價值120億美元的印度首條高鐵建設協定。

2016年, 日本簽下了泰國曼谷到清邁、全長700公里、總價120億美元的高鐵專案,

中國則收穫了全長250公里、首段為曼谷到呵叻的中泰高鐵。

2017年, 中國和日本將在菲律賓高鐵、泰馬高鐵和新馬高鐵專案上正面交鋒……

雖然現在媒體信奉中國高鐵3大制勝法寶, “不相上下的技術”、“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和“國家領導親為高鐵推銷”, 但是中國高鐵並沒有真正贏過日本新幹線。

技術:薑還是老的辣

日本新幹線有一項記錄:自運營50年來, 沒有發生過一起因列車衝撞火脫軌導致的死亡事故, 全線所有列車年均延誤時間不到1分鐘。

中國高鐵從行駛里程和規模上看, 技術和可靠性並不弱於日本。 但是, 中國高鐵技術終究是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起來的。 雖然中國在不斷研發實現“技術獨立”,

但是核心技術如動力系統、車廂技術, 仍是以進口和轉讓為主, 甚至部分關鍵零件, 比如、轉向架部分構件、軸承、車輪, 還在依賴進口。

高鐵的發展是一個經驗積累沉澱的過程。 也就是說, 即使中國“後來居上”, 高鐵技術終究起源於日本, 日本終究是擁有最多解決問題的經驗。

價格:贏得了一時, 贏不了一世

資料顯示, 同一個專案, 中國建設高鐵的國際報價為每公里0.3億美元, 而日本則為每公里0.5億美元。

中國高鐵的標籤一直是“製造成本低”, 這主要得益于它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但這種優勢並不是堅不可摧的。 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在上漲, 以至於中國企業跑去日本爆買機器人, 還帶火了人家的機器人工業產業。

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早已不是社會共識。

服務:日本便民, 中國差不多就行

日本新幹線車票多樣化, 有指定席車票和自由席車票、月票和日票;中國高鐵只有坐票和站票, 更坑爹的是, 兩者價格幾乎一樣;

日本新幹線, 有“多目的室”, 為哺乳、換衣服等提供私人空間;中國高鐵, 只是唐突地劃分“商務”、“一等”、“二等”……

中國高鐵建設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緩解交通壓力”, 這長時間以來一直在拉低乘車舒適度。 而“工匠精神”下的日本追求的是“高端技術”和“極致完美”。

輿論:成就感贏不了危機感

在中日高鐵競爭上, 中國媒體有意無意地鍛造了“主角光環”:

轉載外媒評論則是:

日本媒體則不斷在強調危機感:中國遠超日本、日本高鐵賣的貴、日本為何輸給中國……

即使中國真在某些專案上贏了日本, 但是這場比拼雙方並不同在一個層面上:日本拼的一直是“技術”, 而中國卻還在強調“價格”。 我們不排斥“自我陶醉”, 但歡喜之餘還是多想想如何自我補足, 真正意義上贏日本一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