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女糧王”不簡單!汪洋副總理、湖北省委書記、省長都給她點過贊!

在監利, 有這樣一位能幹的“女糧王”——畢利霞。 她不僅是種糧高手, 還帶著鄉親一起致富, 連汪洋副總理、湖北省委書記、省長都給她點過贊!

今年36歲的畢利霞, 是黃歇口鎮新閘村人, 近年先後被評為“荊州市創業創新女能手”, 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 她的家庭也被評為“十星文明家庭”。

帶領合作社實現平均每年純收入80多萬元, 社員戶平增收6000多元……作為監利縣43家育秧工廠老闆中唯一一位女性, 畢利霞為何能成為“女糧王”?用“三字經”來揭秘!

代課教師變身農民

攻克育秧難題

2009 年, 畢利霞丈夫和幾名農機手組建黃歇口鎮第一家合作社——監利縣興華農機專業合作社。 她曾是黃歇口鎮黃潭中心小學老師, 每年寒暑假, 見丈夫忙不過來, 總會過來搭把手幫幫忙。

2010年1月, 畢利霞代替丈夫去參加“湖北省首屆農民機械專業合作社培訓班”學習深造。 經過20多天培訓學習, 她毅然決定辭職去當農民。 合作社在她的帶領下, 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育秧大棚由原來的20個發展到41個, 社員增加到145個, 土地經營面積擴展到了3065畝, 並搭建產業鏈, 更好地服務于當地老百姓。

除了身份的改變。 畢利霞和丈夫還使“單改雙”成為可能。

2011年兩人用早稻品種育晚稻秧, 因早稻秧苗生長週期短, 能在寒露風到來之前就長大, 灌漿充足。 當年試驗取得成功, 晚稻大獲豐收。 2012年, 晚稻機插在監利全縣推廣, 當年水稻復種面積增加20多萬畝。 夫婦兩還在機械的改良上, 花費了大量心血, 致力於提高農業效益。

創辦育秧工廠

創立大米品牌

2012年, 育秧工廠風靡監利, 畢利霞也創辦了全鎮第一家育秧工廠。 此後育秧工廠以每年10多家速度遞增, 2015年時已達43家。

畢利霞給記者算了筆賬:

傳統分散的水田育秧, 一畝秧田只能插7至10畝大田。 通過集中育秧與機插, 每畝大棚能管100畝大田。

集中購種、育秧、機插, 每畝大田節約人工成本100元, 產量提高30公斤左右, 增收80元。

“集中育秧提高了農業生產現代化水準。 智慧化育秧工廠, 控溫、補水自動化, 秧盤填土埋種流水線作業, 還用上自動催芽機。 育秧的效率高, 品質好。 這是水稻生產方式的大變革。 ”畢利霞說。

2016年畢利霞邁出關鍵一步:加工自己的大米, 並註冊“內荊河”大米品牌, 以她家育秧工廠旁的內荊河命名。

今年畢利霞採取跟往年不一樣策略, 自己3000畝基地上全部都種同一稻種, 而且還與成片種植的大戶合作:同一品種, 高價回收。 輻射面積近萬畝。

開展農機與種植聯合

帶領鄉親致富

近年來, 畢利霞推動開展農機與種植聯合, 發起組建農機合作社和水稻種植合作社,使得聯合的範圍從田間生產擴大到了加工、銷售,合作社實力得到增強;採取統一與種植大戶簽訂農機作業協定、統一採購農機物資等措施,降低種植成本;提供訂單式社會化服務,降低了勞動強度;推行“生產在社、管理在家”模式,形成多種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6月21日,湖北省農業廳召開畢利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典型宣傳報導媒體座談會,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塗勝華表示:畢利霞及其合作社將農機與水稻統一起來,形式多樣,使得農民有了固定收入來源。與此同時,她還開創了社會化服務的新形式,全程託管和半程託管相結合,節約生產成本,進而變向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推廣價值。

對於合作社這種模式,有村民感歎:“合作社的出現,用機械來進行農耕,極大的減少了人在農作過程中出現各種疾病危險,而且還提高了農耕的效率,並且因為合作社的承包機制,遭遇自然災害時,我們的損失會減少許多。”

發起組建農機合作社和水稻種植合作社,使得聯合的範圍從田間生產擴大到了加工、銷售,合作社實力得到增強;採取統一與種植大戶簽訂農機作業協定、統一採購農機物資等措施,降低種植成本;提供訂單式社會化服務,降低了勞動強度;推行“生產在社、管理在家”模式,形成多種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6月21日,湖北省農業廳召開畢利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典型宣傳報導媒體座談會,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塗勝華表示:畢利霞及其合作社將農機與水稻統一起來,形式多樣,使得農民有了固定收入來源。與此同時,她還開創了社會化服務的新形式,全程託管和半程託管相結合,節約生產成本,進而變向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推廣價值。

對於合作社這種模式,有村民感歎:“合作社的出現,用機械來進行農耕,極大的減少了人在農作過程中出現各種疾病危險,而且還提高了農耕的效率,並且因為合作社的承包機制,遭遇自然災害時,我們的損失會減少許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