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保險需求亟待滿足

截至去年, 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 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超過70%, 不過, 農業保險現有保障能力、水準不能充分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等問題也日漸突出。

●農險產品缺乏差異化

在傳統農戶的收入中, 多元化特徵明顯, 許多農戶家庭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 農業生產性收入占比逐漸減少;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上成本高、投入大, 對災害風險更為敏感, 對農業保險更為需求。

目前, 我國農業生產主體分為傳統的小規模經營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但是現有農業保險政策大都以前者為出發點, 不能充分反映已經日益分化的不同需求, 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風險缺乏有效的分散管道, 從而制約了其快速發展壯大。

這種矛盾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說, 首先, 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單一、沒有差異化, 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表現出不同于傳統小農戶經營的特點, 但是適應其風險管理需求的專屬產品並不多見。

其次, 農業保險產品的保障水準低, 難以滿足規模化經營主體的保障需求。 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的保險金額較低, 甚至難以覆蓋種植業的物化成本,

不能適應現代農業高成本、高投入的生產特點。 例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地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操作, 大量設備投入的成本不斷提高, 並且隨著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逆轉, 人工成本也在不斷攀升。

此外, 朱俊生表示, 農業保險的保障範圍較窄, 主要包括暴雨、洪水、內澇、風災、雹災、凍災、旱災、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病蟲草鼠害等, 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需求, 缺乏針對性。

●優化財政補貼政策

構建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 要以擴面、提標、增品為核心, 落實保障水準全面覆蓋直接物化成本政策,

加大力量做好小麥、水稻、玉米的三大主糧作物保險。 對於主要農產品保險、森林保險和漁業保險, 要穩步擴大保險覆蓋面, 積極拓展地方特色價格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和“保險+期貨”試點。 要深化產品改革, 構建保險責任廣、保險程度高、理賠程式簡單、費率水準合理的產品體系。

對此, 朱俊生建議, 現代農業和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構建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等要求進一步優化目前的保費補貼政策。 例如, 應該基於目前的中央財政補貼品種目錄, 將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提高保障水準的高保額產品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疇;基於地方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增加保費補貼品種, 盡可能擴大中央財政補貼的品種範圍,

滿足地方的需求。

目前, 在我國農業保險市場, 對於農業保險經營實行相對放開機制, 這有利於提高市場效率和保護消費者利益, 但是對於類似農業保險這樣的政策性保險市場, 在實踐中的充分競爭未必有利於市場健康理性發展。 (李致鴻)

編輯: nkb00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