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梁逸曾先生與近紅外

CHINA NEEDS NIR, NIR NEEDS CHINA ! 伴隨著這句簡短, 卻飽含深意的宣傳詞響徹在哥本哈根的第18屆國際近紅外光譜會議現場, 中國成功獲得ICNIRS 2021的主辦權。 2017年6月15日淩晨, 消息傳來, 近紅外圈內舉國歡慶。 而此時, 我們想起了敬愛的梁逸曾先生, 他再也聽不到這熱烈的歡聲笑語了。 早在2011年5月第15屆國際近紅外光譜大會在南非開普敦召開之時, 中國專門組織了代表團赴南非參會, 並申請該系列會議第17屆會議的主辦權。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委派梁老師代表中國, 宣講中國的申辦材料。 雖然最終申辦沒有成功, 但梁老師的演講非常精彩,

英文表達流暢, 極富感召力, 給與會者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為本次的成功申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如果今天我們的梁老師依然健在, 我們一同歡慶勝利該多好啊!

2011年梁逸曾先生參加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第15屆國際近紅外光譜大會

近紅外需要化學計量學, 化學計量學也需要近紅外!就是這樣簡單的相關關係, 決定了梁老師課題組與近紅外光譜必然的不解之緣!

我們課題組(梁逸曾課題組)真正涉足近紅外光譜領域, 是從與雲南紅河捲煙廠王家俊老師的合作開始的。 2003年, 王家俊老師通過湖南師範大學的楊家紅博士認識了梁老師, 並合作開展光譜指紋圖譜和色譜指紋圖譜技術進行烤煙、香精香料和捲煙紙等品質控制方面的研究。 當時梁老師安排研究生袁大林和範偉針對煙草實際資料, 開展近紅外光譜的資料處理方法和模型轉移演算法的開發工作。 2005年6月, 梁老師、楊家紅, 與學生李博岩、曾仲大、易智彪、餘雁等赴雲南紅河, 與王家俊老師廣泛深入地討論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煙草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

並探討了化學計量學建模的技術問題。 王老師還把他積累的2000多個煙草樣本的近紅外光譜資料拷貝給幾位元學生。 從那時起到現在, 這套數據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梁老師的在讀和畢業的學生利用該資料研究了很多化學計量學新演算法, 發表了幾十篇的學術論文。 2005年, 在《分析化學》雜誌上發表了兩家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偏最小二乘法結合傅裡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同時測定捲煙焦油, 煙鹼和一氧化碳的釋放量。 2006年6月28-30號, 梁老師赴韓國參加“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並做了“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的大會主題報告(KEYNOTE Lecture), 標誌著我們課題組已經正式涉足近紅外光譜分析的研究工作。

2006年10月, 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梁老師參會並做了大會報告。 還主動請纓籌辦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在梁老師的精心組織和課題組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 2008年11月19日至22日, 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長沙芙蓉華天大酒店成功召開。 俞汝勤院士和陸婉珍院士擔任大會主席, 300余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科技人士參加了該次會議, 梁老師主持了開幕式。 我國幾乎所有從事近紅外光譜研究和應用的主要學術帶頭人都參加了本次會議, 梁老師還邀請了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日本Ozaki教授和美國Wei G. Hansen博士等國際知名人士參加會議, 並做大會報告。 本次會議論文集收錄了論文120多篇, 篇幅有830頁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 與中國近紅外光譜頗有淵源的華裔Wei G. Hansen博士,
就是參加了本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之後, 開始瞭解國內近紅外光譜的學術研究工作和實際應用工作, 後來為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國際交流發揮了巨大的貢獻, 2016年還獲得了中國儀器儀錶學會授予的國際交流貢獻獎。 在梁老師的推薦下, 接下來的第三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以及第二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由梁老師的學生杜一平教授在上海組織承辦。 到目前, 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共舉辦了六屆, 梁老師參加了前四屆, 2014年的北京會議和 2016年的武漢會議, 梁老師都因病缺席, 但派了很多學生參加會議。 除了國內會議, 梁老師還參加了幾屆亞洲和國際近紅外光譜會議。 可以說梁逸曾先生,為我國和國際近紅外光譜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08年6月近紅外光譜專委會成立,梁老師被聘為副主任委員,他積極參加學會組織的各項學術活動,而且還親自為學會舉辦的近紅外光譜研討班上課。

梁逸曾先生成功組織承辦了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梁老師是恢復高考後第二年考入湖南大學的,1982年和1985年師從俞汝勤先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讀博開始,梁老師就立志從事化學計量學事業,為此專門選修了數學系十多門數學課程。在課堂上,他經常向老師提問,引來數學系同學很多好奇的目光。1988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講師,1990年赴挪威Bergen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又獲得了該校的哲學博士學位。在挪威的兩年間,梁老師發表了20多篇的學術論文,在該校這個記錄至今都沒人打破。梁老師以其深厚的數學基礎、突出的程式設計能力,以及強烈的工作熱情,在化學計量學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幾十年,取得了傑出的貢獻。他是化學計量學的大家!在國內和國際近紅外光譜領域,梁老師課題組以開發新演算法的雄厚實力發展了很多新型演算法,在異常點去除、光譜資料去噪、基線校正、變數選擇、多元校正、模型轉移等諸多方面解決了近紅外光譜分析的很多難題。已被業內認可和廣泛應用的代表性演算法,包括許青松教授提出的蒙特卡洛交互檢驗MCCV(2001年),范偉博士提出的基於典型相關分析的模型轉移演算法CCA(2008),李洪東博士提出的競爭自我調整重採樣方法CARS(2009)及基於模型集群分析MPA策略開發的系列變數選擇演算法(2009),張志敏博士提出的自我調整反覆運算重加權懲罰最小二乘演算法airPLS(2010),曹東升博士提出的基於蒙特卡洛採樣(MC)的奇異樣本篩選方法(2010年),雲永歡博士提出的反覆運算性保留有資訊變數演算法(2014)和變數組合分析演算法(2015),鄧百川博士提出的變數空間反覆運算收縮演算法(2014),陳沃若碩士基於極限學習機提出了模型轉移演算法,等等。在梁老師課題組,有14位學生的碩士或博士論文與近紅外光譜分析直接相關,發表的學術論文近百篇。

除了基於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外,梁老師課題組在近紅外光譜的應用開發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與紅河煙草、湖南中煙合作開發煙草相關樣品的近紅外光譜分析工作,與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開展紡織品近紅外光譜快速識別的研究工作。梁老師認為僅有方法和演算法的開發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用儀器和專用軟體的開發,才能夠將近紅外光譜的應用真正推廣出去。為達成這一目標,2012年9月梁老師牽頭成立了長沙科碩儀器有限公司,於次年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子光譜化學計量學軟體“Chemosolv”。其計算精度和國際知名的化學計量學通用軟體CAMO Unscrambler相當,而在方法和功能上比Unscrambler更加強大。在專用儀器方面,梁老師主持了與B&WTEK、海洋光學等公司的合作,組建技術團隊開展了專用機及專用資料庫的開發工作。

梁逸曾教授在國際化學計量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強的影響力,多次主辦國際和全國化學計量學相關學術會議。其中2015年在長沙舉辦的第15屆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是該系列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辦,影響深遠。會議代表來自俄羅斯、巴西、荷蘭、法國、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伊朗、泰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很多與會者都是從事近紅外光譜的研究工作的,在會議各個主題中近紅外光譜相關的研究占比最大。該次會議對於中國瞭解世界、世界瞭解中國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第16屆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西班牙巴賽隆納)上,梁逸曾教授獲得本屆“化學計量學終身成就獎”。該獎由國際化學計量學科學委員會組織評選、頒發,以表彰為國際化學計量學作出傑出貢獻者。梁逸曾先生獲得該獎項是對他一生對國際化學計量學巨大貢獻的肯定。

梁老師于2016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化學計量學界失去了一位大家,近紅外光譜領域失去了一位元開拓者,所有認識梁老師的人們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長者、親愛的老師、知心的朋友。雖然,梁老師已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永遠懷念他!

謹以此文深切緬懷敬愛的梁逸曾先生!

(本文由杜一平執筆,梁老師的很多學生提供素材、給予幫助,包括袁大林、易倫朝、曾仲大、李博岩、範偉、雲永歡、葉菲、張良曉等)

可以說梁逸曾先生,為我國和國際近紅外光譜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08年6月近紅外光譜專委會成立,梁老師被聘為副主任委員,他積極參加學會組織的各項學術活動,而且還親自為學會舉辦的近紅外光譜研討班上課。

梁逸曾先生成功組織承辦了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梁老師是恢復高考後第二年考入湖南大學的,1982年和1985年師從俞汝勤先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讀博開始,梁老師就立志從事化學計量學事業,為此專門選修了數學系十多門數學課程。在課堂上,他經常向老師提問,引來數學系同學很多好奇的目光。1988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講師,1990年赴挪威Bergen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又獲得了該校的哲學博士學位。在挪威的兩年間,梁老師發表了20多篇的學術論文,在該校這個記錄至今都沒人打破。梁老師以其深厚的數學基礎、突出的程式設計能力,以及強烈的工作熱情,在化學計量學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幾十年,取得了傑出的貢獻。他是化學計量學的大家!在國內和國際近紅外光譜領域,梁老師課題組以開發新演算法的雄厚實力發展了很多新型演算法,在異常點去除、光譜資料去噪、基線校正、變數選擇、多元校正、模型轉移等諸多方面解決了近紅外光譜分析的很多難題。已被業內認可和廣泛應用的代表性演算法,包括許青松教授提出的蒙特卡洛交互檢驗MCCV(2001年),范偉博士提出的基於典型相關分析的模型轉移演算法CCA(2008),李洪東博士提出的競爭自我調整重採樣方法CARS(2009)及基於模型集群分析MPA策略開發的系列變數選擇演算法(2009),張志敏博士提出的自我調整反覆運算重加權懲罰最小二乘演算法airPLS(2010),曹東升博士提出的基於蒙特卡洛採樣(MC)的奇異樣本篩選方法(2010年),雲永歡博士提出的反覆運算性保留有資訊變數演算法(2014)和變數組合分析演算法(2015),鄧百川博士提出的變數空間反覆運算收縮演算法(2014),陳沃若碩士基於極限學習機提出了模型轉移演算法,等等。在梁老師課題組,有14位學生的碩士或博士論文與近紅外光譜分析直接相關,發表的學術論文近百篇。

除了基於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外,梁老師課題組在近紅外光譜的應用開發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與紅河煙草、湖南中煙合作開發煙草相關樣品的近紅外光譜分析工作,與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開展紡織品近紅外光譜快速識別的研究工作。梁老師認為僅有方法和演算法的開發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用儀器和專用軟體的開發,才能夠將近紅外光譜的應用真正推廣出去。為達成這一目標,2012年9月梁老師牽頭成立了長沙科碩儀器有限公司,於次年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子光譜化學計量學軟體“Chemosolv”。其計算精度和國際知名的化學計量學通用軟體CAMO Unscrambler相當,而在方法和功能上比Unscrambler更加強大。在專用儀器方面,梁老師主持了與B&WTEK、海洋光學等公司的合作,組建技術團隊開展了專用機及專用資料庫的開發工作。

梁逸曾教授在國際化學計量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強的影響力,多次主辦國際和全國化學計量學相關學術會議。其中2015年在長沙舉辦的第15屆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是該系列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辦,影響深遠。會議代表來自俄羅斯、巴西、荷蘭、法國、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伊朗、泰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很多與會者都是從事近紅外光譜的研究工作的,在會議各個主題中近紅外光譜相關的研究占比最大。該次會議對於中國瞭解世界、世界瞭解中國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第16屆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西班牙巴賽隆納)上,梁逸曾教授獲得本屆“化學計量學終身成就獎”。該獎由國際化學計量學科學委員會組織評選、頒發,以表彰為國際化學計量學作出傑出貢獻者。梁逸曾先生獲得該獎項是對他一生對國際化學計量學巨大貢獻的肯定。

梁老師于2016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化學計量學界失去了一位大家,近紅外光譜領域失去了一位元開拓者,所有認識梁老師的人們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長者、親愛的老師、知心的朋友。雖然,梁老師已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我們永遠懷念他!

謹以此文深切緬懷敬愛的梁逸曾先生!

(本文由杜一平執筆,梁老師的很多學生提供素材、給予幫助,包括袁大林、易倫朝、曾仲大、李博岩、範偉、雲永歡、葉菲、張良曉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