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Google堅持的不作惡,原來是朵白蓮花

6歲就已經移民到美國的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 對他的出生地前蘇聯, 到現在為止還抱有一些無法磨滅的意見。 以至於這個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互聯網界老大哥,

還有著強烈要改變歷史進程的念頭。

這種念頭引發的公司行為已經在市場上引起強烈的非議。

Google心中的evil

上世紀90年代, 互聯網飛速發展, 一大堆理論家著書立作、慷慨激昂的大呼:全面改變世界的機會到了!

當時, 謝爾蓋·布林與同為猶太人的同學拉裡·佩奇還在斯坦福大學上課, 兩人做了一個BackRub的課題實驗, 後來發現很多同學都在通過BackRub搜索資訊。

兩人覺得這是一個好工具, 便決定尋找科技大佬, 賣一筆好價錢。 可是最後碰了一鼻子灰, 當時的雅虎等大佬非常傲慢的告訴他們:自己內部有相同專案, 完全不需要。

1998年, 兩人在看到了快要發瘋的互聯網創業市場之後, 就像當時所有學習電腦專業的年輕人一樣,

受到鼓動萌生要改變世界的想法, 開始下定決心成立公司。

9月, 謝爾蓋·布林拿到了校友及Sun聯合創始人的10萬美元投資, Google正式在車庫誕生, 兩人征服世界的旅程正式起航。

2001年, 正值微軟反壟斷案的關鍵時期, Google的程式師在一次內部溝通會上, 提出了“Don't be evil”來諷刺微軟。

不久“Don't be evil”成了Google的Slogan。

當時這一口號的意思是“不做惡魔”“不做濫殺無辜的壟斷者”, 這是Google在壟斷問題上一早的覺悟, 逐漸成了布林的個人領導風格, 成了Google最基礎的公司文化。

但隨著行銷行動的推進, Google產品向全世界推廣, “Don't be evil”逐漸闡述成了“不作惡”。

當然, 這也是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越來越大的野心所造成的。 Google從極客風到押注開源社區, 再到加快扶正歷史進程、改變全人類,

“野心”一步步變大, 願景與使命感崇高的讓人落淚。

可惜口號畢竟是口號, Google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 還是無力改變現有環境制度創新出新的商業制度進行保障。 Google最後只能在產品體驗與職業道德中, 硬嵌進去“不作惡”的概念。 在具體公關宣傳中, 也只有借助自家管道優勢極力宣揚政治正確。

在經歷了2010年退出中國市場, 2012年底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接管互聯網事件後, Google受到了市場的大量讚譽。 但隨後, 又因臺灣的付費APP七日無理由退款政策與Google的利益相左, 最後Google直接不在臺灣地區上架付費APP, 以此逼宮。

還有Google大肆宣揚的uProxy破解防火牆自由上網的計畫, 在贏得了大量好評之後, 事情就沒有下文了。 到目前為止uProxy的體驗還非常差,

看起來Google完全沒有認真對待這一專案。

2015年8月, 在玩死了一眾創業公司與軟硬體合作夥伴之後, Google終於宣佈重組, 成立Alphabet總公司, 將業務進行拆分獨立。

同時, 過往備受爭議的Slogan也更換成了:“Do the right thing”。

而此時的Google也深陷歐美的反壟斷調查之中——這樣的形象正是當年自己嘲諷的微軟。

電子科技誕生以來, 矽谷一直是前沿科技與商業文明的搖籃, 極客風改變世界、以小博大的夢之地文化, 吸引了大批青年在這裡創業。

在謝爾蓋·布林的Google成功之後, 矽谷文化就變成了:瘋狂比拼炫耀公司內部的員工福利。 給外界形成了“只要你夠牛逼, 就可以隨便享受”的誤導。

Google幾乎要扯著嗓子對全世界宣佈:我們有改變世界、以小博大的所有工具與資本, 歡迎廣大有志青年進入我司做大事,

創業就算了。

而Uber的性騷擾醜聞, 則展示出矽谷文化的又一次“進化”:只要你有能力, 你就能在公司內享受無上的自由。

有資本的地方是非就多, 據說一大群女孩看中了Google等矽谷公司的有錢程式師, 費盡了心機想要在矽谷釣得一個金龜婿。 同時矽谷公司也形成了過於開放的內部拜金文化。

這是近兩年矽谷文化變質的關鍵。 而Google過於寬鬆的管理模式, 開了這樣第一個先例, 成為拜金的集中地。

穀歌眼鏡行銷經理羅森柏格接管互聯網,並且直接在Google首頁掛出“take action”請願頁面,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輿論攻勢。最後使得接管事件不了了之。

但其實一開始ITU接管互聯網事件被業界稱為“互聯網憲章”事件,意味著整個互聯網擺脫了荒蠻擴張階段,告別法律空白。而聯合國的接手也進一步加強了聯合國的權威性,擁有了一項重大的實權。

可是這一行動剛剛開始商議草案,正式議程都還未推出,就被崇尚無上自由的Google掐死在繈褓裡。但手中拿著全球民眾的隱私資料的Google,如果追尋的是自己公司的無上自由,輕則是對整個商業秩序的破壞,重則侵犯全球用戶的基礎權利。

互聯網畢竟是真實社會的一部分,網路工具能為各種違法犯罪提供隱匿保護。在歐美移民危機爆發後,這一問題愈發嚴重。互聯網世界再也不能拿著無上自由做藉口,需要趕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各方力量完成自己的責任義務。

甚至如果聯合國能夠拿下相關的管理監督權,形成具有實權的國際司法體系,那麼整個人類將進入全新的文明時代。

商業公司Google的精明算計

Google管理層的眼光毋庸置疑,對未來的佈局也極具前瞻性,對很多事情都有著非常前沿的看法與實踐,於是會出現大量的:“相關法律的組建方式並不是真的合情合理。”

作為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有著極強影響力的科技大佬,這些看法與實踐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許多公司與個人。

例如:Google自己非常推崇的軟硬體開源世界。

全球最大的開源協定,自由軟體基金會掌管著舉世聞名的開源作業系統Linux,但其採用的GPL過於苛刻,嚴格要求使用者將修改後的源碼開源給社區。

有許多開發者認為這是不符合開源世界發展,也不利於保護程式設計人員的利益。Google就在其中。

但Google需要依靠開源社區,特別是Google的Android,直接採用的是Linux系統改進而來。

於是,Google為了不受到GPL協議管控,不洩露Android代碼,就做了一個受到開源社區反復批判的事情:

Google不顧現有完整的Linux體系,直接將Linux的硬體驅動隔離開,另外打造一個中間層、應用層,將自家OHA(開放硬體源碼聯盟)的代碼都放在中間層裡,保證這些代碼的閉源。由此造成了Android系統的臃腫低效。儘管進行了多次專項優化,還是無法徹底解決。

2011年,開發者們發現Google扣下了Android3.0的大部分代碼,開始將新的API、SDK全部封裝進系統中間層、應用層,不再開源。

而更有甚者,穀歌在發佈第一款Android之後,就偷偷地停止了外界對Android開發包(SDK)的公開訪問,也就是說,要取得訪問Android開發包的“資格”,就得與穀歌簽訂“保密協議”才行。

2012年底,Linux Kernel的維護者Greg Kroah-Hartman宣佈,將Android 代碼從 Linux kernel 代碼庫中刪除,震動了整個開源社區。

而到今天,Google已經進一步提高自家“開源社區”Google Code的影響力,將Android所有的新SDK、API全部封裝進Google服務框架、Google雲服務裡,Android事實上已經完全閉源。

在另一個重要產品chrome流覽器上,Google也與開源的WebKit分道揚鑣,推出了自己的Blink內核,並收回在。

Google最新研發的Fuchsia作業系統,更是雞賊的橫跨了GPL、Apache、BSD三個開源協定,來搭建自家作業系統的內核。

未來如何利用廣大開發者們免費為自己幹活,讓軟硬體廠商賠錢幫自己吆喝月臺,想來Google已經有了自己的算盤。

結語:

布林身上有著許多過於著急的特點,想讓產品變得越來越快、資訊傳播越來越快等等這些無可厚非。

可是輕蔑甚至不信任法制,一心想用技術手段僭越規則,從而來加快歷史進程的思維,就顯得令人恐懼了。

可是他卻把所有的問題歸進了“evil”“惡人”,認為Google的道德沒有問題。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這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與他不願踏入的土地有關,也是他多年來不成熟的地方。

諷刺了十幾年微軟惡意壟斷後,Google卻成為了另一個微軟。或許這就是標榜自我道德的人最大的問題!

文/水上焱

穀歌眼鏡行銷經理羅森柏格接管互聯網,並且直接在Google首頁掛出“take action”請願頁面,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輿論攻勢。最後使得接管事件不了了之。

但其實一開始ITU接管互聯網事件被業界稱為“互聯網憲章”事件,意味著整個互聯網擺脫了荒蠻擴張階段,告別法律空白。而聯合國的接手也進一步加強了聯合國的權威性,擁有了一項重大的實權。

可是這一行動剛剛開始商議草案,正式議程都還未推出,就被崇尚無上自由的Google掐死在繈褓裡。但手中拿著全球民眾的隱私資料的Google,如果追尋的是自己公司的無上自由,輕則是對整個商業秩序的破壞,重則侵犯全球用戶的基礎權利。

互聯網畢竟是真實社會的一部分,網路工具能為各種違法犯罪提供隱匿保護。在歐美移民危機爆發後,這一問題愈發嚴重。互聯網世界再也不能拿著無上自由做藉口,需要趕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各方力量完成自己的責任義務。

甚至如果聯合國能夠拿下相關的管理監督權,形成具有實權的國際司法體系,那麼整個人類將進入全新的文明時代。

商業公司Google的精明算計

Google管理層的眼光毋庸置疑,對未來的佈局也極具前瞻性,對很多事情都有著非常前沿的看法與實踐,於是會出現大量的:“相關法律的組建方式並不是真的合情合理。”

作為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有著極強影響力的科技大佬,這些看法與實踐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許多公司與個人。

例如:Google自己非常推崇的軟硬體開源世界。

全球最大的開源協定,自由軟體基金會掌管著舉世聞名的開源作業系統Linux,但其採用的GPL過於苛刻,嚴格要求使用者將修改後的源碼開源給社區。

有許多開發者認為這是不符合開源世界發展,也不利於保護程式設計人員的利益。Google就在其中。

但Google需要依靠開源社區,特別是Google的Android,直接採用的是Linux系統改進而來。

於是,Google為了不受到GPL協議管控,不洩露Android代碼,就做了一個受到開源社區反復批判的事情:

Google不顧現有完整的Linux體系,直接將Linux的硬體驅動隔離開,另外打造一個中間層、應用層,將自家OHA(開放硬體源碼聯盟)的代碼都放在中間層裡,保證這些代碼的閉源。由此造成了Android系統的臃腫低效。儘管進行了多次專項優化,還是無法徹底解決。

2011年,開發者們發現Google扣下了Android3.0的大部分代碼,開始將新的API、SDK全部封裝進系統中間層、應用層,不再開源。

而更有甚者,穀歌在發佈第一款Android之後,就偷偷地停止了外界對Android開發包(SDK)的公開訪問,也就是說,要取得訪問Android開發包的“資格”,就得與穀歌簽訂“保密協議”才行。

2012年底,Linux Kernel的維護者Greg Kroah-Hartman宣佈,將Android 代碼從 Linux kernel 代碼庫中刪除,震動了整個開源社區。

而到今天,Google已經進一步提高自家“開源社區”Google Code的影響力,將Android所有的新SDK、API全部封裝進Google服務框架、Google雲服務裡,Android事實上已經完全閉源。

在另一個重要產品chrome流覽器上,Google也與開源的WebKit分道揚鑣,推出了自己的Blink內核,並收回在。

Google最新研發的Fuchsia作業系統,更是雞賊的橫跨了GPL、Apache、BSD三個開源協定,來搭建自家作業系統的內核。

未來如何利用廣大開發者們免費為自己幹活,讓軟硬體廠商賠錢幫自己吆喝月臺,想來Google已經有了自己的算盤。

結語:

布林身上有著許多過於著急的特點,想讓產品變得越來越快、資訊傳播越來越快等等這些無可厚非。

可是輕蔑甚至不信任法制,一心想用技術手段僭越規則,從而來加快歷史進程的思維,就顯得令人恐懼了。

可是他卻把所有的問題歸進了“evil”“惡人”,認為Google的道德沒有問題。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這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與他不願踏入的土地有關,也是他多年來不成熟的地方。

諷刺了十幾年微軟惡意壟斷後,Google卻成為了另一個微軟。或許這就是標榜自我道德的人最大的問題!

文/水上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