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地鐵建設規劃正式獲得國家批復 廣州再獲批十段地鐵線

大洋網訊 廣州獲批十段地鐵新線!記者昨天從廣州市發改委獲悉, 國家發改委已正式批復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 止于白鵝潭。

18號線擬再延長連通整個珠三角

18號、22號線選用時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線列車, 比市民熟悉的1號、2號線足足快一倍,

一列8節車廂, 全線走地下。 要確保列車“快得起來”, 車站設置不能太密, 為了兼顧速度與市民出行便捷的需求, 兩條線路上的絕大部分網站都是換乘站, 讓客流可以在地鐵線網中快速集散。

兩條線路開通初期, 22號線借用18號線的走廊開往南沙, 在“番禺廣場-萬頃沙”段與18號線共線。 換而言之, 從萬頃沙出發, 既有開往廣州東站也有去往白鵝潭的列車。

未來, 18號、22號線擬進一步連接廣州火車站、廣州北站、白雲機場三大樞紐, 把廣州打造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其中, 18號線將向北延伸至白雲機場, 實現南沙新區至白雲機場45分鐘的時空目標。

記者從南沙區獲悉, 今年地鐵18號線開工建設, 以實現30分鐘內直通廣州中心城區以及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等鄰近城市,

1小時到達珠三角其他城市為目標。 同時, 推動18號線南延長線和22號線分線運營方案進入新一輪交通規劃。

18號和22號線將有力支持廣州“南拓”戰略, 促進南沙新區國家戰略的實施, 實現南沙自貿區發展的迫切需求。

年底開通4條新線

2016年, 廣州地鐵6號線二期、7號線一期、廣佛線二期等3條新線開通, 總運營里程達309公里, 居全國第三、世界前十。

今年底, 廣州將再建成開通4條地鐵新線——4號線南延段、9號線、13號線首期、知識城線, 共計81.6公里, 屆時廣州地鐵通車里程將達390公里。

4號線南延段自金洲至南沙客運港, 長12.6公里, 設6座車站, 其中換乘站1座, 為南沙客運港站, 與規劃15號線換乘。 線路覆蓋南沙主要建成區, 縮短沿線各組團及南沙與中心城區間的時空距離。

9號線一期自飛鵝嶺至高增, 長20.1公里, 設11座車站。 其中換乘站2個, 分別為:廣州北站(換乘8號線北延段、廣清城際)、高增(換乘3號線)。 線路東西橫穿花都區, 經花都汽車城、花都中心城區新華, 將支援廣州航空樞紐發展, 推動空港經濟區建設。

13號線一期自魚珠至新沙路, 長27.03公里, 設11座車站。 有4座換乘站, 分別為魚珠站(換乘5號線)、豐樂路站(換乘7號線二期)、夏園站(換乘5號線東延段)、新塘站(換乘16號線、穗莞深城際線)。 線路填補了增城軌道交通的空白, 解決了黃埔中心區、新塘鎮等地區居民出行的迫切需要。

知識城線自新和至鎮龍, 長22公里, 共設10座車站。 其中, 新和站與14號線換乘, 鎮龍站與21號線換乘。 線路沿九龍大道鋪設, 服務於知識城與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繫,同時兼顧知識城組團間的發展引導功能。

構築廣州交通新格局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高地

廣州市發改委表示,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這是廣州加快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全面上水準的又一重大利好!“樞紐是廣州的戰略支撐,網路是廣州的空間形態,城市軌道交通就是聚點成線、串線成網的‘血管’,為城市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新一輪地鐵線網規劃回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推進廣州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持南沙新區及南沙自貿區的發展,滿足廣州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新一輪地鐵線網規劃實現了五個新。”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李志堅院長表示,一是新格局,廣州地鐵點、線、面三結合,構築交通新格局,使廣州交通更順暢;二是新模式,廣州採用“軌道+產業+區域”三位一體新模式,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形成產業廊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三是新動能,瞄準新發動機南沙,廣州主城區與南沙副中心的通勤,進一步強化南沙自貿區的作用,培育廣州未來發展的新動能;四是新高地,強化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提升廣州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有利提升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高地;五是新生態,軌道交通建設有利於廣州與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於構建國際創新創業生態圈,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營商環境。

重大功能區“串珠成鏈”

便利一江兩岸三帶

據廣州市發改委介紹,剛剛獲批的規劃重點解決南沙與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繫問題,18號線和22號線採用最高運行時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線列車,30分鐘直達市中心,將引領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駛入快車道。規劃在加密中心城區骨幹線路的同時,將白鵝潭、白雲新城、大學城、廣州南站等重大功能區“串珠成鏈”,大大便利了一江兩岸三帶重要發展節點之間的資源對接。規劃充分考慮了與國鐵、城際和周邊城市地鐵線網銜接,通過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樞紐建設,逐步形成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交通樞紐功能,更好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通過市區線、市域快線、組團線等網路層級的合理規劃和匹配,實現線網運營效率和市民出行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軌道交通與道路交通相比,軌道交通土地佔用、廢氣和雜訊的排放均遠少於道路交通。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可更有效地避免交通系統對城區環境的破壞,減少環境污染,節約土地資源,有利於廣州市實現環境保護目標。

市民聲音:盡享樞紐型網路城市便利

“地鐵10號線新線填補了濱江東路地鐵空白,以後出行更方便了。”市民劉先生表示,濱江東是著名的住宅區,雲集了眾多樓盤,又靠近中山大學,但卻一直沒有地鐵,出行十分不便,濱江東一帶的居民只能到兩公里之外乘坐地鐵。“地鐵越來越多,新的地鐵直通石牌橋,與多條地鐵換乘,讓市民充分體會到樞紐型網路城市的便利。”此外,地鐵10號線沿線還有眾多旅遊景點,包括珠江、東山湖公園、新河浦洋房,以及中山大學老校園。

文/廣報記者李天研、耿旭靜

服務於知識城與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繫,同時兼顧知識城組團間的發展引導功能。

構築廣州交通新格局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高地

廣州市發改委表示,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這是廣州加快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全面上水準的又一重大利好!“樞紐是廣州的戰略支撐,網路是廣州的空間形態,城市軌道交通就是聚點成線、串線成網的‘血管’,為城市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新一輪地鐵線網規劃回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推進廣州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持南沙新區及南沙自貿區的發展,滿足廣州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新一輪地鐵線網規劃實現了五個新。”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李志堅院長表示,一是新格局,廣州地鐵點、線、面三結合,構築交通新格局,使廣州交通更順暢;二是新模式,廣州採用“軌道+產業+區域”三位一體新模式,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形成產業廊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三是新動能,瞄準新發動機南沙,廣州主城區與南沙副中心的通勤,進一步強化南沙自貿區的作用,培育廣州未來發展的新動能;四是新高地,強化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提升廣州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有利提升廣州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高地;五是新生態,軌道交通建設有利於廣州與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於構建國際創新創業生態圈,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營商環境。

重大功能區“串珠成鏈”

便利一江兩岸三帶

據廣州市發改委介紹,剛剛獲批的規劃重點解決南沙與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繫問題,18號線和22號線採用最高運行時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線列車,30分鐘直達市中心,將引領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駛入快車道。規劃在加密中心城區骨幹線路的同時,將白鵝潭、白雲新城、大學城、廣州南站等重大功能區“串珠成鏈”,大大便利了一江兩岸三帶重要發展節點之間的資源對接。規劃充分考慮了與國鐵、城際和周邊城市地鐵線網銜接,通過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樞紐建設,逐步形成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交通樞紐功能,更好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通過市區線、市域快線、組團線等網路層級的合理規劃和匹配,實現線網運營效率和市民出行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軌道交通與道路交通相比,軌道交通土地佔用、廢氣和雜訊的排放均遠少於道路交通。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可更有效地避免交通系統對城區環境的破壞,減少環境污染,節約土地資源,有利於廣州市實現環境保護目標。

市民聲音:盡享樞紐型網路城市便利

“地鐵10號線新線填補了濱江東路地鐵空白,以後出行更方便了。”市民劉先生表示,濱江東是著名的住宅區,雲集了眾多樓盤,又靠近中山大學,但卻一直沒有地鐵,出行十分不便,濱江東一帶的居民只能到兩公里之外乘坐地鐵。“地鐵越來越多,新的地鐵直通石牌橋,與多條地鐵換乘,讓市民充分體會到樞紐型網路城市的便利。”此外,地鐵10號線沿線還有眾多旅遊景點,包括珠江、東山湖公園、新河浦洋房,以及中山大學老校園。

文/廣報記者李天研、耿旭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