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陽泉一處石砌建築疑是古代軍事工事

石砌建築外觀

石砌建築內部

晉冀兩省交界處有一個村子——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 舊關村前的舊關, 歷史上稱為故關, 有“晉陽鎖鑰”之稱,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相傳當年韓信攻打趙國, 曾加固重修關城而改名為舊關。 前段時間, 村裡發現了一處大型石砌建築。 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原和專家初步鑒定, 此建築可能為古代大型工事。

村民清淤發現石砌古建築

發現石砌古建築要從去年7月19日說起。

當日, 娘子關鎮遭遇暴雨侵襲。 暴雨過後, 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安排, 舊關村啟動了大規模環境整治和村內洩洪水道的清淤工作。 清理完村內主要街道的垃圾後, 從今年1月起, 該村開始對村內水道進行大面積清淤, 清理出兩萬多方的土石方後, 工人們在村內一民居下發現了大面積的石砌古建築。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娘子關景區管委會主任、娘子關鎮黨委書記朱繼明和舊關村村幹部的重視。

其實, 村裡一直就有“運兵古道”和“古石橋”的說法, 但村民們一直不知道其具體位置, 這些石砌古建築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運兵古道”和“古石橋”呢?朱繼明和村幹部一合計, 認為這些古建築應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為保證古遺跡不受到人為損壞, 村裡立即調整了挖掘清理方案, 改為人工挖掘。

經過兩個多月的初步挖掘, 這個古遺跡已見雛形:整個古遺跡為南北走向, 由石砌涵洞和石橋兩部分組成, 形狀為半圓形, 全部由石塊堆砌而成, 高約3米, 寬約4米, 呈“Y”字形結構分佈, 起點位於村飲馬池, 出口位於村河灘鋪, 其中涵洞長約800米, 每隔一段都留有檢修口, 目前已復原400多米。

瞭解村史的村民梁成倉推斷, 這個石砌建築可能是古代用於藏兵的工事。 舊關地處太行山中段, 是著名的險關要隘、晉冀咽喉和通京大道, 歷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石砌建築內有通風道、換氣口, 且為一節節修建而成, 異常堅固, 很可能用於藏兵, 以備戰爭隨時調兵攻擊敵人。

“根據隧道設置的多處通風道和換氣口來斷定, 此隧道是一個大型地下軍事防禦工事。 ”梁成倉說。

村裡老人回憶地下通道曾藏兵

舊關村地處太行山中麓的晉冀交界, 全村共有660戶、1760人, 面積7平方公里。

據史料記載, 舊關不但建關較早, 而且古道開闢的時間也很早。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道, 就是穿越太行山東西的唯一通道。 相傳舊關村前的舊關始建於春秋戰國, 居高臨下, 易守難攻, 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固塞。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修建了著名的秦皇馳道, 有“燕晉通衢”之稱。 西漢三年, 韓信攻打趙國, 曾加固重修關城而改名為舊關。 遼代定都北京之後, 昔日的邊塞古鎮成為當時的畿右內邊, 金城古戍由防東變為防西。

唐初亦名故關。 元代成為官道。 明代更名固關鎮, 古固關;清代又名舊關鎮。 明清兩代, 與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並列為“京西四大名關”。

為了弄清石砌建築的建設年代和用途, 朱繼明帶領村幹部走訪了村內的多位老人。 對於屯兵通道的說法, 老人們有理有據。

梁成倉老人回憶, 他小時候就經常和小夥伴在涵洞內玩耍:“舊關屬於天下九塞第六塞, 太行八陘第五行, 易守難攻。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八國聯軍攻打舊關時, 大同總兵劉光才就是在秘密地道藏兵的, 關鍵時刻‘兵從天降’, 為古關隘北天門增援, 打得洋人死傷遍野, 節節敗退。 侵華日軍同樣打不開舊關, 最後從測魚、馬山、柏井倒取舊關。 因此, 地下戰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何人所建建於何時還有待考察

如今的舊關僅存遺址,但曾經的顯赫地位至今仍在老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烙印。

村裡的老人聽他們的長輩們講,石砌建築主要有三大用途:一為古時藏兵、運兵之用。因為舊關兩千多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這條涵洞在戰爭中往往用來運輸兵源,也可作為埋藏伏兵之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村民還在涵洞內躲避兵禍,村裡的老人都叫它運兵道、藏兵洞;二是地下運輸通道,是古時人車分道而行的典範。據老人們回憶,原先村內人行道路和運輸道路一直就是分開通行,這是因為舊關地處咽喉,人員車輛往來頻繁,為保證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行,古時過往行人只走上面的人行道,而馬車、牛車和其他運輸車輛則必須走涵洞過村,兩道分行既安全又高效;三是行洪洩洪之用。舊關地處太行山腹地,是多條河流的下游,水患嚴重,涵洞在汛期可充作應急洩洪通道,將洪水引至村外,保證人畜安全。

為準確判定這些石砌建築的建築年代和歷史價值,徹底揭開其歷史面紗,娘子關鎮聘請平定縣文物旅遊局的有關專家對古遺跡進行了鑒定。

平定縣文物旅遊局專家經過考證,證實了梁成倉的說法:推斷這個石砌建築為古代工事。從規模上看,石砌建築工程浩大,不可能為私人修築,僅僅用於洩洪,可能性較低。從建築工藝上看,石砌頗為講究,且充分考慮了物理原理,用於軍事的可能性較大。

這個工事是何人修建?修建於何時?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的揭秘。

本報記者 霍雪飛

何人所建建於何時還有待考察

如今的舊關僅存遺址,但曾經的顯赫地位至今仍在老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烙印。

村裡的老人聽他們的長輩們講,石砌建築主要有三大用途:一為古時藏兵、運兵之用。因為舊關兩千多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這條涵洞在戰爭中往往用來運輸兵源,也可作為埋藏伏兵之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村民還在涵洞內躲避兵禍,村裡的老人都叫它運兵道、藏兵洞;二是地下運輸通道,是古時人車分道而行的典範。據老人們回憶,原先村內人行道路和運輸道路一直就是分開通行,這是因為舊關地處咽喉,人員車輛往來頻繁,為保證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行,古時過往行人只走上面的人行道,而馬車、牛車和其他運輸車輛則必須走涵洞過村,兩道分行既安全又高效;三是行洪洩洪之用。舊關地處太行山腹地,是多條河流的下游,水患嚴重,涵洞在汛期可充作應急洩洪通道,將洪水引至村外,保證人畜安全。

為準確判定這些石砌建築的建築年代和歷史價值,徹底揭開其歷史面紗,娘子關鎮聘請平定縣文物旅遊局的有關專家對古遺跡進行了鑒定。

平定縣文物旅遊局專家經過考證,證實了梁成倉的說法:推斷這個石砌建築為古代工事。從規模上看,石砌建築工程浩大,不可能為私人修築,僅僅用於洩洪,可能性較低。從建築工藝上看,石砌頗為講究,且充分考慮了物理原理,用於軍事的可能性較大。

這個工事是何人修建?修建於何時?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的揭秘。

本報記者 霍雪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