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鄰里關係:讓他三尺又何妨

家住運城市鹽湖區上郭鄉某村的王姓兩家, 南北相鄰而居長達數十年, 你來我往, 關係十分融洽。 後兩家因房後排水起了爭執, 村委會曾多次協調, 但因雙方都不讓步而越鬧越僵。 從此, 原本友好的同姓人, 心裡都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陰影, 見面不說話, 說話就找茬, 對立情緒日益加深。 後兩家發生持械鬥毆事件, 被公訴機關以故意傷害罪起訴。

張文廣(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近鄰不如對門。 ”鄰里關係是人們生活中誰都會碰到的一種普遍關係。 一個人只要不離群索居,

總要在街坊村落之中或左鄰右舍之間同其他人和其他家庭發生鄰里關係。 自古以來, 中華民族就有鄰里互助互愛的良好風尚。 然而, 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 有的鄰居間因為宅基地、通風、採光、通行、用水、排水、噪音、環境衛生等事情互不相讓、爭吵不休, 甚至大動肝火、辱駡鬥毆, 導致鄰里關係極度緊張。 那麼, 怎樣才能化解鄰里糾紛, 構築一個和諧融洽的生活環境呢?

鄰里之間要相互謙讓。 清康熙年間,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家人飛書京城, 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卻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老家人看了這首詩, 頓時醒悟, 立即退後三尺再砌圍牆。 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 退地三尺, 建宅置院, “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故事中的雙方身份相差懸殊, 但張英深諳“與鄰為伴”的道理, 與其爭吵不休, 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然而“退讓”收穫到的卻是權勢金錢都換不到的鄰里尊重和矛盾化解。 這樣不僅解決了矛盾, 更加深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發生糾紛先要理性協商。 在現實生活中, 大量的鄰里糾紛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如果都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解決, 不僅需要消耗巨大的社會資源, 還會導致鄰里之間的隔閡與冷漠, 不利於社會風尚的整體和諧。 因此, 發生糾紛之後, 應先進行協商、調解。 鄰里雙方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進行協商,

或者請村委會、居委會、社區委員會、物業公司等協力廠商, 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進行調解, 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從而化解雙方矛盾, 使鄰里關係恢復和諧。

協商不成要訴諸法律。 法律是解決矛盾衝突、維護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 積極開展與鄰里糾紛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使糾紛當事人明確認識到正確與錯誤、合法與非法、守法與違法的界限, 增強其法律意識, 減少因鄰里糾紛而導致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 有效解決其上訴難、打不起官司的問題。 處理糾紛時, 要不偏不袒, 嚴格依法辦案, 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判決生效後, 要快速執行,

讓當事人迅速解決糾紛, 回歸正常生活。

張勳祥(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党的建設與政治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項城市居民鄰里關係調查顯示:45%的人和鄰居只是見面打個招呼;77%的人不太瞭解鄰居家裡成員的情況;63%的人認為自己和鄰居的關係一般;62%的被調查者表示遇到重大問題又拿不定主意時才會向鄰居求助;76%的人遇到突發狀況不會先想到向鄰居求助;57.7%的人從沒有幫助過鄰居。

制定鄰里自律公約, 引導居民、村民自我宣傳、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在自律、自我約束中避免矛盾。 激發居民、村民自律意識, 落實農村文明程度指數測評體系中“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各項指標責任, 開展鄰里星級評定活動, 張榜公佈鄰里星級評定中的“和諧鄰里文明社區、自然村”、實現“環境整潔、秩序優良、視覺美觀”管理目標中的“優秀鄰里戶”及“和諧鄰里光榮戶”。

將鄰里建設與志願服務相結合, 在鄰里建設與志願服務中化解糾紛、溶解矛盾。 成立鄰里和諧促進會, 由鄰里和諧促進會牽頭, 以公職人員、文明單位人員、社區工作者、黨員、居民積極分子、村支“兩委”、學校師生等組建鄰里志願服務隊, 建立鄰里困難弱勢者需求動態資訊庫, 通過集中組織、團隊活動、個人結對等形式, 開展幫扶、代理等系列服務;創設調解、互助、保潔、聯防、資訊、宣傳等具有鄰里特色的服務崗位, 常態化開展義務服務、互助服務、專業服務, 引導青少年積極投身鄰里志願服務;建立社會化招募、培訓、遴選、服務、評價、激勵等機制, 將志願服務由行政推動轉為自主行動。

將鄰里建設與社區、農村管理服務體制創新相結合,把鄰里矛盾問題解決在一線,把鄰里矛盾化解在鄰里。社區、村、鄉明確專門機構、組織專門力量,負責協調處理鄰里事務,把各類服務資源、服務力量下沉到鄰里、落實到家戶,彙聚行政執法、公共服務、專業服務、社會參與等各種力量,充分發揮鄉賢、有威望的長者在化解鄰里矛盾中的積極作用。

積極組織開展敦親睦鄰友好團結互助活動。構建以鄰里為單元的服務群眾模式,暢通聯繫服務群眾的零距離,形成“鄰里有形覆蓋、服務有效落實”的局面,社區、鄉、村、自然村開展關心人、愛護人活動,尤其是關心鰥、寡、孤、獨等群體,組織送溫暖、獻愛心,關愛空巢老人等志願服務活動,以現實的關心和溫暖化解村民淤積心中可能爆發的矛盾,從源頭上化解鄰里矛盾。

創造條件開展寓教於樂的群眾性文體活動。舉辦“和諧鄰里餃子宴”“鄰里遊園”“鄰里會演”等睦鄰活動,加強鄰里人與人的溝通,增進鄰里友愛關係,促進鄰里和諧。

將志願服務由行政推動轉為自主行動。

將鄰里建設與社區、農村管理服務體制創新相結合,把鄰里矛盾問題解決在一線,把鄰里矛盾化解在鄰里。社區、村、鄉明確專門機構、組織專門力量,負責協調處理鄰里事務,把各類服務資源、服務力量下沉到鄰里、落實到家戶,彙聚行政執法、公共服務、專業服務、社會參與等各種力量,充分發揮鄉賢、有威望的長者在化解鄰里矛盾中的積極作用。

積極組織開展敦親睦鄰友好團結互助活動。構建以鄰里為單元的服務群眾模式,暢通聯繫服務群眾的零距離,形成“鄰里有形覆蓋、服務有效落實”的局面,社區、鄉、村、自然村開展關心人、愛護人活動,尤其是關心鰥、寡、孤、獨等群體,組織送溫暖、獻愛心,關愛空巢老人等志願服務活動,以現實的關心和溫暖化解村民淤積心中可能爆發的矛盾,從源頭上化解鄰里矛盾。

創造條件開展寓教於樂的群眾性文體活動。舉辦“和諧鄰里餃子宴”“鄰里遊園”“鄰里會演”等睦鄰活動,加強鄰里人與人的溝通,增進鄰里友愛關係,促進鄰里和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