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下三十字家規 范長江要後人心系黎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距內江城區 12公里的田家鎮正子村, 有一座在全國新聞界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宅。 這座串架鑲板結構、小青瓦屋面、具有典型川南民居風格的老宅, 正是“新聞鉅子”范長江的故居所在。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觀刈麥》中的這幾句, 是范長江給後人留的家規——要他們體會最底層人民的辛苦, 不要忘記老百姓, 不要忘記人民……

范氏由蘇入蜀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3月20日, 東興區陽光明媚。 范長江故居內, 范長江少年時期、求學之路、西北之行、紅色報人等篇章, 鮮活生動地再現了范長江的一生。 不時有遊人發出“范長江好厲害”的評價, 還有新聞學子在朋友圈曬出照片, 寫著“向長江先生致敬”。

1909年, 范長江就出生在這裡。 據《範氏族譜》記載, 內江範氏一族系宋代著名改革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後裔, 元代因避戰亂從蘇州吳縣遷徙到內江。 按譜系, 范長江為范仲淹第31代孫。

范長江祖父范延馨, 是位好學而開明的晚清秀才。 秉承范氏祖規家訓, 經常向范長江講述先祖范仲淹的故事, 提倡青年人作文學家、詩人、科學家等, 主張清正報國, 倡議個人刻苦奮鬥, 給幼年的范長江思想上很大的啟蒙。

先祖范仲淹無私無畏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

良好的祖訓家風, 鑄就了范長江勤儉清廉的稟性, 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始終銘刻於心。

1935年7月起, 26歲的他開始關注蘇區處境, 研究紅軍前途;紅軍長征時, 尋跡跟蹤, 如實報導, 轟動全國;西安事變時, 勇闖古都, 揭露真相, 推動全國統一抗戰;他寫下的《中國的西北角》《動盪中之西北大局》《塞上行》等通訊報導, 如一道道驚雷, 喚醒國人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 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幾頁活的歷史”。

自覺踐行家訓

范長江一生始終記掛群眾

早在從事新聞工作時, 范長江就把“貪財索官”斥為“流氓作風”, 認為“以稿謀私”的現象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惡劣, 最易敗壞新聞工作者的聲譽。

從新聞記者走上領導崗位後, 他又始終秉承中華民族清正廉明的優秀思想文化, 不僅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更是從嚴育後, 嚴格要求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從來不搞特殊, 不謀私利。

政府曾分配給他家居住條件較好的“適園”小院, 他吟詩表示受之有愧:“適園不負是我家, 重重疊疊路徑狹。 工農遙隔雲天外, 回望小院微儒雅。 ”後來, 他主動出讓自家住房給同事居住, 讓自家小孩睡上下鋪。 政府看他家有些舊了, 出錢維修, 他知道後認為維修不該讓公家掏錢, 堅持用工資支付公房維修費。 此外, 他還主動申請組織減少發放自己工資。

《觀刈麥》做家訓

一言一行成後人教科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這是白居易《觀刈麥》的最後幾句, 范長江十分喜愛, 時常吟詠以自勉。

范蘇蘇(范長江長子)說:“這個詩我爸爸很喜歡, 我姥爺(沈鈞儒)索性就抄錄了一下, 送給我爸爸, 寫的是與長江共勉之, 我們家雖然沒有什麼家訓, 但是這首詩, 實際上就是我爸爸給我們留的家訓, 這也是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一點, 就是要體會最底層人民的辛苦, 不要忘記老百姓, 不要忘記人民。 ”

不只《觀刈麥》, 范長江的一言一行皆是後人最好的教科書。 據瞭解, 他曾如此告誡子女:“我沒有給你們留下什麼遺產, 留給你們, 一是書, 咱們家有一些書, 希望你們多讀書, 再就是留給你們一句話, ‘為人民服務’, 這是毛主席教導我們的,

希望你們永遠記住。 ”

“我從事新聞工作也是命中註定的事。 ”范長江唯一“子承父業”從事新聞工作的次子范東升這樣說。 他說父親從未對其職業選擇有過具體指導, 只是從小給他灌輸關心國家命運、關心民眾疾苦的理念。

如今, 範東升的女兒范小江, 又繼承爺爺和父親的新聞事業, 當了一名新聞記者, 供職于美國紐約一家中文媒體。 范東升和女兒通電話時, 常會習慣性地重複當年父親告誡自己的話:“你得努力靠自己啊, 不學習掌握真本領, 將來遇到什麼困難, 沒人幫得了你!”李雨濃王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