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張康之: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 理應在學術上得到總結和確認、在話語上得到反映。

但是, 當前我們還未建立起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稱的話語體系。 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看, 很多方面還在學習和引進西方話語, 對中國現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進行系統總結的理論成果還有待豐富。 一些學者缺乏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意識, 許多中國做得好、做得對的事還存在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的問題。

一種話語體系必然包含一定的觀念、反映一定的價值, 並擁有特定的判斷標準。 如果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只是對西方話語的重複使用和重新排列, 那麼, 非但不能產生自己的研究成果, 甚至會引發對中國道路的懷疑, 這是十分危險的。

因此, 建構中國話語體系是堅持中國道路和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的必要保障。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是一個人口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經濟成就, 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 如果沒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權, 就不可能成為舉世公認的強國。 對於中國而言, 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也是在國際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 因此, 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已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近年來, 本土化、中國化等詞語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熱詞, 這反映了學者們話語意識的覺醒和追求。 但是, 在如何實現本土化上, 還需要積極探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 一些研究者往往用西方的思想和理論來套中國的實際問題,

希望從中找到現成答案。 然而,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國情複雜的發展中大國來說, 許多問題是在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中國自己的問題, 很難通過學習西方經驗來解決。 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 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等因素是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是中國社會自身傳承下來的。 而中國發展所面臨的情況和問題, 也與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情況不一樣, 很多問題是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沒有遇到過的。 此外, 中國開啟工業化、現代化進程, 在時間節點、國際關係、國內環境等方面已經完全不同於西方國家, 中國所要解決的問題與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已經有了實質性的區別。
所以, 中國無法從西方思想理論中找到現成的解決方案, 而必須作出自己的探索。

今天, 人類社會面臨著新的技術革命和社會變革。 在這樣的背景下, 中國的改革發展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方面, 要讓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方面, 又要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後工業化的壓力。 因此, 中國經驗既有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內涵, 又有應對經濟全球化、後工業化壓力的內涵。 這樣說來,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正確道路就是基於中國現實需要去解決中國問題, 進行中國話語建構。 進一步說, 就是以中國話語形式表達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經驗。

對於全球而言, 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進行的探索是積極的、所形成的經驗是有價值的。

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走過的道路以及取得的經驗, 建構中國話語體系, 不僅對於中國改革發展、提升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對於處在相似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也具有借鑒意義, 能夠為探索人類發展方向和路徑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