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通俄門”CNN造假 改善美俄關係還是真的嗎?

文/光明日報駐華盛頓記者 韓顯陽

隨著二十國集團漢堡峰會日益臨近, 美國政壇和社會紛紛將關注目光投向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有可能在此舉行的首次會晤。 “見還是不見”“見了談什麼”“是否能談出成果”等, 是此間輿論眼下的重點話題。

美俄對“特普會”安排諱莫如深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 “通俄門”的喧囂始終阻滯了美俄關係的緩和與改善。 與特朗普競選時一再聲稱“將改善美俄關係”的承諾相反, 美俄元首不但在芬蘭、斯洛維尼亞或是冰島的會晤傳聞煙消雲散, 而且就連在兩人均肯定出席的G20“漢堡峰會”上是否會晤單獨會晤,

雙方也諱莫如深。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6月21日表示, 目前未對俄美總統會晤做任何準備, 7月7日G20峰會期間也沒有任何安排。 同一天, 美白宮發言人沃爾特斯拒絕回答美俄總統是否會在漢堡見面的問題。

而為避免被外界解讀為“通俄”, 美國國務院甚至還提前預報副國務卿香農與俄羅斯駐美大使基斯利亞克會晤的消息。 此間觀察家指出, 像美外交部門官員與駐華盛頓的外國大使會見這樣的“司空見慣”之事都需放在陽光下, 可見特朗普政府在處理所有“通俄”事務上的小心謹慎態度。

此間輿論認為, “特普會”即將在漢堡上演基本確定。 雙方不僅在外交層面確定全球戰略穩定、敘利亞、烏克蘭等方面議題, 而且普京在6月29日還在莫斯科會見了美俄緩和關係的“搭橋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特朗普逆轉“通俄門”

上月底, 一個奉行保守主義團體的旗下機構發佈視頻, 記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全國廣播公司(N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標識下打上“假新聞”標籤。

數月以來, 美聯社等曾多次報導稱, 美國全部17個情報機構一致認定“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 俄羅斯駭客入侵了美國民主黨電子郵件系統, 試圖干預美國大選, 使選情更有利於後來當選美國總統的共和黨人特朗普”。

CNN的“造假”被抓, 讓美聯社、《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在“通俄門”事件中的策略“由攻轉守”。 《紐約時報》於6月29日宣佈撤稿, 承認有關俄干預美國大選的說法是由包括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在內的4個情報部門, 而非全部17家情報機構評估得出。 美聯社則於7月1日改口, 承認有關“美國全部17個情報機構一致認定”的說法有誤,

宣佈4月6日、6月2日、6月26日、6月29日多條新聞報導都需要更正。

美國會欲奪“制俄”主動權

6月14日, 美國國會參議院以98票贊成、2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一項制裁伊朗的法案, 其中包括對俄羅斯施加制裁的修正案。 根據修正案, 美國將對一大批俄方人員實施制裁。 這些人員的行為涉及“侵犯人權”“涉嫌腐敗”“向敘利亞政府提供武器”“説明俄羅斯政府實施網路攻擊”以及“與俄情報或防衛部門有生意往來”等。 法案還將對俄羅斯礦產、金屬、運輸、鐵路等行業實施制裁。 此外, 當美國總統試圖放鬆或終止對俄羅斯已有制裁措施時, 國會可據該修正案啟動審議程式。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 美對俄實施了多輪制裁。 不過, 這些制裁都是根據總統行政命令做出的。 美國會民主黨人以及“建制派”共和黨人擔心, 有“通俄”嫌疑的特朗普很可能會“出賣美國利益”。 為避免這一情形出現, 他們未雨綢繆地將對俄制裁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 換言之, 如果法案通過, 則意味著打開美俄關係這把鎖的鑰匙握在國會手中。

特朗普政府深諳其中利害,近來“雙管齊下”。一方面,由國務卿蒂勒森出面促請國會議員在制定法案時考慮給予總統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滿足不斷變化中的美俄外交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遊說國會眾議院以該法案由參議院發起“違憲”,從技術層面加以阻擊。

此間觀察家指出,涉俄制裁法案能否“成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會認定特朗普在“特普會”上是否向普京“出賣美國利益”。面對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俄關係能否緩和“前途未蔔”。

特朗普政府深諳其中利害,近來“雙管齊下”。一方面,由國務卿蒂勒森出面促請國會議員在制定法案時考慮給予總統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滿足不斷變化中的美俄外交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遊說國會眾議院以該法案由參議院發起“違憲”,從技術層面加以阻擊。

此間觀察家指出,涉俄制裁法案能否“成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會認定特朗普在“特普會”上是否向普京“出賣美國利益”。面對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俄關係能否緩和“前途未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