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一次刷新世界紀錄!厲害了,中國科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日前宣佈, 我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文名為東方超環, 簡稱EAST)在全球首次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 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同時, 這一里程碑性的重要突破, 表明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帶你進一步體會它的意義所在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也是人類探尋未來高效清潔能源的重要途徑, 其目標是在和平利用聚變能的基礎上,

探索聚變在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

實現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是未來聚變堆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據介紹, 高約束模是ITER的基本運行模式, 為實現穩態運行並達到有效的偏濾器熱量排除, ITER將採用射頻波主導的低動量注入運行模式以及主動水冷的鎢偏濾器結構。 而EAST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備這兩大特色且具有長脈衝運行能力的全超導托卡馬克, 其穩態運行模式將為ITER和未來反應堆提供重要參考。

此外, EAST具有ITER類似的先進技術, 未來5年內將是國際上唯一有能力開展超過百秒時間尺度的長脈衝高約束聚變等離子體物理和工程技術研究的實驗平臺, 為ITER預演穩態運行也是EAST的重要使命。

外界都怎麼說?

經過多年研究, 科研人員成功攻克了一批國際共性難題, EAST實驗也先後創下多項托卡馬克運行的世界紀錄。 此次實驗的突破更是進一步提升了EAST在國際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其科學研究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衝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援, 更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國內外專家讚譽, “是世界聚變工程的非凡業績, 是世界聚變能開發的傑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自然》和《科學》分別評價:“中國創造了聚變歷史”“在這裡科學價值得到極大體現”。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研究核聚變

上世紀50年代開始, 以原子核的裂變反應為基礎的核電站登上世界能源舞臺,

但是這種核電站存在核廢料的處理、核輻射、核燃料鈾的開採和提料難等問題。 相對來說, 核聚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它的原料儲量極其豐富, 因其主要燃料是存在於海水之中的氘和氚。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能產生的聚變能源, 相當於300升汽油。 另外, 聚變產物沒有放射性。 同時, 由於聚變反應需要的條件比較高, 一旦發生事故, 造成反應的等離子體約束破裂, 聚變反應便會終止。 因此聚變燃料的保存運輸、聚變電站的運行都比較安全。 因此, 聚變研究對於開發清潔能源, 意義十分重大。

此外, 伴隨著聚變研究帶來的衍生和伴隨技術, 比如超導磁體技術、大功率電源技術、超高真空技術、超低溫技術等,

都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給民眾生活帶來很大改變。 核聚變如果在民用上能實現可控, 將徹底改寫人類的能源版圖。

本文綜合自 | 科技日報、人民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