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海倫市祥富鎮採取七種模式打造脫貧產業

東北網7月5日訊(陳實 記者陳顯春)在“兩學一做”工作中, 海倫市祥富鎮黨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項脫貧產業, 依託現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 針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 積極探索貧困戶進入產業的有效模式, 密切利益聯結機制, 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脫貧。 全鎮已有395戶貧困戶以不同形式進入脫貧產業。 幹部幫扶模式。 充分發揮包扶幹部、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資源、資訊和管理優勢, 帶領貧困戶發展庭院產業。

法院駐村工作隊幹部為所包扶的祥富村88戶貧困戶免費提供鮮食甜玉米種子150斤、鵝雛1500只、雞雛500只,

並與35貧困戶簽訂了購銷合同, 對產出農產品進行包銷。 目前, 全鎮共有75名包扶幹部幫助350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產業, 戶均可增收650元。 帶地入社模式。 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進入合作社, 在合作社產業發展中獲得股權收益。 富源村95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黑木耳生產基地, 年終收益按貧困戶與合作社2:8分成, 貧困戶年均可增收1500元。 目前, 全鎮共創辦、領辦合作社25家, 入社貧困戶85戶, 戶均可增收2100元。

訂單收購模式。 引導貧困戶與組織能力強、技術成熟、市場廣闊的合作經營主體對接, 簽訂農產品購銷訂單, 按照經營主體要求, 提供優質農產品。 已有11個村的37戶貧困戶, 與高向秋蔬菜合作社簽訂了321畝大青椒、蕃茄、甜瓜等有機瓜菜收購合同,

戶均可增收8000到10000元。

就近務工模式。 引導那些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戶進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 在家門口就近務工, 增加收入。 更新村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工以貧困戶為主, 已吸納48名貧困戶在基地打工, 人均年收入可達6000元左右。 全鎮建成三個黑木耳產業基地, 可帶動810名貧困人口脫貧。

代種代養模式。 園區或合作社向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 由貧困戶負責代種代養, 企業保價回收。 祥富鎮北葡萄採摘園區為25戶貧困戶提供提供葡萄幼苗, 貧困戶在自家承包田種植, 園區負責回收, 戶均增收9000元左右, 可當年實現脫貧;北興村王兆春10萬隻蛋雞養殖合作社為15戶貧困戶提供雞雛,

貧困戶負責飼養, 合作社保底回收, 戶均創收1.5萬元。 租賃返聘模式。 引導貧困戶把土地流轉到企業, 同時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返聘為企業工人, 貧困戶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 增加務工收入。 硒谷米業公司與富源村合作, 流轉42戶貧困戶550畝土地, 旱改水後種植富硒有機水稻, 貧困戶在企業經營中獲得土地租金和務工薪金雙重收入, 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企業牽動模式。 依託傳統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品牌影響和市場優勢, 帶動貧困戶增收。 永耕村天瑞薯業、天薏薯業、烏龍泉薯業等馬鈴薯加工企業, 帶動51戶貧困戶種植馬鈴薯2100畝, 企業負責提供技術和市場銷售, 戶均可增收2.5萬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