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打心眼兒裡愛上學習?

作者 | Shasha

我的朋友, 一位美國媽媽,

曾經是個“失敗的”媽媽。

孩子成績中等偏下,

還經常違反學校的紀律, 被停學一次

(美國一些學校對有行為問題的孩子,

會強制停學幾天到40天不等)。

我的朋友是絕對的女強人, 企業高管,

全球到處飛, 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

被學校停學後, 朋友覺得問題嚴重。

而兒子的班上, 有一位學霸孩子,

成績一直很好, 不管是學習還是課餘活動

都非常自律、很有熱情。

朋友和這個孩子的家長碰過一次頭之後,

得知對方是專業的教育諮詢師,

於是悉心請教育兒問題。

多次的詳談, 可以說改變了朋友的思路,

以及孩子的整個人生。

孩子在諮詢師媽媽的幫助,

以及自己媽媽的轉變下, 變得很有學習動力,

不再瘋狂上網打發時間, 吸煙混小社會。

從9年級開始, 成績年年提高, 成了一名學霸,

還利用特長, 為一家企業開發了新程式,

最終考入錄取率不到5%的斯坦福大學。

為了斯坦福的目標, 孩子常常熬夜學習,

接到錄取時, 他說自己興奮的都快哭了。

那麼, 諮詢師朋友給了這位母親什麼建議呢?

我跟這位元媽媽溝通之後, 根據她的諮詢師的建議,

以及我對西方教育的觀察, 總結以下三點: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動力, 讓他們自主學習。

培養內動力, 也是西方快樂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積極管教, 是在幫助孩子

美國的諮詢師, 包括很多教育學者,

都支持父母管教和約束孩子, 這是在幫助孩子。

但是, 管教分為:積極管束和消極管束。

先說消極管束。

很多父母喜歡說:你該睡覺了。

或, 你可以去睡覺嗎?

或者, 趕緊去睡覺, 否則爸爸媽不喜歡你了!

以上種種, 無論父母是滿臉微笑的,

還是頭頂三條黑線的, 都屬於消極管教。

因為, 它們只是單向傳遞了父母的意願。

孩子無論聽話, 還是逆反,

都只是被動執行或反抗了父母的指示。

孩子心裡不明白, 不開心。

如何積極管教?

諮詢師給我那位朋友的建議是,

家長要明確給孩子提出要求,

並同時解釋原因。

具體要求 + 合理原因,

屬於親子溝通的標準句式。

如何實現呢?家長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比如,

▶你該睡覺了(為什麼啊?)

▶你現在去把玩具收拾好(為什麼啊?)

用這個邏輯, 你可以說:

你該睡覺了寶貝。 因為身體睡足了,

會更加健康漂亮(或者 踢球會更厲害)。

你現在去把玩具收起來。

因為把它們放好了, 你下次再想玩,

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啦!

孩子可能繼續問為什麼啊為什麼?

喋喋不休的十萬個為什麼是爸媽們最崩潰的。

但是, 在孩子成長期, 正是這些為什麼,

能夠幫助大人瞭解孩子的認知水準、性格、

關注點、困難等等。

等到青春期再倒過來詢問這些問題,

與孩子溝通, 會變得非常困難。

給孩子提出要求, 從孩子立場出發解釋原因,

可以讓孩子覺得, 你是在幫他。

你的要求可以幫助他實現他自己的願望。

這樣, 他會慢慢理解這些要求有什麼具體意義,

為什麼要這樣做, 從而產生內動力,

並身心的愉悅的執行。

用興趣激發動力

那個朋友的小孩, 中學時很喜歡打遊戲,

一打就忘了時間,作業來不及做。

朋友一開始的辦法是:控制時間。

每週不超過三小時,如果做到了,會給予獎勵。

但問題是,這位媽媽經常把工作帶回家,

沒辦法時時刻刻盯著孩子。

孩子究竟玩了多久遊戲?她不確定。

而諮詢師媽媽建議:馬上停止限制和獎勵!

因為,限制和獎勵來自於外部,

作用不大,容易反彈。

最有用的激勵是,幫孩子找到內動力,

讓他自己約束和激勵自己。

於是,她們想了一個辦法:

讓孩子到矽谷待了一個月,

見到最喜歡的遊戲開發者,

還參觀了好幾家遊戲實驗室,

這位男孩說,簡直太棒了!

可是他同時發現,要想到這麼有意思的地方工作,

最靠譜的路徑是考上斯坦福大學。

矽谷回家後,他說自己被刺激到了,

原來自己離這些美好那麼遙遠。

為了實現夢想,他回家後每週只玩一小時遊戲,

到後來根本沒有時間玩,因為考斯坦福太難了。

而對於更小的孩子,西方教育家們建議,

家長儘量不要用玩來獎勵學。

孩子小的時候,對於什麼是玩,什麼是學習,

並沒有一個清晰界限,

很多學習正是通過玩兒來實現的。

比如,孩子對於搭積木、數數這種玩,

和數學加減法這種“學”,同樣的樂此不疲。

學習英文也是一樣。

西方的教育家和很多父母,

讓1歲多的孩子學習雙語。

學習的方式主要是兒歌、做遊戲、聽故事。

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就是玩耍。

反倒是家長因為有了升學的壓力,

常常嚴格限制孩子玩兒的時間,

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壓力和不愉快,

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

誇獎孩子要具體形象,對事不對人

並不是所有的鼓勵和誇獎,都可以激發內動力。

誇獎也需要原則。比如,

我的那位朋友常常誇獎孩子。

但是,她的兒子並不自信,不喜歡跟人聊天,

跟他媽媽喋喋不休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諮詢師媽媽說,我朋友的誇獎方式錯了。

誇獎和鼓勵,一定要具體形象,對事不對人!

比如,“你的照片拍得好棒”,

這不屬於具體形象的誇獎。

具體的誇獎可以是:“你拍的真棒!

重點很突出,光影很好,

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你要關注的細節,

真是好像親臨現場一樣!”

這背後的核心理念是:鼓勵或者批評的本質,

是一種回饋。成年人給予孩子回饋時,

只有非常具體形象,

才可以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長處或問題,

從而獲得進步。

我那位朋友的兒子對諮詢師媽媽抱怨:

“我媽總說太棒了!其實並沒有用心,

沒有真正關注我,

她骨子裡只是認為自己很棒而已!”

我那位朋友覺得很委屈。

為什麼母親的誇獎是真心的,

但孩子卻覺得被忽略了?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

母親的誇獎不夠具體形象,

沒有突出孩子的細節成就,

讓被誇獎的人得到有價值的回饋。

批評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中國很多父母喜歡說:“你怎麼這樣!”,

“你不可以這樣!”

雖然是為了對方好,

但因為回饋給的不夠具體形象,缺乏解釋,

讓被批評的人不容易接受,並獲得進步。

誇獎的另一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 。

什麼是針對人的誇獎?

比如,“你真聰明,真漂亮”這一類,

都屬於針對人本身特質的誇獎。

但這對孩子可能是有害的,

會讓她過度關注與生俱來的優勢,

從而放棄進一步的成長。

什麼是針對事的誇獎?

“你計算速度好快,你真會打扮”等等,

屬於針對具體事情的誇獎。

雖然本質也是說一個人很聰明,很美麗,

但是換了一種說法,肯定了一個人做事的能力,

從而更能激發她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算得更快,更鑽研時尚等等)。

很多人認為,西方的教育是散養、放手不管,

這是一種對西方教育的誤讀。

西方式快樂教育的本質,

在於成功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和自製力,

讓他們獲得目標,成為更好的自己,

迎接更精彩的世界。

對於父母來說,一定不要著急。

不要因為孩子一個單詞沒記住,幾個字不認識,

就把他徹底否定了,感覺渾身上下找不到優點。

中國的父母常常在述說孩子缺點時,

如數家珍,講都講不完。

其實不是孩子真的不好,

而是父母焦慮的心,放大了問題。

任何孩子都有優點,關鍵是如何把優點發揮出來,

轉變為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有夢想、有動力,

許多料想不到的精彩會慢慢的朝他們走來。

作者:Shasha,本科復旦,碩士英國,歷經三個國家工作生活。專注分享國際化教育的觀察和經驗。

--------End---------

中學時很喜歡打遊戲,

一打就忘了時間,作業來不及做。

朋友一開始的辦法是:控制時間。

每週不超過三小時,如果做到了,會給予獎勵。

但問題是,這位媽媽經常把工作帶回家,

沒辦法時時刻刻盯著孩子。

孩子究竟玩了多久遊戲?她不確定。

而諮詢師媽媽建議:馬上停止限制和獎勵!

因為,限制和獎勵來自於外部,

作用不大,容易反彈。

最有用的激勵是,幫孩子找到內動力,

讓他自己約束和激勵自己。

於是,她們想了一個辦法:

讓孩子到矽谷待了一個月,

見到最喜歡的遊戲開發者,

還參觀了好幾家遊戲實驗室,

這位男孩說,簡直太棒了!

可是他同時發現,要想到這麼有意思的地方工作,

最靠譜的路徑是考上斯坦福大學。

矽谷回家後,他說自己被刺激到了,

原來自己離這些美好那麼遙遠。

為了實現夢想,他回家後每週只玩一小時遊戲,

到後來根本沒有時間玩,因為考斯坦福太難了。

而對於更小的孩子,西方教育家們建議,

家長儘量不要用玩來獎勵學。

孩子小的時候,對於什麼是玩,什麼是學習,

並沒有一個清晰界限,

很多學習正是通過玩兒來實現的。

比如,孩子對於搭積木、數數這種玩,

和數學加減法這種“學”,同樣的樂此不疲。

學習英文也是一樣。

西方的教育家和很多父母,

讓1歲多的孩子學習雙語。

學習的方式主要是兒歌、做遊戲、聽故事。

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就是玩耍。

反倒是家長因為有了升學的壓力,

常常嚴格限制孩子玩兒的時間,

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壓力和不愉快,

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

誇獎孩子要具體形象,對事不對人

並不是所有的鼓勵和誇獎,都可以激發內動力。

誇獎也需要原則。比如,

我的那位朋友常常誇獎孩子。

但是,她的兒子並不自信,不喜歡跟人聊天,

跟他媽媽喋喋不休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諮詢師媽媽說,我朋友的誇獎方式錯了。

誇獎和鼓勵,一定要具體形象,對事不對人!

比如,“你的照片拍得好棒”,

這不屬於具體形象的誇獎。

具體的誇獎可以是:“你拍的真棒!

重點很突出,光影很好,

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你要關注的細節,

真是好像親臨現場一樣!”

這背後的核心理念是:鼓勵或者批評的本質,

是一種回饋。成年人給予孩子回饋時,

只有非常具體形象,

才可以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長處或問題,

從而獲得進步。

我那位朋友的兒子對諮詢師媽媽抱怨:

“我媽總說太棒了!其實並沒有用心,

沒有真正關注我,

她骨子裡只是認為自己很棒而已!”

我那位朋友覺得很委屈。

為什麼母親的誇獎是真心的,

但孩子卻覺得被忽略了?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

母親的誇獎不夠具體形象,

沒有突出孩子的細節成就,

讓被誇獎的人得到有價值的回饋。

批評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中國很多父母喜歡說:“你怎麼這樣!”,

“你不可以這樣!”

雖然是為了對方好,

但因為回饋給的不夠具體形象,缺乏解釋,

讓被批評的人不容易接受,並獲得進步。

誇獎的另一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 。

什麼是針對人的誇獎?

比如,“你真聰明,真漂亮”這一類,

都屬於針對人本身特質的誇獎。

但這對孩子可能是有害的,

會讓她過度關注與生俱來的優勢,

從而放棄進一步的成長。

什麼是針對事的誇獎?

“你計算速度好快,你真會打扮”等等,

屬於針對具體事情的誇獎。

雖然本質也是說一個人很聰明,很美麗,

但是換了一種說法,肯定了一個人做事的能力,

從而更能激發她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算得更快,更鑽研時尚等等)。

很多人認為,西方的教育是散養、放手不管,

這是一種對西方教育的誤讀。

西方式快樂教育的本質,

在於成功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和自製力,

讓他們獲得目標,成為更好的自己,

迎接更精彩的世界。

對於父母來說,一定不要著急。

不要因為孩子一個單詞沒記住,幾個字不認識,

就把他徹底否定了,感覺渾身上下找不到優點。

中國的父母常常在述說孩子缺點時,

如數家珍,講都講不完。

其實不是孩子真的不好,

而是父母焦慮的心,放大了問題。

任何孩子都有優點,關鍵是如何把優點發揮出來,

轉變為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有夢想、有動力,

許多料想不到的精彩會慢慢的朝他們走來。

作者:Shasha,本科復旦,碩士英國,歷經三個國家工作生活。專注分享國際化教育的觀察和經驗。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