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並不等於正確,這是怎麼回事兒?讓何繼善院士告訴你!

(文章來源《院士講科學》, 該書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總策劃, 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聽到“辦事要科學”這樣的提法。 這句話的潛臺詞, 便是“科學等同於正確”。 但事實上, 這或許是我們最常遇到又最常忽視的誤解, 因為科學並不等於正確。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主講人

我們知道, 科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或者主觀世界的認知。 既然如此, 那麼由於人類在認識世界的時候, 受到時間、空間、條件以及人們自身知識的局限性, 認識常常是不完善的, 甚至可以說永遠都是不完善的, 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因此, 科學並不等於正確。

原子論背後的故事

比如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初提出了原子論。 他認為化學元素由不可再分的微粒, 也就是原子構成;而原子是一切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 。

原子論是偉大的科學理論, 它繼承了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原子論觀點 , 對19世紀初的科學也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 隨著科學的發展, 我們發現道爾頓的理論有正確的地方, 但也有其局限性, 那就是“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 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

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 但我們並不能據此說原子論不是科學理論, 它只是代表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人類對物質結構的一種認識。

發展與成熟的變化中需要阻力與勇氣

(圖為瑞典物理化學家司萬特·阿累尼烏斯)

然而, 發展科學理論, 更精確地描述事實,

往往意味著需要克服巨大的成見和阻力, 瑞典物理化學家司萬特·阿累尼烏斯的經歷就是如此。

在19世紀上半葉, 已經有人意識到酸類、堿類和鹽類等電解質會在溶液中產生離子的現象, 比如說生活中常見的食鹽(氯化鈉), 溶解于水中之後會變為氯離子和鈉離子;但根據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在1834年提出的理論, 溶液中的離子只會在電流的作用下產生。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因此, 當正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的阿累尼烏斯, 在1883年提出電離理論, 認為電解質只要被溶解就會電離的時候, 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幸好平時成績較佳才勉強獲得博士學位。

然而儘管如此, 阿累尼烏斯也難以繼續自己的學術生涯, 電離理論在這裡不被認可, 意味著整個瑞典的化學界都不會認可這一理論。

苦悶之中, 阿累尼烏斯將自己的論文寄給了歐洲各地的化學大家。 居住在拉脫維亞里加港的著名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讀到這份論文之後, 立刻著手通過實驗證實了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的正確性。

此後,得益於奧斯特瓦爾德和另一位著名化學家范特霍夫(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支持,電離理論逐漸被學界接受。1903年,阿累尼烏斯憑藉那篇20年前被否定的博士論文,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典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術研究的時候,不要迷信前人的結論。被寫入教科書的科學理論,有時候也可能是錯的,因為它們只是前人研究結果的總結,隨時有可能被更新的發現彌補甚至推翻。

幾乎每一個科學領域,只要認真鑽研,都可能會有新的發現。運用創新的思維,從現象中探尋到事物的本質,並敢於質疑前人的結論,是科研人員必備的素質。

立刻著手通過實驗證實了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的正確性。

此後,得益於奧斯特瓦爾德和另一位著名化學家范特霍夫(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支持,電離理論逐漸被學界接受。1903年,阿累尼烏斯憑藉那篇20年前被否定的博士論文,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典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術研究的時候,不要迷信前人的結論。被寫入教科書的科學理論,有時候也可能是錯的,因為它們只是前人研究結果的總結,隨時有可能被更新的發現彌補甚至推翻。

幾乎每一個科學領域,只要認真鑽研,都可能會有新的發現。運用創新的思維,從現象中探尋到事物的本質,並敢於質疑前人的結論,是科研人員必備的素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