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村落文化|柳樹林

柳樹林地處渭河南灘。 據傳, 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 李廣才的先輩因湖北鄖西老家發生水災, 舉家逃到柳樹林村南頭, 擇高而居, 結茅為庵, 開荒種地, 繁衍生息。 隨後湖北鄖西老家的親朋好友接踵而至。 到清咸豐年間(1851-1862年)柳樹林開始形成村落。 老戶有王、李、朱姓, 因住宅旁有幾棵野生柳樹, 故人稱柳樹林。 是典型的客民村莊, 語言、風土、民情具有湖北人的特點。

清光緒八年, 時任咸甯縣知事的焦雲龍回原祖籍山東青州長山市(今淄博)為其父親守喪時, 言說西安城北沿渭河一帶荒地連片, 遂動員當地饑民來陝墾荒。 由此, 山東、湖北、湖南等地饑民來此開荒定居者日漸增多, 逐步擴大了村莊規模。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咸寧縣在此設馬廠倉建制, 柳樹林歸馬廠倉管轄。

1949年5月20日, 西安解放。 柳樹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 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鬥, 村莊建設日新月異,

人民生活日趨富裕。

解放前, 柳樹林村雖地處西安城郊, 但農業生產卻很落後。 因地處渭河灘, 沙灘地居多, 水漲成河, 水退為灘, 天旱堿茫茫, 雨澇荒草長, 糧食產量低, 而且產量不穩定。

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 村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 積極回應“組織起來,

發展生產”的號召, 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農業生產有所提高。

1955年秋收後, 隨著農業合作化高潮掀起, 建立了初級合作社, 1956年春, 轉為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 柳樹林村在政府的領導下開展農田水利建設, 修建幸福渠。 使排水暢通, 水位下降, 鹽鹼消失, 鹼地變良田, 1964年對“恍子地”(兩旁是水, 中間為地)實行疏通管道, 使流水暢通, 以水洗鹼, 徹底根治了土地的鹼化問題, 水稻畝產達150至200公斤。

“大躍進”時期, 由於瞎指揮和浮誇風的蔓延, 農業生產產量下降。 三年困難時期, 農業生產連年下降。 此後10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 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上世紀七十年代, 遵循國務院北方農業工作會議上重申和制定的方針政策,

開展農田基本建設, 1970至1975年全村平整土地1350畝, 平整的“恍子地”占當時總耕地面積的79.41%, 為加快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奠定了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推行以家庭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聯產承包制, 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糧食連年豐收, 村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1982年, 全村所有地按人頭承包到戶。 春小麥畝產都在400公斤以上, 比原來增產30%-40%, 家家都有餘糧。 這樣的承包辦法持續到1984年秋, 新的承包辦法“雙田制”推出。 “雙田制”就是把集體的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口糧用, 每人4—5分地常久不變永久耕種;另一部分是承包田, 即把集體剩餘的地按塊承包給部分人, 或按人劃分給社員, 但承包者必須上交租金給生產隊, 以壯大集體實力。

1984年後, 柳樹林村因地制宜,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穩定糧食產量, 壓縮棉田面積, 擴大其他經濟作物面積, 種植瓜、果、菜, 發展養殖業。 充分體現了“服務城市, 富裕農民”的城郊農業的特色。 同時,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採取橫向經濟聯合“築巢引鳳”措施,共引進企業3個,村組辦企業4個,個體辦企業7個,使柳樹林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民生活有了較大提高。

2002年5月,開始農村稅費改革,本著“減輕、規範、穩定”的方針先後取消統籌費、基金、集資、屠宰稅,同時取消的還有公共積累工和義務工。2005年,國家又取消了沿用了幾千年的農業稅。2008年,國家開始對農業反哺,農民每畝地每年可以得到100元左右的補貼款。

1995年—2011年,未央湖的開發,“大學城”、建材市場的建成,使草灘地區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柳樹林村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建築業和運輸業,從而帶動了村民發展經濟的熱情,提高了柳樹林村的經濟收益。

隨著農村經濟實力的不斷擴大,柳樹林村住宅建設發展也很快,村民住房人均面積由1994年的24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99.5平方米,增長了314.6%。中高檔次的庭院式村民住宅已經很普遍。部分村民還購置了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村民生活的時代風貌日漸顯現。

採取橫向經濟聯合“築巢引鳳”措施,共引進企業3個,村組辦企業4個,個體辦企業7個,使柳樹林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民生活有了較大提高。

2002年5月,開始農村稅費改革,本著“減輕、規範、穩定”的方針先後取消統籌費、基金、集資、屠宰稅,同時取消的還有公共積累工和義務工。2005年,國家又取消了沿用了幾千年的農業稅。2008年,國家開始對農業反哺,農民每畝地每年可以得到100元左右的補貼款。

1995年—2011年,未央湖的開發,“大學城”、建材市場的建成,使草灘地區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柳樹林村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建築業和運輸業,從而帶動了村民發展經濟的熱情,提高了柳樹林村的經濟收益。

隨著農村經濟實力的不斷擴大,柳樹林村住宅建設發展也很快,村民住房人均面積由1994年的24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99.5平方米,增長了314.6%。中高檔次的庭院式村民住宅已經很普遍。部分村民還購置了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村民生活的時代風貌日漸顯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