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撂荒地裡長出了“金枝玉葉”

正是盛夏時節, 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的夏吾灣, 陽光下大黃花紫裡透著紅, 綿延千畝美不勝收, 這裡種植的中草藥長勢喜人。

“兩年前, 這裡一部分是荒草灘, 一部分是被撂荒的耕地。 ”今年66歲的王昌英是這片大黃種植區的除草工之一。 她告訴記者,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村裡就有人外出打工, 這幾十年, 外出打工成為了村裡年輕人謀生的首選, 留下來的都是老弱病殘, 就種幾畝薄地。 而家庭經濟收入也呈現出了這樣的變化, 家裡子女多收入高, 子女少收入就低。

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產業增收幾乎不多,

而真正改變這一切的, 得從一位離鄉30多年、在外打拼衣錦還鄉的遊子梁龍賢說起。

2015年4月, 在外打拼輾轉新疆、山東等地, 靠做生意掙了近600多萬元財富的梁龍賢回到了故鄉石灰窯回族鄉下法台村。

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 和幾位曾經做生意結交的中草藥老闆商議後, 他決定利用家鄉優質的土地資源發展中草藥種植產業。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 “平安龍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孕育而生, 拉開了石灰窯回族鄉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的序幕。

“以前, 為了生活離開了家鄉, 現在, 兜裡鼓了歲數也大了, 想回鄉做點實事, 走一條產業發展之路, 可以通過產業帶動不僅富自己, 也帶動鄉親們實現脫貧致富的夢。 我開始流轉鄉親們撂荒的土地,

通過在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的調研, 先選定了大黃、當歸適合在高原冷涼氣候生長的藥材。 ”梁龍賢說, 目前, 合作社草藥種植面積從2015年初的20多公頃已經發展到今年的66.67多公頃。

2015年開展精准扶貧攻堅以來, 如何從“輸血型”變成“造血型”, 是打贏扶貧這場攻堅戰的關鍵, 而利用當地有利資源發展扶貧產業正迎合了“造血型”扶貧的思路。 貧困戶在參與合作社時可以各取所需, 從單一的扶貧走向了多元化的扶貧, 對不同層次的貧困戶都起到了拉、幫、帶的作用。

在梁龍賢的合作社, 除了“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外, 還有股份制分紅, 每五年按比例分一次紅。 除此之外, 他在招工中還優先考慮貧困戶和年齡在45歲至70歲之間,

外出打工找工作難的人群參與到合作社日常的除草和管理中。 目前, 合作社成員已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了50戶, 其中建檔立卡戶達30戶。 而這30戶建檔立卡戶大多數是自身發展能力不足, 外出務工無技術的貧困戶人員, 合作社為他們除了提供種苗和技術外, 還承擔起了收購環節, 讓貧困戶無風險種植。

“今年, 建檔立卡戶自種當歸超4公頃。 畝產鮮藥材1000公斤-1200公斤, 以去年當歸的市場價每公斤10-12元的價格計算, 每畝產值能達到1萬元至1.2萬元, 除去投入的成本和人工費, 每畝淨賺6700多元。 ”梁龍賢告訴記者, 除了這部分的收入外, 合作社入股的貧困戶還能拿到8%至20%的合作社收入分紅。 若在合作社務工, 光每年6個月的除草工作,

工人就可以拿到7200元的工資。

祁多成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位貧困戶, 他說, 他將近4年的存款2.1萬元全部入股了合作社, 今年合作社藥材出售後他能分到25%的紅利。 除此之外, 去年他們兩口子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就有1.6萬元的收入, 收入累積下來遠比外出打工要掙得多, 還不用冒拖欠工資的風險。

雖然如今的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 但梁龍賢並沒有維持現狀的想法, 他打算從明年開始每年擴大33.33公頃的種植規模, 計畫到2020年藥材種植的品種從現在的大黃、當歸擴大到黨參、柴胡、黃芪等10多個品種。

為奠定藥材種植龍頭企業的地位和降低群眾種植藥材的風險, 梁龍賢還打算建立一個藥材初加工的工廠, 對鮮藥材進行烘乾和晾乾處理。

“拿當歸來說, 加工後乾貨分三個等級, 最次的三等都能賣出一公斤100元的價格, 近乎於鮮貨的10倍。 而一等品拿到廣州就能買到100元至120多元, 並且便於保存。 實現大規模種植後, 合作社和群眾不必擔銷售的風險, 而賺的錢也不是現在的這點地頭辛苦錢了。 ”梁龍賢笑著說。

(責編:張志平、楊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