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積極進取”的中國人和“不思進取”的日本人

現在未滿35歲的日本人, 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二十年”, 經歷過通貨緊縮、市場不景氣的暗黑時代, 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

所有的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

這是大前研一描述的日本“低欲望社會”。 在他的筆觸下, 這一代日本人缺乏物欲、成功欲, 是“不思進取”的一代。

作為鄰居的中國, 因為和日本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瓜葛, 自然而然成了比對的物件。 中國人的“樂觀向上”, 無疑是對日本人“萎靡不振“最大的“羞辱”。 當然, 這樣的對比帶來的快感, 可能只有”野心勃勃“的中國人才能深刻體會。

這是一個複雜的話題。 在對比“積極進取”的中國人和“不思進取”的日本人的時候, 我們不能忽略2個因素, 當前的社會背景和傳統的文化薰陶。

日本的“停滯不前”和中國的“欣欣向榮”

日本近百年的遭遇可謂跌宕起伏。

20世紀初, 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日本收穫了經濟發展的紅利;緊接著, 野心勃勃的對外侵略擴張, 卻最終以戰敗收尾;戰後,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

而1947年到1949年出生的“團塊世代”, 直接支撐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 他們是日本二戰後出現的第一次嬰兒潮人口, 是日本經濟的脊樑。

而他們的孩子一代, 即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現在四五十歲的日本人, 因經濟的極大提高, 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一窮二白:

1964年, 日本舉辦了東京奧運會;

1968年, 日本的經濟總量超越了西德,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0年代, 日本經濟已經相當繁榮;

80年代, 日本走向“政治大國化”, 提倡國際奉獻。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 日本經濟不再像70年代那樣蒸蒸日上, 而是開始走下坡路。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日本人,

不幸趕上了:他們的成長時期經歷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所有的辛苦付出付之東流;在走入社會時, 又遭遇了“就業難”。

連番挫敗後的日本人, 對生活沒有信心, 對前途甚是迷茫。

作為日本經濟的支撐, 這個群體直接作用了當前日本的經濟和社會。 表現出來的, 經濟的幾乎“零增長”和極低的自住房率。 基於這些硬性指標, 我們說, 日本“停滯”甚至是“衰退”了。

而中國, 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亂和孱弱後, 急於擺脫貧窮和衰弱, 更急於重新拾起“東方雄獅”的信心。

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 慢慢與世界接軌, 並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 以其“快速的學習能力”和“博大的包容力”吸收著世界各國的技術文化。

現在的中國年輕人, 同樣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 有著傳統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家庭責任感”, 也帶著西方文化傳達的“自由精神”, 在社會各個角落“翻滾打鬥”。

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貸款買房、買車的欲望很強, 他們渴望成功, 渴望這個社會的肯定。 甚至在“力求進取”的路上, 表現出一種“浮躁不安”。

只是, 現在的中國與70年代的日本有點相似。 換句話說, 現在的中國正在經歷著日本的曾經。

唯一不同的是, 我們的渴求和欲望更多。 我們不像那個時候的日本人一心追求溫飽追求繁榮。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 我們不僅要求物質上的滿足, 還渴望精神上的富裕。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 我們表現出更大的衝勁。

而這讓已經處在“發達國家”的日本人偶爾表現出來、卻被深刻反思的“頹靡”相形見絀。

日本人的“自我反思”和中國人的“自我肯定”

日本是一個島國, 一個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小國家。 可能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日本從上到下都充滿著危機感。

在“恥感文化”的薰陶下, 每個日本人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需要時刻揣測別人作出的判斷, 來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這兩重因素的“脅迫”下, 日本人很擅長自我反思。 這種反思, 一方面可以規避風險, 有備無患, 一方面可以維護自身形象。

也就是在這種氛圍下, 日本人崇尚“報憂不報喜”。

在日本, 如果你翻開報紙、雜誌或者打開電視想看新聞的話, 你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因為日本的媒體充滿了負面消息。

政治層面上,日本的首相以及其政策永遠是眾矢之的。

日經網抨擊安倍政府

社會層面上,各種事件、醜聞不斷。

至於經濟層面,更難找到正能量的消息。有人天天擔心日本的財政朝不保夕,有人擔心日本企業被韓國、中國企業超越,也有人為100年後日本人口減少到最後1人擔心地夜不能寐。

甚至還有替中國經濟操心為中國敲警鐘的。

在這樣一個愛反思愛報憂的國度,“低欲望社會“的揭露、抨擊和反思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正好與之相反。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個有著豐富自然資源和龐大人口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更關注的是如何研發技術來利用這些資源。這一使命之下,中國人更願意通過“相互肯定”,來把好的事物發揚光大。

雖然偶有對社會不良或醜惡現象的思考和抨擊,也是服務於“中國崛起“的命題。那只是平靜祥和裡偶爾驚起的漣漪,成不了驚濤駭浪。

即使是消極訊息,最終也可以”化險為夷“:”章瑩穎事件“後,”神畫手“林宇輝無疑讓中國人在國內的安全感倍增。

觀點:日本的“小清新”,中國的“複雜化”

不可否認,日本現在正處於“低欲望社會”。短時間內,這個群體確實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說他們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隱患,就經驗而言,這種預測,最終都會被歷史證明為多慮。

即便日本的年輕人如此的“不堪一擊”,日本在經歷了所謂的“衰敗十年”後,依舊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GDP在4萬美元以上,創新品質位列世界第三。它的街頭巷尾依舊精緻如初。

普通的日本街道

暢通無阻的盲道

或許,如今的日本,是繁華下的“小清新”,是一個週期的結束和一個新週期的開始的過渡期。

與其相比,中國的情況要繁雜許多。中國的人均GDP僅8000美元,卻也潛藏著頹廢的“軟世代”,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

可能我們要做的,是參考日本這個“活標本”,研究它的發展軌跡,嘗試規避它已存在的問題。

政治層面上,日本的首相以及其政策永遠是眾矢之的。

日經網抨擊安倍政府

社會層面上,各種事件、醜聞不斷。

至於經濟層面,更難找到正能量的消息。有人天天擔心日本的財政朝不保夕,有人擔心日本企業被韓國、中國企業超越,也有人為100年後日本人口減少到最後1人擔心地夜不能寐。

甚至還有替中國經濟操心為中國敲警鐘的。

在這樣一個愛反思愛報憂的國度,“低欲望社會“的揭露、抨擊和反思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正好與之相反。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個有著豐富自然資源和龐大人口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更關注的是如何研發技術來利用這些資源。這一使命之下,中國人更願意通過“相互肯定”,來把好的事物發揚光大。

雖然偶有對社會不良或醜惡現象的思考和抨擊,也是服務於“中國崛起“的命題。那只是平靜祥和裡偶爾驚起的漣漪,成不了驚濤駭浪。

即使是消極訊息,最終也可以”化險為夷“:”章瑩穎事件“後,”神畫手“林宇輝無疑讓中國人在國內的安全感倍增。

觀點:日本的“小清新”,中國的“複雜化”

不可否認,日本現在正處於“低欲望社會”。短時間內,這個群體確實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說他們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隱患,就經驗而言,這種預測,最終都會被歷史證明為多慮。

即便日本的年輕人如此的“不堪一擊”,日本在經歷了所謂的“衰敗十年”後,依舊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GDP在4萬美元以上,創新品質位列世界第三。它的街頭巷尾依舊精緻如初。

普通的日本街道

暢通無阻的盲道

或許,如今的日本,是繁華下的“小清新”,是一個週期的結束和一個新週期的開始的過渡期。

與其相比,中國的情況要繁雜許多。中國的人均GDP僅8000美元,卻也潛藏著頹廢的“軟世代”,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

可能我們要做的,是參考日本這個“活標本”,研究它的發展軌跡,嘗試規避它已存在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