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探尋府谷神奇建築——古窨子

在一些地方, 窨子是用來置物或暫避急難的土石建築, 一般類似於旱井。 而在陝北, 窨子就是修在懸崖上的窯洞群, 有藏身、儲物、生活、防禦等設施, 用作逃匪避禍。

在府穀磧塄便民服務中心王家窪行政村, 距離村子大約5公里的深山溝裡有幾孔遺留下來的古窨(當地人稱“窨子), 幾十米高, 很少有人去過那裡。 在當地村民王亮如的帶領下, 經過大約1個小時的徒步, 較完整的古窨子口出現在我們眼前, 兩個洞口, 距離地地約有十多米高, 就像大山的兩隻眼睛, 默默注視著我們這些到訪的不速之客。 然而,

由於沒有可供攀援的繩索, 山間也沒有臺階或小道, 我們只是拍了些照片, 便跟著王亮如再往前走, 尋找下一孔古窨。

這一帶的窨子很多, 沒走多久, 我們又找到了另一孔古窨。 從山腳看上去, 本以為能爬上去並且進入窨子裡面, 好不容易費盡功夫爬到距窨子口大概約2米的地方, 卻發現這裡的石階已經坍塌, 看著腳下的懸崖絕壁, 我們只好捏著汗退了下去。 在王亮如的帶領下, 我們繼續前行, 兩側的懸崖上, 人為開鑿過的痕跡隨處可見, 王亮如認為這一片很有可能是那時候人們集中的避難區。 大約又走了20分鐘, 我們終於尋到兩孔可以爬上去的古窨, 高度大約有30米。 或許是因為時間太久的原因, 位於這兩孔古窨的下方,

許多坍塌下來的土石, 形成了一道可以直通窨子口的石坡, 爬上這個石坡後, 我們很順利地登上了位於窨子口邊上的平臺。 月牙似的平臺, 大概有20米長, 最寬處有3米寬, 平臺的頂部是一層厚厚的、類似帽檐的石岩。 在平臺的最右端, 我們找到了窨子的入口, 矮矮的牆體大約有1米左右的高度, 只能容一個人進去, 牆體下面就是窨子的入口, 看起來很是隱蔽。 我們依次彎腰進去後, 7個與地面大約成80度的石階“擋”在我們面前, 爬上石階後大家都很吃驚, 如此窄的入口, 進去後盡然能有一個大約12個平米, 高有2米的矩形小屋, 四四方方的石屋內, 首先看到的是一條開鑿在牆體上、似乎被柴火熏黑了的石道, 它設計在一個邊長大約1米的方形窗戶旁。
王亮如說:“這個石道應該是煙洞, 這裡大概是當時人們生火做飯的地方, 相當於現在的廚房。 ”

由於年代的久遠, 這孔古窨內已經沒有任何遺留下來的物品了, 於是我們就順著石階下去, 來到位於平臺最左端的另一孔窨子口。 通往這孔窨子的路幾乎已經斷裂, 下面更是懸崖絕壁, 在王亮如的幫助下, 我們冒險跨過, 爬上石階來到窨子內。 與前邊的窨子相比, 這孔窨子面積約30平方米, 地上開鑿出兩個約6平方米, 深約1.3米的長方形石坑, 仔細觀察後, 發現石坑內有許多類似雜草的東西。 “這裡應該是當時人們存放糧草或者餵養牲口的地方。 ”王亮如也是滿懷疑問。 在石坑對面的牆壁上, 寫著一句“勞動人民你們好,

勞動人民你們辛苦了, 2000年參觀”。 雖然這類似于不文明的“到此一遊”, 但我們此時的心情也和他們一樣——對當時勞動人民的創造力佩服之至。 在這樣險峻的懸崖上, 能開鑿出如此精妙的石屋, 真不是能用一句“了不起”就概括的。 窨子內的石壁也是經過了簡單的“裝潢”, 泥土和雜草和在一起粘到牆上, 使窨子看上去更美觀, 同時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從上向下看, 通往窨子內的石階洞口幾乎垂直, 洞口上面的一側牆體處, 開鑿出一條與洞口直徑相當的石槽。 王亮如說:“這個洞口當時應該蓋有一個用來抵禦敵人的石板, 將石板插入石槽中, 能使石板蓋得更加牢固。 ”穿過兩個石坑間的石樑, 又是一個僅能容納一人的垂直石階洞口,
在王亮如的扶持下, 我們又爬上石階, 來到另一個窨子。 這裡約有25平方米, 有視窗、有窗臺、有炕, 但是很可惜, 現在只留下了炕洞。 除此之外, 讓人驚歎的是還有一個“小陽臺”——窨子內開鑿出的另一個較小的、帶有視窗的石台, 這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臥室”。 一個“室內樓梯”把上下兩孔窨子連在一起, 簡直就是一座“複式樓”, 我們不禁為古人這鬼斧神工之作感到震驚。 “聽我爺爺講, 這樣的雙層窨子很多, 有的甚至開鑿出三層。 ”王亮如說。

據相關資料介紹, 窨子鑿建于形勝之地,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是為保守性的防禦建築, 並不擔任進攻功能。 如今, 匪患不在, 失去了避難功能的窨子成為一段歷史, 但它的沒落, 也反襯出今天的太平和諧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腳步。

探尋之路

探尋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