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雅魯藏布江畔植綠人邊久的故事:“樹”寫大人生

“不是假山, 是真山。 ”邊久想了一下, 馬上改口, 略帶幽默地說:“是像真的一樣的假山!”

粗壯的雪松, 擋住了高原熾熱的陽光。 黑而高瘦的邊久得意地談起苗圃裡新建的景觀, 帶出小小的誤會, 引來一片會心的微笑。

邊久決定帶大家去看看這個“真的假山”。

邊久, 今年59歲, 共產黨員, 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羅堆村村民, 在雅江畔育苗植樹33年, 經營個人苗圃13年。 苗圃占地面積450畝, 共有56個樹種, 各種苗木260萬餘株。

一排高大的新疆楊分開道路, 渠裡流水汩汩, 圃裡苗木茵茵。 腳下的土地經過長期的深耕厚植, 早已不見往昔荒灘生土的模樣。

樹, 正改變著這片土地的面貌和命運。

眼前邊久所說的“山”, 其實是個一人多高的土堆。 插栽的花, 撒種的草, 幾塊奇特的石頭, 還有小的噴灌設施, “真的假山”因為新建還有些粗陋, 但用心的裝扮可以看出主人的濃厚興致。

人生中, 每個人都心存有一座山, 邊久的心裡也有一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他是荒灘上的“億元富翁”;

——祖國有56個民族, 苗圃裡栽種56種樹木;

——樹活不要錢, 樹死了要錢。 因為樹種在哪裡, 作用都是一樣的;

——“要是哪天不在了, 也許樹上的一隻鳥、一片葉, 就將會是我的靈魂吧”。

融於雅魯藏布江30多年的綠化歷史過程, 邊久種樹, 澤及草木, 飲水思源;歲月平淡, 人生豐滿。

眼前的山, 雖矮小卻是精神的高地,

積澱著邊久一生的追求, 折射雪域高原兒女的家國情懷。

荒灘上的“億元富翁”

邊久種樹, 源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歷時30多年的雅魯藏布江造林綠化, 後被稱為雅江山南段防護林工程。

雅江兩岸屬溫帶乾旱性氣候, 冬春乾旱、夏秋洪澇、狂風揚沙不期而至, 在上世紀80年代前一直是造林的空白點。

“1967年我第一次進藏, 從拉薩到山南, 沿途雅江兩岸的沙灘上幾乎一棵樹都沒有。 ”山南市林業局原局長李純祿, 於1983年嘗試在雅江北岸的沙灘營造固沙林並獲得成功。 1990年, 西藏“一江兩河”流域實施綜合開發建設, 雅江兩岸開始連年大規模造林, 一下掀起了山南植樹造林的熱潮。

徒步背包去栽樹, 汽車、渡船運輸樹苗, 在荒灘上一起午餐,

灌進一鞋子的泥沙……當時每年春天的植樹活動已經成為一代山南人津津樂道的集體記憶。

邊久是這批造林大軍中的普通一員。

“一是我會開車, 二是山南市林業局也想帶動老百姓增收。 ”就這麼著, 邊久開始為山南市林業局打打小工、運輸苗木, 與植樹造林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8年, 積累了不少經驗的邊久接到了一個大活——帶領20多名村民在乃東區結巴鄉開荒300多畝修建苗圃基地。 平土地、打機井、修水渠、蓋護林房, 之後開始負責打理苗圃, 這一干就是6年。

6年的摸爬滾打讓邊久獲益良多。 建立了管道關係、學會了育苗技術, 懂得了苗圃管理, 也有了一些積蓄, 他開始盤算著能否辦一個個人苗圃基地。

“村莊、田地被沙子包圍了, 在外面掙再多的錢也沒有用。

要是能在縣裡多種些樹, 應該能把鋪天蓋地的風沙壓下去。 ”邊久想在自己村莊附近物色一片荒地, 為家鄉綠化做點事。

紮囊縣位於雅江南岸, 往年冬季枯水期一到, 裸露的河床便成為風沙肆虐的源頭。 “嚴重時, 從紮囊縣到澤當鎮的公路部分路段被沙塵覆蓋, 車子陷在裡面出不來, 連老百姓家裡的門都被堵得嚴嚴實實。 ”山南市林業局副局長尼瑪次仁1997年參加工作,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仍然唏噓不已。

“林業局和縣裡對我的這個想法都非常支持。 這個恩情不僅我還有我的兒子永遠都不會忘記。 ”邊久對第一筆啟動資金的來源記憶深刻:自治區和山南市林業局集中整合個體苗圃建設資金60萬元,

自治區水利廳扶持20萬元, 紮囊縣政府無償提供了土地, 而自己投入了20萬元。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 2004年, 邊久辦起了紮囊縣首個個體苗圃基地。

基地剛建時, 風吹沙起, 讓人睜不開眼, 土地沙化嚴重, 種樹困難很大。 “還有些大的深溝, 挖掘機進去都看不到頂。 ”

經過開荒平整、客土改良、修渠引水, 過去的荒灘開始像個樣子。 邊久吃住在苗圃,十天半個月才回一趟家, 頭不是俯向黃沙, 就是埋在育苗書籍裡, “腳不沾滿泥巴, 心裡就不踏實”。

提到邊久, 山南市林業局營林科科長洛桑索朗由衷佩服, 說邊久這樣一位半路出家的植樹育林人, 讓他們這些科班的大學生都自歎不如。

沒有不好的地, 只有不好的園丁。 經過13年的苦心經營, 邊久的苗圃現占地面積450畝, 各種苗木260余萬株,年均出圃苗木40余萬株,年產值達200余萬元。曾經的荒灘變成了綠洲。

不久前,自治區林科院評估,邊久的苗圃價值過億元。從100萬元起家到身家上億,邊久怎麼也沒想到,通過植樹造林,能真的讓荒灘沙地變成“金山銀山”。

邊久造林是雅江綠化的生動縮影。如今整個雅江一線已經建立起一條長達160公里,平均寬度1800米的綠色長廊。

這個“金山銀山”在邊久和當地人的感受裡不都是金錢意義上的,而且“沙塵天氣明顯減少了”。

澤當鎮2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子站,2014年以來採集大氣監測資料6500個,沙塵天氣從上世紀80年代的60餘天降至2016年的8天。

56個民族,56種樹木

苗圃裡小庭院中的兩棵雪松,不論出多少錢,邊久都不會賣。這是他親手栽下的第一批樹,如今粗壯高大,來者可以在其下遮陰乘涼。

為找到更多適合高原種植的樹種,2007年,邊久第一次走出西藏,輾轉青海、甘肅等省請教專家,帶回120種樹苗進行試種。

現在新疆楊、銀白楊、金絲垂柳、刺槐、松樹、山杏、側柏、桃樹、蘋果、梨、核桃等優良種苗和經濟林種苗,先後在邊久的苗圃安家落戶。而他的樹苗已經賣到了山南各縣和拉薩、日喀則、阿裡等地,被廣泛應用於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和城市綠化。

走在450畝的苗圃裡,高原晴空陽光灼灼,地裡苗木簇擁成蔭,高低錯落,紅綠相間,與遠處黑褐的山脈遙相呼應。

“這兒有多少種樹啊?”

“56種。”

“為什麼栽56種呢?”

“我們國家不是有56個民族嘛!”

56個民族組成祖國大家庭,56種樹組成邊久個人苗圃。邊久從帶回來的120種樹苗裡,經過一夏一冬的試種,選出56種樹,象徵著56個民族是一家。

“都是我特意選的!”在2012年,邊久終於實現了他心裡的想法。

邊久出生在民主改革那一年,與百萬農奴一起翻身;早年家境並不富裕,伴隨改革開放,搞起了運輸;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創建苗圃,實現發家致富。一生的成長經歷,時刻沐浴党的陽光雨露。

栽種56種樹木,邊久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他對黨和政府、對國家的感激和感恩之情。

紮囊縣所在地紮塘鎮的一處廣場花園的綠化是邊久負責營造的。在花園的最中心,邊久選擇了紅色的樹,那是國旗的顏色,也代表他赤誠的紅心。

樹活不要錢,樹死了要錢

邊久種樹更愛樹。

他多次對人講過在少年時對樹的最初情愫:放羊的時候,在樹底下看到樹葉飄落下來,一個種樹的想法在心裡生長。

長大後他真的種樹了,還以種樹為業了,少時的情感經過人生成長和積澱變為對樹特殊的愛護。有時開車途中看到路邊樹上掛上了雜物,他會特意停下來清理乾淨。

樹是生命,需要尊重。群眾都說,只要是在邊久的苗圃,98%都能成活,“連樹苗也要看邊久的面子”。其實那是因為邊久精心的呵護。

2010年的夏天,山南市一個單位看中了邊久苗圃裡的一棵桃樹。已經過了移栽季節很難養活,邊久不同意賣。但還是拗不過對方的軟磨。

“那行,先交1000元。”

“怎麼這麼貴!”

“明年要是活了,我不要錢,原封退給你。”

第二年,邊久特意跑到那家單位裡查看,果然死掉了。心疼是心疼,最後邊久還是又送了一棵。

“樹活不要錢、樹死了要錢”,這不是邊久第一次這麼做。

山南還有一些單位想搞綠化,但由於資金不足而無法進行。邊久聽說後主動找上門去,把樹苗提供給他們,並約定“三年後如果樹苗成活了,我一分錢都不要。但如果管護不好,導致樹苗死掉,我就要加倍收費。”邊久這麼做,就是為了觸動大家認認真真、真心實意做好綠化。

學校、醫院、單位、寺廟,邊久這些年送出了不少的樹。多年累計送出的量相當於一年的出圃量。

“樹只要活了,種在哪裡作用都是一樣的。就像一個動物,在哪裡好好養活都一樣。”邊久解釋自己堅持的原則,“要是死了,有一種被殺了的感覺。”

在邊久看來,樹種好了,是一種功德,積累的是福分。

一株榆樹苗剛引進來時價格為三四元,邊久在苗圃裡培育三年再賣出的價格是12元,儘管這與他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但他從沒想過把價格提上來。

“種樹利益眾生、造福土地。”邊久說經營苗圃是生意更是公益。

留給人們一個大的森林公園

苗圃深處傳來一陣陣勞動的歌聲,優美動聽。循著歌聲走去,10幾名當地的農民正在修剪苗木的枝杈。

羅堆村的村民洛桑說,就近就便在邊久這裡幹活有收入、能培訓,年底還可以拿到分紅。

在邊久的苗圃裡,現在有固定工人68名,每天工資230元。而季節性用工達200多人,每人每天130元。

2002年,邊久無償投資6萬元為貧困戶努宗蓋房;2003年,為羅堆村、熱瓦村無償提供木料、砂石料、水泥、鋼筋等建材折價7萬餘元;2004年,投資12萬元為羅堆村落實了人畜飲水建設;2005年以來,解決了他家附近納組3戶搬遷戶的15畝耕地每年的灌溉問題……

如今,在邊久的帶領下,村民中90%以上的貧困戶蓋上了新房子,80%以上的貧困家庭擁有了拖拉機。

“我以前就是個放羊娃,在黨的好政策下通過種樹富裕起來了,建成了一片大林子。”邊久說起今後的打算,“我就喜歡樹,我要一直種下去!”

希望植綠事業後繼有人的邊久對兒子羅布做了不少工作。可執拗的兒子並不想借父親的光,大學畢業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了老師,想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有能力找到工作。

一年後已經證明能力的羅布辭職回來了,幫助父親打理他引以為傲的事業。

“在現在基礎上發展旅遊、觀光,建立一個開放的森林公園。”對以後的發展,邊久想讓更多的人享受綠色帶來的愜意。苗圃中新建的“真的假山”,就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坐在邊久最喜愛的雪松樹下喝茶,林子裡傳來陣陣鳥鳴。邊久思向遠方,“我已經這個年紀了,要是哪天不在了,也許樹上的一隻鳥、一片葉,就將會是我的靈魂吧。”

是啊,當全身心投入在喜愛的造林事業上,培育出的每棵樹上不僅有辛勤的汗水,也積澱著一生的情感。那這棵樹、這片林必定牽連著植樹人的命脈,必定有愛樹人抹不去的影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站在高處,向河谷兩岸望去,30年始建成的雅江防護林蔥蔥郁鬱,給雅礱的山水田土注入新的生命和脈象。走過千年的歷史,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應該感激,三十年裡每一個種樹人的付出!

我們不能忘記,三十年裡每一個植綠人的努力!

我們更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大力推進“兩江四河”等造林,持之以恆再幹三十年!

各種苗木260余萬株,年均出圃苗木40余萬株,年產值達200余萬元。曾經的荒灘變成了綠洲。

不久前,自治區林科院評估,邊久的苗圃價值過億元。從100萬元起家到身家上億,邊久怎麼也沒想到,通過植樹造林,能真的讓荒灘沙地變成“金山銀山”。

邊久造林是雅江綠化的生動縮影。如今整個雅江一線已經建立起一條長達160公里,平均寬度1800米的綠色長廊。

這個“金山銀山”在邊久和當地人的感受裡不都是金錢意義上的,而且“沙塵天氣明顯減少了”。

澤當鎮2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子站,2014年以來採集大氣監測資料6500個,沙塵天氣從上世紀80年代的60餘天降至2016年的8天。

56個民族,56種樹木

苗圃裡小庭院中的兩棵雪松,不論出多少錢,邊久都不會賣。這是他親手栽下的第一批樹,如今粗壯高大,來者可以在其下遮陰乘涼。

為找到更多適合高原種植的樹種,2007年,邊久第一次走出西藏,輾轉青海、甘肅等省請教專家,帶回120種樹苗進行試種。

現在新疆楊、銀白楊、金絲垂柳、刺槐、松樹、山杏、側柏、桃樹、蘋果、梨、核桃等優良種苗和經濟林種苗,先後在邊久的苗圃安家落戶。而他的樹苗已經賣到了山南各縣和拉薩、日喀則、阿裡等地,被廣泛應用於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和城市綠化。

走在450畝的苗圃裡,高原晴空陽光灼灼,地裡苗木簇擁成蔭,高低錯落,紅綠相間,與遠處黑褐的山脈遙相呼應。

“這兒有多少種樹啊?”

“56種。”

“為什麼栽56種呢?”

“我們國家不是有56個民族嘛!”

56個民族組成祖國大家庭,56種樹組成邊久個人苗圃。邊久從帶回來的120種樹苗裡,經過一夏一冬的試種,選出56種樹,象徵著56個民族是一家。

“都是我特意選的!”在2012年,邊久終於實現了他心裡的想法。

邊久出生在民主改革那一年,與百萬農奴一起翻身;早年家境並不富裕,伴隨改革開放,搞起了運輸;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創建苗圃,實現發家致富。一生的成長經歷,時刻沐浴党的陽光雨露。

栽種56種樹木,邊久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他對黨和政府、對國家的感激和感恩之情。

紮囊縣所在地紮塘鎮的一處廣場花園的綠化是邊久負責營造的。在花園的最中心,邊久選擇了紅色的樹,那是國旗的顏色,也代表他赤誠的紅心。

樹活不要錢,樹死了要錢

邊久種樹更愛樹。

他多次對人講過在少年時對樹的最初情愫:放羊的時候,在樹底下看到樹葉飄落下來,一個種樹的想法在心裡生長。

長大後他真的種樹了,還以種樹為業了,少時的情感經過人生成長和積澱變為對樹特殊的愛護。有時開車途中看到路邊樹上掛上了雜物,他會特意停下來清理乾淨。

樹是生命,需要尊重。群眾都說,只要是在邊久的苗圃,98%都能成活,“連樹苗也要看邊久的面子”。其實那是因為邊久精心的呵護。

2010年的夏天,山南市一個單位看中了邊久苗圃裡的一棵桃樹。已經過了移栽季節很難養活,邊久不同意賣。但還是拗不過對方的軟磨。

“那行,先交1000元。”

“怎麼這麼貴!”

“明年要是活了,我不要錢,原封退給你。”

第二年,邊久特意跑到那家單位裡查看,果然死掉了。心疼是心疼,最後邊久還是又送了一棵。

“樹活不要錢、樹死了要錢”,這不是邊久第一次這麼做。

山南還有一些單位想搞綠化,但由於資金不足而無法進行。邊久聽說後主動找上門去,把樹苗提供給他們,並約定“三年後如果樹苗成活了,我一分錢都不要。但如果管護不好,導致樹苗死掉,我就要加倍收費。”邊久這麼做,就是為了觸動大家認認真真、真心實意做好綠化。

學校、醫院、單位、寺廟,邊久這些年送出了不少的樹。多年累計送出的量相當於一年的出圃量。

“樹只要活了,種在哪裡作用都是一樣的。就像一個動物,在哪裡好好養活都一樣。”邊久解釋自己堅持的原則,“要是死了,有一種被殺了的感覺。”

在邊久看來,樹種好了,是一種功德,積累的是福分。

一株榆樹苗剛引進來時價格為三四元,邊久在苗圃裡培育三年再賣出的價格是12元,儘管這與他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但他從沒想過把價格提上來。

“種樹利益眾生、造福土地。”邊久說經營苗圃是生意更是公益。

留給人們一個大的森林公園

苗圃深處傳來一陣陣勞動的歌聲,優美動聽。循著歌聲走去,10幾名當地的農民正在修剪苗木的枝杈。

羅堆村的村民洛桑說,就近就便在邊久這裡幹活有收入、能培訓,年底還可以拿到分紅。

在邊久的苗圃裡,現在有固定工人68名,每天工資230元。而季節性用工達200多人,每人每天130元。

2002年,邊久無償投資6萬元為貧困戶努宗蓋房;2003年,為羅堆村、熱瓦村無償提供木料、砂石料、水泥、鋼筋等建材折價7萬餘元;2004年,投資12萬元為羅堆村落實了人畜飲水建設;2005年以來,解決了他家附近納組3戶搬遷戶的15畝耕地每年的灌溉問題……

如今,在邊久的帶領下,村民中90%以上的貧困戶蓋上了新房子,80%以上的貧困家庭擁有了拖拉機。

“我以前就是個放羊娃,在黨的好政策下通過種樹富裕起來了,建成了一片大林子。”邊久說起今後的打算,“我就喜歡樹,我要一直種下去!”

希望植綠事業後繼有人的邊久對兒子羅布做了不少工作。可執拗的兒子並不想借父親的光,大學畢業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了老師,想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有能力找到工作。

一年後已經證明能力的羅布辭職回來了,幫助父親打理他引以為傲的事業。

“在現在基礎上發展旅遊、觀光,建立一個開放的森林公園。”對以後的發展,邊久想讓更多的人享受綠色帶來的愜意。苗圃中新建的“真的假山”,就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坐在邊久最喜愛的雪松樹下喝茶,林子裡傳來陣陣鳥鳴。邊久思向遠方,“我已經這個年紀了,要是哪天不在了,也許樹上的一隻鳥、一片葉,就將會是我的靈魂吧。”

是啊,當全身心投入在喜愛的造林事業上,培育出的每棵樹上不僅有辛勤的汗水,也積澱著一生的情感。那這棵樹、這片林必定牽連著植樹人的命脈,必定有愛樹人抹不去的影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站在高處,向河谷兩岸望去,30年始建成的雅江防護林蔥蔥郁鬱,給雅礱的山水田土注入新的生命和脈象。走過千年的歷史,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應該感激,三十年裡每一個種樹人的付出!

我們不能忘記,三十年裡每一個植綠人的努力!

我們更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大力推進“兩江四河”等造林,持之以恆再幹三十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