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七七事變”80周年:銘記歷史、警鐘長鳴!

1937年7月7日, 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 中國軍民奮起抵抗, 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

盧溝橋, 記錄著一段歷史。 願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這是1937年的盧溝橋。

這是南口火車站門前等待開赴前線的中國士兵。 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在北京重訪當年抗戰時期照片拍攝地點, 通過今昔比照的方式回顧抗戰歷史。

↑上圖為守衛盧溝橋的29軍士兵抵抗日本侵略軍入侵。

↑上圖為日軍進入古北口鎮城門。

↑上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上圖為1937年7月29日, 日軍侵入正陽門。

↑上圖為1937年8月8日, 日本騎兵在朝陽門車站集結。

↑上圖為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抵抗日軍進攻。

↑上圖為日軍佔領下的盧溝橋。

今天我們為何要承揚抗戰精神

今天,“七七事變”80周年。每年這一日,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人們佇立凝神,表達著穿越時空的敬意;抗戰勝利紀念館裡,抗戰老兵堅持用親歷者的講述傳承民族記憶;神州大地,防空警報再次響起……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迴響,80年前盧溝橋上的清脆槍聲,定格為一個民族永恆的集體記憶。

“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七七事變”發生後,著名戰地記者方大曾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向全國講述戰爭的進展。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國共產黨宣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取得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從一盤散沙到民族意識覺醒、由積貧積弱到躋身“四大戰勝國”,抗戰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轉捩點。正是在戰火中浴血重生、鳳凰涅槃,中華民族告別百年屈辱,走上復興征程。

歷史不僅關乎過去,更是關乎現在和未來。紀念歷史不是為了咀嚼苦難、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重申和平與正義的價值,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啟迪,獲得開創未來的精神力量。戰爭場面血雨腥風,軍民傷亡3500多萬,血染的歷史教訓何其深刻: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自當理直氣壯地譴責一切否認歷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歷史中凝聚力量,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點45分,一位來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緩步走上北京盧溝橋橋面。在橋的中間,他突然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歲的日本侵華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場戰爭中的罪行向中國人民謝罪。這是本多立太郎跪在“七七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上,他身後站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王新華(左)和《我認識的鬼子兵》作者方軍。

80年前,盧溝橋上殊死抗戰,宛平城內炮聲隆隆;80年後,宛平城區高樓林立,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80年前,中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80年後,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3億多中國人民享有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回望80年風雨歷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結束了中華民族被奴役、被宰割的歷史,更“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闢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今天,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沉淪到奮起、由苦難而輝煌,站在歷史的座標前,我們對中國道路的必勝信念更有體會,對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更有底氣和信心。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歷史啟示道路和方向,也傳承著精神和氣魄。“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我們有這樣的百折不撓、視死如歸;“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有這樣的不畏艱險、奮力擔當;“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我們有這樣的軍民團結、萬眾一心。無數中華兒女毀家紓難、以身殉國,個體微小的生命迸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80年時間足以風乾淚水,而精神力量卻穿越歷史,繼續撞擊著今人的心靈。“什麼時候都不要想像可以敲鑼打鼓、順順當當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新長征路上的風險挑戰就像戰場上的碉堡,唯有拿出血戰到底的精神才能攻克。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也是最好的教科書。盧溝橋上彈痕猶在,盧溝曉月依舊動人,它見證著一個民族跌宕起伏的昨天,也預示著一個國家天高海闊的明天。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自能以自己的節奏、沿著正確的道路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砥礪奮進,國家強、百姓安,才能守衛寧靜而美好的盧溝曉月。

砥礪奮進,國家強、百姓安,才能守衛寧靜而美好的盧溝曉月。

↑上圖為日軍佔領下的盧溝橋。

今天我們為何要承揚抗戰精神

今天,“七七事變”80周年。每年這一日,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人們佇立凝神,表達著穿越時空的敬意;抗戰勝利紀念館裡,抗戰老兵堅持用親歷者的講述傳承民族記憶;神州大地,防空警報再次響起……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迴響,80年前盧溝橋上的清脆槍聲,定格為一個民族永恆的集體記憶。

“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七七事變”發生後,著名戰地記者方大曾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向全國講述戰爭的進展。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國共產黨宣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取得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從一盤散沙到民族意識覺醒、由積貧積弱到躋身“四大戰勝國”,抗戰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轉捩點。正是在戰火中浴血重生、鳳凰涅槃,中華民族告別百年屈辱,走上復興征程。

歷史不僅關乎過去,更是關乎現在和未來。紀念歷史不是為了咀嚼苦難、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重申和平與正義的價值,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啟迪,獲得開創未來的精神力量。戰爭場面血雨腥風,軍民傷亡3500多萬,血染的歷史教訓何其深刻: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自當理直氣壯地譴責一切否認歷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歷史中凝聚力量,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點45分,一位來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緩步走上北京盧溝橋橋面。在橋的中間,他突然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歲的日本侵華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場戰爭中的罪行向中國人民謝罪。這是本多立太郎跪在“七七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上,他身後站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王新華(左)和《我認識的鬼子兵》作者方軍。

80年前,盧溝橋上殊死抗戰,宛平城內炮聲隆隆;80年後,宛平城區高樓林立,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80年前,中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80年後,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3億多中國人民享有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回望80年風雨歷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結束了中華民族被奴役、被宰割的歷史,更“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闢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今天,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沉淪到奮起、由苦難而輝煌,站在歷史的座標前,我們對中國道路的必勝信念更有體會,對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更有底氣和信心。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歷史啟示道路和方向,也傳承著精神和氣魄。“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我們有這樣的百折不撓、視死如歸;“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有這樣的不畏艱險、奮力擔當;“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我們有這樣的軍民團結、萬眾一心。無數中華兒女毀家紓難、以身殉國,個體微小的生命迸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80年時間足以風乾淚水,而精神力量卻穿越歷史,繼續撞擊著今人的心靈。“什麼時候都不要想像可以敲鑼打鼓、順順當當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新長征路上的風險挑戰就像戰場上的碉堡,唯有拿出血戰到底的精神才能攻克。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也是最好的教科書。盧溝橋上彈痕猶在,盧溝曉月依舊動人,它見證著一個民族跌宕起伏的昨天,也預示著一個國家天高海闊的明天。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自能以自己的節奏、沿著正確的道路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砥礪奮進,國家強、百姓安,才能守衛寧靜而美好的盧溝曉月。

砥礪奮進,國家強、百姓安,才能守衛寧靜而美好的盧溝曉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