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時節養生保健有哪些注意事項

7月7日是小暑節氣, 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春夏養陽”。 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 要注意勞逸結合, 保護人體的陽氣。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 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 民間有“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之說。 小暑正是民間繁忙的時候, 種植蔬菜, 備足過冬;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炎熱的氣候, 由於出汗多, 消耗大, 再加之勞累, 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熱在三伏”, 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 “伏”即伏藏的意思, 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 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 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三伏烙餅攤雞蛋”。 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 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 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 或甜或咸, 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 但是不要食用過量, 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的說法。 暑過後, 氣溫高、濕度大。 久置露天裡的木料, 如椅凳等, 經過露打雨淋, 含水分較多, 表面看上去是幹的, 可是經太陽一曬, 溫度升高, 便會向外散發潮氣, 在上面坐久了, 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 所以, 尤其是中老年人, 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時節養生保健四大注意事項

1、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 天氣炎熱, 人們容易煩躁不安, 愛犯困, 少精神。 所以, 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 在養生健康方面, 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 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 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 平心靜氣, 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 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 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所以, 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 心靜自然涼。

2、注意飲食衛生, 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

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 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 這一時節的飲食, 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而且飲食要節制, 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 富有營養為宜。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 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 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 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 多喝水, 並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4、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少進冷食

天熱了, 人們就喜歡吃冷飲, 霜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 還喜歡沖涼水澡。

殊不知, 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 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小暑養生, 重在心靜

時當小暑之季, 氣候炎熱, 人易感心煩不安, 疲倦乏力, 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 應按五臟主時, 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 平心靜氣, 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 ”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 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