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厲害了,我的國|一橋飛架粵港澳!全球最長跨海大橋貫通!

青州航道橋。 劉志誠 攝

7月7日上午,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上旌旗招展, 雲帆飛揚。 世界最長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貫通,

也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

一橋飛架粵港澳三地, “粵港澳大灣區”由此實現“閉合”。

摘取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的王冠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里, 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也是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被譽為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的“王冠”。 作為世界級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實現“六個最”: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跨海大橋, 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橋樑。

大橋集橋、島、隧、連接線於一體, 其中主體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9公里的橋樑工程組成, 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 無論從空中俯瞰, 還是從深海遠眺, 港珠澳大橋就宛如一條巨龍雄臥在伶仃洋上。

九洲航道橋。 林桂炎 攝

西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主要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和20公里通航孔橋。

島隧工程為港珠澳大橋核心工程, 號稱世界橋隧領域的“珠穆朗瑪”, 包括兩個面積為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 該沉管隧道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堪稱港珠澳大橋“最難啃的骨頭”;橋樑和隧道的轉換通過海中兩個人工島來實現,

這樣的設計滿足港珠澳大橋今後30萬噸油輪滿載通航。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 我國具有世界最強的橋樑建設隊伍, 但海底隧道建設經驗不多, 相對薄弱。 尤其是港珠澳大橋長達6.75公里的‘島隧工程’, 對於中國大部分工程師而言, 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大橋工程總監張勁文表示, 經過認真研究, “島隧工程”單獨採用國內極為少用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 這樣的好處是可整合全球範圍內最優資源, 同時實現“設計施工聯動, 施工驅動設計”的目標。

這種全新的模式付諸實施後, “島隧工程”設計施工及全球各項最新技術的採用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工程無論在品質、進度、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與統籌、簡化管理環節及減少管理介面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實現隧道沉管“最終接頭毫米級偏差”等一系列世界紀錄, 創造外海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建設奇跡。 我國沉管隧道建造水準一躍成為國際一流水準。

“流水線”上的世紀工程

港珠澳大橋結構複雜, 施工難度大, 但如果我們將港珠澳大橋從結構的角度分解開來, 則主要由鋼箱梁(橋面)、橋墩和海底沉管等幾大部件構成。 港珠澳大橋橋樑工程的用鋼量達42.5萬噸, 約為60座埃菲爾鐵塔, 是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如此大規模地使用鋼箱梁的工程。 同時港珠澳大橋使用的鋼箱梁設計使用壽命需120年, 且大橋施工工期有限, 使用傳統的板單元人工焊接品質不穩定, 工期也無法保證。

鋼箱梁吊裝。盧志華 攝

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大橋設計者、管理者與建設者實現一個大膽設想:“在工廠中像生產汽車零件一樣,使用機器人焊接,流水線作業生產鋼箱梁。”

經過艱苦的自動化設備開發及產品調試,全球第一條智慧化鋼箱梁板單元生產線建立起來,從工廠流水線上使用機器人焊接生產出來的板單元品質優良、效率高,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大橋建設者們推動的“工廠化、機械化、智慧化、資訊化”鋼箱梁板單元全自動生產線獲得空前成功,推動我國鋼箱梁製造行業的創新、變革和進步。

沉管預製廠全景。姚治強 攝

而在大橋核心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也同樣採用工廠“流水線”生產,設計者將長約6.7公里沉管隧道設計為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將建設分解為三個步驟:沉管管節預製、隧道基礎處理和沉管浮運安裝。建設者們在國內首次採用工廠流水線預製工藝預製沉管管節,他們用14個月在桂山島上建成世界最大的沉管預製廠。從2012年5月7日管節預製啟動,到2016年12月26日完成全部28節直線段管節和5個曲線段管節,預製廠內的兩條生產線歷經四年半的時間,創造百萬方混凝土現澆無裂縫的奇跡。

沉管安裝。薛安平、陳立通 攝

沉管隧道標準管節長約180米,重約8萬噸,由8個管段組成,管壁厚度達到1.5米。33節沉管預製完成後先後擇機拖運到海中施工地點進行沉放安裝。2017年5月2日,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正式起吊安裝,5月25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焊接合龍完成。

鋼箱梁、橋墩、沉管隧道“車間化”“流水線生產”,建設者們幾乎將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紀工程”整個搬進工廠,這絕對是超級工程建設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大灣區閉合”釋放無限能量

橋面施工有條不紊推進。

隨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貫通,主體工程已實現貫通,島隧工程只剩下東、西人工島上建築和隧道鋪裝、內裝施工,交通工程已完成樣板段設備安裝送電,各項施工和營運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大橋建設者們正在為實現2017年底具備通車條件衝刺。

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的橫空出世,形成一條粵港澳三地人民期盼多年的珠江兩岸交通要道,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改變珠江三角洲經濟版圖,“大灣區”實現“閉合”。

目前,人們從珠海到香港陸上可能要花費4個小時,從澳門到香港的水路也要花費1個多小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首次實現澳門、珠海與香港的陸路連接,“半小時生活圈”僅一步之遙。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將大大暢通,讓灣區兩岸深度握手,促進三地在綜合運輸、經濟貿易、科技創新、旅遊觀光、人文交流等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

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的同時,同處珠江口的“深中通道”也於5月1日實現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到位,這標誌著深中通道建設進入實質性實體工程施工階段。

粵港澳大橋與深中通道的“閉合”,為人們留下無數聯想空間。交通的“閉合”必將促進大灣區形成“閉合環狀”的都市經濟圈,共同迎來開放、聯動、合作、共用的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粵港澳三地形成緊密的互動聯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成國家戰略。粵港澳大橋一橋飛架三地,以及“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8”字形交通大環線,打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想像空間。她將徹底打通珠三角東部“深莞惠”與西部“珠江中”兩大經濟圈,並使以廣州、香港、澳門為幾何支撐的“大灣區”核心區融入“1小時生活圈”。這對珠三角地區的均衡發展、優化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閉合”的大灣區將形成連接深港、廣佛和珠澳三大經濟圈的閉合快速路網,大幅提高香港至珠江口西岸的運輸能力;大橋通車後,珠海等地將成為港澳服務業轉移的重要延伸地。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入,這意味著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同時,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成,將區域內港口、機場、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貫通連接成為暢順對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促進沿線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能量和輻射力將極大增強。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它已經與東南亞一些地區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分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交通基礎設施及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閉合”,“粵港澳大灣區”今後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所能釋放的能量將無可限量。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重大節點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鋼結構製造和橋樑土建工程開工;

2013年12月2日,港珠澳大橋首片組合梁成功架設;

2014年1月19日,港珠澳大橋首跨鋼箱梁在深海區架設完成;

2014年12月14日,橋樑工程樁基施工全部完成;

2015年2月10日,橋樑工程CB05標完成最後一片組合梁吊裝,率先拉通;

2015年4月20日,橋樑工程CB05標九洲橋207號墩上塔柱整體吊裝成功,並於5月11日豎轉提升到位,九洲橋揚起“雙帆”;

2015年5月14日,青州橋57號主墩索塔上橫樑“中國結”J1節段最後一次吊裝順利完成,青州橋索塔“中國結”吊裝全部完成。

2015年9月6日,主體工程220座墩台全線完工;

2016年4月11日,青州橋中跨合龍段MCL梁段順利吊裝完成,橋樑工程CB03 標成功合龍,打通了從西人工島上橋的通道;

2016年6月2日,江海橋138號鋼塔(第三座海豚塔)成功吊裝,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7座橋塔施工全部完工;

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江海橋合龍,也標誌著主體工程橋樑成功合龍;

2016年9月27日,主體工程橋樑工程全線貫通,除剩餘少量附屬工程和鋼箱梁補塗施工外,主體施工基本完成。

鋼箱梁吊裝。盧志華 攝

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大橋設計者、管理者與建設者實現一個大膽設想:“在工廠中像生產汽車零件一樣,使用機器人焊接,流水線作業生產鋼箱梁。”

經過艱苦的自動化設備開發及產品調試,全球第一條智慧化鋼箱梁板單元生產線建立起來,從工廠流水線上使用機器人焊接生產出來的板單元品質優良、效率高,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大橋建設者們推動的“工廠化、機械化、智慧化、資訊化”鋼箱梁板單元全自動生產線獲得空前成功,推動我國鋼箱梁製造行業的創新、變革和進步。

沉管預製廠全景。姚治強 攝

而在大橋核心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也同樣採用工廠“流水線”生產,設計者將長約6.7公里沉管隧道設計為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將建設分解為三個步驟:沉管管節預製、隧道基礎處理和沉管浮運安裝。建設者們在國內首次採用工廠流水線預製工藝預製沉管管節,他們用14個月在桂山島上建成世界最大的沉管預製廠。從2012年5月7日管節預製啟動,到2016年12月26日完成全部28節直線段管節和5個曲線段管節,預製廠內的兩條生產線歷經四年半的時間,創造百萬方混凝土現澆無裂縫的奇跡。

沉管安裝。薛安平、陳立通 攝

沉管隧道標準管節長約180米,重約8萬噸,由8個管段組成,管壁厚度達到1.5米。33節沉管預製完成後先後擇機拖運到海中施工地點進行沉放安裝。2017年5月2日,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正式起吊安裝,5月25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焊接合龍完成。

鋼箱梁、橋墩、沉管隧道“車間化”“流水線生產”,建設者們幾乎將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紀工程”整個搬進工廠,這絕對是超級工程建設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大灣區閉合”釋放無限能量

橋面施工有條不紊推進。

隨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貫通,主體工程已實現貫通,島隧工程只剩下東、西人工島上建築和隧道鋪裝、內裝施工,交通工程已完成樣板段設備安裝送電,各項施工和營運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大橋建設者們正在為實現2017年底具備通車條件衝刺。

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的橫空出世,形成一條粵港澳三地人民期盼多年的珠江兩岸交通要道,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改變珠江三角洲經濟版圖,“大灣區”實現“閉合”。

目前,人們從珠海到香港陸上可能要花費4個小時,從澳門到香港的水路也要花費1個多小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首次實現澳門、珠海與香港的陸路連接,“半小時生活圈”僅一步之遙。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將大大暢通,讓灣區兩岸深度握手,促進三地在綜合運輸、經濟貿易、科技創新、旅遊觀光、人文交流等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

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的同時,同處珠江口的“深中通道”也於5月1日實現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到位,這標誌著深中通道建設進入實質性實體工程施工階段。

粵港澳大橋與深中通道的“閉合”,為人們留下無數聯想空間。交通的“閉合”必將促進大灣區形成“閉合環狀”的都市經濟圈,共同迎來開放、聯動、合作、共用的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粵港澳三地形成緊密的互動聯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成國家戰略。粵港澳大橋一橋飛架三地,以及“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8”字形交通大環線,打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想像空間。她將徹底打通珠三角東部“深莞惠”與西部“珠江中”兩大經濟圈,並使以廣州、香港、澳門為幾何支撐的“大灣區”核心區融入“1小時生活圈”。這對珠三角地區的均衡發展、優化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閉合”的大灣區將形成連接深港、廣佛和珠澳三大經濟圈的閉合快速路網,大幅提高香港至珠江口西岸的運輸能力;大橋通車後,珠海等地將成為港澳服務業轉移的重要延伸地。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入,這意味著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同時,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成,將區域內港口、機場、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貫通連接成為暢順對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促進沿線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能量和輻射力將極大增強。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它已經與東南亞一些地區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分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交通基礎設施及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閉合”,“粵港澳大灣區”今後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所能釋放的能量將無可限量。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重大節點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鋼結構製造和橋樑土建工程開工;

2013年12月2日,港珠澳大橋首片組合梁成功架設;

2014年1月19日,港珠澳大橋首跨鋼箱梁在深海區架設完成;

2014年12月14日,橋樑工程樁基施工全部完成;

2015年2月10日,橋樑工程CB05標完成最後一片組合梁吊裝,率先拉通;

2015年4月20日,橋樑工程CB05標九洲橋207號墩上塔柱整體吊裝成功,並於5月11日豎轉提升到位,九洲橋揚起“雙帆”;

2015年5月14日,青州橋57號主墩索塔上橫樑“中國結”J1節段最後一次吊裝順利完成,青州橋索塔“中國結”吊裝全部完成。

2015年9月6日,主體工程220座墩台全線完工;

2016年4月11日,青州橋中跨合龍段MCL梁段順利吊裝完成,橋樑工程CB03 標成功合龍,打通了從西人工島上橋的通道;

2016年6月2日,江海橋138號鋼塔(第三座海豚塔)成功吊裝,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7座橋塔施工全部完工;

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江海橋合龍,也標誌著主體工程橋樑成功合龍;

2016年9月27日,主體工程橋樑工程全線貫通,除剩餘少量附屬工程和鋼箱梁補塗施工外,主體施工基本完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