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關注|嘉陵江大橋將大修,回顧這51年的歲月

今日的重慶能夠被冠以“橋都”的稱號, 離不開重慶人的拼搏進取。

重慶第一座大橋——嘉陵江大橋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 目前要進入大修階段。 讓我們來回味它的修建故事, 走入那個讓人激情澎湃的年代。

嘉陵江大橋將這樣改造

據重慶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交易資訊網工作人員介紹,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大修整治應急搶險工程正在進行施工招標, 將儘快啟動大修。

嘉陵江大橋將進行正橋橋墩基礎加固防護、支座維護、鋼桁梁除鏽塗裝、鋼桁梁部分構件加固(含鉚釘結構更換)、行車道板改造;

引橋結構缺陷處理及防護、支座維護、主樑補強、U形裝飾梁拆除;

橋面鋪裝改造、人行道及欄杆更換、伸縮裝置更換、照明系統更新、橋面排水系統更新、橋頭建築出新、增設交通監控系統、增設健康監測系統、檢修系統改造;

對橋樑已有建(構)築物及管網的保護,

場內外交通組織及水上交通組織等。

屆時, 大修後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橋橋墩將更加堅固耐用, 橋上行車也將更加安全舒適。

嘉陵江大橋的前世今生

1966年1月18日

重慶城的第一座江上城市大橋通車

結束了居民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直到今年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已經“服役”51年

仍然是重慶市民的重要過江通道

並成為主城最為繁忙的橋樑之一

重慶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保存的全套54張老照片、設計草圖揭秘了當年嘉陵江大橋建設的全過程。 大橋的參建者, 當年的年輕小夥已成耄耋老人, 他講述了這座橋的前世今生。

為何修橋?

“市民都迫切希望有座跨江大橋, 能夠改變輪渡生活。 ”

重慶橋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保存的60年代的嘉陵江大橋老照片。

林君晏, 家住牛角沱。 “家裡人曾讓我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住, 我捨不得。 在這座橋的工地上幹了5年, 那段日子太難忘了, 現在每天都能看到嘉陵江大橋, 也是一種欣慰。 ”

林君晏

“重慶城有兩條大江, 卻沒有橋, 人、車要過河, 都得用輪渡。 ”林君晏回憶, 那時嘉陵江有大溪溝、千廝門、朝天門、化龍橋、石門等渡口, 長江有海棠溪、菜園壩、兜子背、東水門等渡口。 最繁忙的, 要數嘉陵江畔的牛角沱渡口, 載人的客渡, 半小時一班, 船票5分錢。 遇上冬春大霧天氣, 上午要封渡, 而夏季遇洪水就整天封渡。

那時, 江北沿江已經建起了國防、鋼鐵、機械、化工等廠礦, 但裝載貨物的車輛要過江, 需繞道8公里以外的沙坪壩中渡口碼頭, 再通過車渡過河。 而市中心的發展也受到局限。 “市民都迫切希望有座跨江大橋, 能夠改變輪渡生活”, 林君宴說。

如何選址?

橋位的選擇,曾經考慮過兩處

重慶首座城市大橋修建的位置,曾經有兩地備選。一份半個世紀前的《重慶市嘉陵江公路橋設計意見書》裡,記錄著這樣一段話:“橋位的選擇,曾經考慮過兩處,即牛角沱和高家花園。”

重慶嘉陵江大橋設計圖

為何最終選擇了牛角沱?

檔案記載,一個原因是牛角沱在重慶市區範圍內,而高家花園在市區上游,還屬於郊區。那時市中心比現在小,主要就在渝中半島,兩路口也就是現在的急救中心以外,就沒那麼發達了。

還有一個原因,當時已經提出了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選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橋,能滿足大壩蓄水之後的水位;而牛角沱處修橋的規模和跨度,能保證萬噸級船隊通行。

有何波折?

有何波折?

沒有修建大型橋樑的經驗,且物資匱乏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人行道梁就位遠景”。

“原來沒有修建大型橋樑的經驗”,林君晏說,“那時我們的物資、材料、設備,特別是技術人員都比較缺乏。”在上世紀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橋僅有武漢長江大橋,被喻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通車後,第二年,這支隊伍到重慶修建白沙沱長江大橋鐵路橋。

林君晏記得,開工時正是枯水季,大家搶修兩岸的三號、四號橋墩。

重慶嘉陵江大橋

“為了讓基礎更‘牢實’,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即蘇聯專家在武漢長江大橋採用的大型管柱基礎”,林君晏說,由於嘉陵江的沙卵石覆蓋層厚5米多,樁要穿過它們打進河床基岩上,還要深鑽5米才能穩固,再用水下鋼筋混凝土澆注起來。“橋墩上部看起來單薄,其實有直徑20多米的深墩在水下,非常結實。”

大橋修建比較曲折,由於遇到“三年自然災害”,1960年10月停工。但隊伍並沒有解散,到鳳鳴山、綦江等地去建公路和小型橋樑。林君晏說,“網上說是受前蘇聯專家撤走的影響,其實是誤傳,我們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技術員。”

如何修建?

為節省開支,想了不少土辦法

停工一年多以後,重慶向國家申請復工。1961年年底,重慶嘉陵江大橋終於復工,“原班人馬”回到了工地。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YMK吊機起吊人行道梁之一”。

“由於缺乏資金、材料和設備,為了節省開支,我們想了不少土辦法”,林君晏說,專門在江邊修起了簡易纜車,用於運輸河沙、石子;要移動大型的設備,就用鋼管製成滾軸,拖著走;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帶吊機,用船運到江心,當作水上吊機使用;吊機不夠,就用大型鋼管、滑輪製成“土吊機”,利用捲揚機來起吊。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鋪伸縮縫處瀝青砼之二”。

沒有高標號水泥,就由南岸水泥廠專門研究生產;重鋼則負責大橋鋼材的冶煉,再由山海關橋樑廠加工。有的設備比如鑽機、吊機、鋼板樁等,就和白沙沱大橋工地共用。

復工後,最高峰時施工人員達上千人,大家幹勁都很大,日夜輪流施工,有時睡覺就在船上。為了保證橋樑的修建,市里還專門多撥糧食供給工地。

有何故事?

可能從那時開始

重慶人便對橋有了很深的感情

通車前一年多,重慶嘉陵江大橋還沒有鋪橋面板,這裡就迎來了一個“大人物”。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校正接縫鋼筋”。

林君晏記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當時得到通知,讓大家在大橋的腳手架上,鋪上一塊塊長長的木板,說是有領導要過橋到對岸去視察。那天林君晏正在值班,後來才得知走過橋的是鄧小平,陪同人員有重慶市委第一書記任白戈等。

吃苦耐勞的重慶人

在那個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

在嘉陵江上排除萬難修建起了這座橋樑

重慶城迎來了第一座江上城市大橋

結束了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風雨51載

這座老橋給人們帶來了無數便捷

同時也見證了山城的發展與崛起

如今她老了,需要重獲新生

讓我們好好守護她!

攝影·司琪

最後,也向當年這座橋樑的建設者們致敬!

您們辛苦了!

大家都在看

如何選址?

橋位的選擇,曾經考慮過兩處

重慶首座城市大橋修建的位置,曾經有兩地備選。一份半個世紀前的《重慶市嘉陵江公路橋設計意見書》裡,記錄著這樣一段話:“橋位的選擇,曾經考慮過兩處,即牛角沱和高家花園。”

重慶嘉陵江大橋設計圖

為何最終選擇了牛角沱?

檔案記載,一個原因是牛角沱在重慶市區範圍內,而高家花園在市區上游,還屬於郊區。那時市中心比現在小,主要就在渝中半島,兩路口也就是現在的急救中心以外,就沒那麼發達了。

還有一個原因,當時已經提出了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選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橋,能滿足大壩蓄水之後的水位;而牛角沱處修橋的規模和跨度,能保證萬噸級船隊通行。

有何波折?

有何波折?

沒有修建大型橋樑的經驗,且物資匱乏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人行道梁就位遠景”。

“原來沒有修建大型橋樑的經驗”,林君晏說,“那時我們的物資、材料、設備,特別是技術人員都比較缺乏。”在上世紀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橋僅有武漢長江大橋,被喻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通車後,第二年,這支隊伍到重慶修建白沙沱長江大橋鐵路橋。

林君晏記得,開工時正是枯水季,大家搶修兩岸的三號、四號橋墩。

重慶嘉陵江大橋

“為了讓基礎更‘牢實’,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即蘇聯專家在武漢長江大橋採用的大型管柱基礎”,林君晏說,由於嘉陵江的沙卵石覆蓋層厚5米多,樁要穿過它們打進河床基岩上,還要深鑽5米才能穩固,再用水下鋼筋混凝土澆注起來。“橋墩上部看起來單薄,其實有直徑20多米的深墩在水下,非常結實。”

大橋修建比較曲折,由於遇到“三年自然災害”,1960年10月停工。但隊伍並沒有解散,到鳳鳴山、綦江等地去建公路和小型橋樑。林君晏說,“網上說是受前蘇聯專家撤走的影響,其實是誤傳,我們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技術員。”

如何修建?

為節省開支,想了不少土辦法

停工一年多以後,重慶向國家申請復工。1961年年底,重慶嘉陵江大橋終於復工,“原班人馬”回到了工地。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YMK吊機起吊人行道梁之一”。

“由於缺乏資金、材料和設備,為了節省開支,我們想了不少土辦法”,林君晏說,專門在江邊修起了簡易纜車,用於運輸河沙、石子;要移動大型的設備,就用鋼管製成滾軸,拖著走;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帶吊機,用船運到江心,當作水上吊機使用;吊機不夠,就用大型鋼管、滑輪製成“土吊機”,利用捲揚機來起吊。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鋪伸縮縫處瀝青砼之二”。

沒有高標號水泥,就由南岸水泥廠專門研究生產;重鋼則負責大橋鋼材的冶煉,再由山海關橋樑廠加工。有的設備比如鑽機、吊機、鋼板樁等,就和白沙沱大橋工地共用。

復工後,最高峰時施工人員達上千人,大家幹勁都很大,日夜輪流施工,有時睡覺就在船上。為了保證橋樑的修建,市里還專門多撥糧食供給工地。

有何故事?

可能從那時開始

重慶人便對橋有了很深的感情

通車前一年多,重慶嘉陵江大橋還沒有鋪橋面板,這裡就迎來了一個“大人物”。

重慶市城建檔案館保存的嘉陵江大橋修建時的老照片 “校正接縫鋼筋”。

林君晏記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當時得到通知,讓大家在大橋的腳手架上,鋪上一塊塊長長的木板,說是有領導要過橋到對岸去視察。那天林君晏正在值班,後來才得知走過橋的是鄧小平,陪同人員有重慶市委第一書記任白戈等。

吃苦耐勞的重慶人

在那個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

在嘉陵江上排除萬難修建起了這座橋樑

重慶城迎來了第一座江上城市大橋

結束了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風雨51載

這座老橋給人們帶來了無數便捷

同時也見證了山城的發展與崛起

如今她老了,需要重獲新生

讓我們好好守護她!

攝影·司琪

最後,也向當年這座橋樑的建設者們致敬!

您們辛苦了!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