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攻堅群英譜|年份英雄李桂蓮:科技,在紅水河畔點亮夢想!

記者:李中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是党和人民培養了我,我一定用我掌握的科學技術,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繼續發揮餘熱。 ——李桂蓮

人生足跡

1979年 36歲的李桂蓮到羅甸試驗並推廣反季節果菜。

1980年 李桂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5年 在李桂蓮指導下,羅甸建起3萬畝反季節果菜基地,帶動15萬人脫貧。

1987年 李桂蓮在北戴河得到鄧小平同志接見。

1989年 李桂蓮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7月4日,當記者走進李桂蓮樸素的家時,客廳茶几上依然擺放著那束“年份英雄十大人物”發佈儀式上帶回來的鮮花,甚至連鮮花的包裝都沒有拆掉。

一輩子都和蔬菜打交道,在她心中,最美的花應該開在一片片蔬菜基地裡。

“黨和政府給我這麼高的榮譽,我只有繼續在脫貧攻堅戰場發揮餘熱,才對得起這份榮譽!”

75歲的李桂蓮去年才真正退休,對榮譽,她早已淡然。 她心中放不下的,是科技,是脫貧,是百姓的期盼。

1979年,當李桂蓮第一次來到紅水河畔的羅甸時,她看到的是一個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

牛羊敞養在山上,老百姓每餐都是辣椒、乾菜拌飯,生產生活極為艱苦。

那時的李桂蓮只是省農科院園藝所一個初級研究員,帶著番茄育種的項目,來到羅甸這個“天然溫室”,在2分地上開始做研究。

沒想到就是這2分地,開啟了李桂蓮與羅甸、與反季節蔬菜近40年的傳奇故事。

“當年,我的番茄育種就成功了,番茄單個重量超過了0.5公斤。 ”李桂蓮的番茄在市場售賣時,引起了羅甸縣有關領導的注意。

幾番接洽,羅甸縣表達了請李桂蓮指導,建設早菜基地的想法。

然而,當時李桂蓮的女兒只有8歲,愛人也常年在外出差,家庭壓力巨大,園藝所也並不看好這項技術。

背負著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李桂蓮反復思考。

左思右想,李桂蓮腦海裡浮現自己在入黨申請書上的話:“入黨是一份責任,也是鞭策。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科技工作者更應該用科技服務人民!”

一念及此,李桂蓮豁然開朗,“我就認准了羅甸的天然條件,可以發展冬春反季節喜溫蔬菜,讓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李桂蓮一面把8歲的女兒送到唐山交給公婆照顧,一面著手與羅甸商議早菜基地的建設問題。

說幹就幹。

李桂蓮一個人在8個區的試驗基地裡來回打轉。

沒有經費,用的全是自己的工資;沒有技術,全靠自己在田間地頭試驗;沒有幫手,李桂蓮借鑒女排經驗,培養了一批農民技術員做“科技二傳手”。

一邊試驗一邊推廣。 一轉眼,時間過去了5年。

5年時間,羅甸建起3萬畝冬春反季節蔬菜示範基地,選種茄子、辣椒、四季豆、黃瓜等14種作物、共100餘個品種,形成水旱輪作的良性迴圈,畝產值達到了2000元,帶動15萬農民脫貧致富。

李桂蓮沒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她攻克的地膜覆蓋技術和地膜加小拱棚技術,為“天然溫室”加溫,讓羅甸冬春反季節蔬菜上市時間提前了整整40天。

從2分地到3萬畝,從極貧縣到15萬人脫貧……李桂蓮點亮羅甸科技脫貧的希望之光。

隨後數十年,李桂蓮還是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她奔走在貴州的各個縣區,把羅甸的經驗和成果推廣到貴州的各個縣區。

“充分利用貴州的立體氣候,我們建設起冬春反季節蔬菜、夏秋反季節蔬菜等基地,打了蔬菜上市的時間差。

”李桂蓮的腳步從海拔最低的羅甸走到了海拔最高的威寧……

近40年的時光,李桂蓮主持選育出12個蔬菜優良品種獲國家及省科技成果獎6項,幫助了幾十萬農民脫貧致富。

如今,李桂蓮已75歲,但她仍繼續奔走在全省多個縣鄉的試驗田裡,因為她心中一直有一份堅守:她要用貴州蔬菜的“四季高產夢”去圓更多山區群眾的小康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