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七七事變”後,他們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從獄中走出

沈鈞儒, 時年61歲, 清末進士, 留學日本私立法政大學。 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 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五四運動時期, 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 著名律師。

章乃器, 時年39歲, 早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甲種商業學校, 浙江實業銀行副經理、中國征信所董事長、光華大學教授。 創辦《新評論》月刊。 政治評論家、經濟學家。

鄒韜奮, 時年41歲, 聖約翰大學畢業, 獲得文學學士。 1926年接任主編《生活》週刊, 1932年7月, 創辦生活書店, 任經理。 政治評論家、新聞記者、出版家。

鄒韜奮用過的白金架眼鏡

李公僕, 時年34歲, 曾半工半讀于美國俄勒岡州雷德大學。 歸國後, 創辦申報流通圖書館、申報業餘補習學校, 任館長和代理校長。 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 社會教育學家。

李公僕手稿《懷念韜奮和愈之》

王造時, 時年34歲, 五四運動學生領導人之一, 清華大學畢業, 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就讀政治學, 獲博士學位, 後到英國任倫敦經濟學院研究員。 27歲回國, 任上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政治系主任、教授, 律師, 創辦《主張與批評》, 《自由論壇》等刊物。 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

王造時的外文藏書

史良, 時年36歲, 上海法科大學畢業, 律師, 上海律師公會執行委員。 主編刊物《雪恥》, 宣傳民族獨立, 反對列強侵略。

史良出訪的照片

沙千里, 時年35歲, 小學未讀完, 學徒出身, 憑著自學考取上海法政大學法律系。 律師。 業界青年文化團體——蟻社執行委員, 主編《青年之夜》週刊、《生活知識》月刊, 翻譯、著述《合作》、《合作運動概觀》。

1936年11月23日淩晨, 7位不同年齡、在上海文化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救國會領導, 從上海愚園路、烏魯木齊北路等地的寓所被國民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 史稱“七君子事件”。 事件激起國內外強烈反響, 得到包括中國共產黨、宋慶齡、愛因斯坦、杜威等在內的聲援、營救。

直到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 國民黨當局才被迫釋放7人, 7月31日, 被關押了8個多月的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王造時、史良、沙千里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走出牢房。 “七君子事件”有效促進了全面抗戰局面的及時形成, 為全民抗戰的實現作出了貢獻。

七君子獄中題詞

為紀念抗戰全面爆發、“七君子”獲釋80周年,“血色擔當——愛國七君子圖片實物展”7月7日在朵雲軒藝術中心美術館開幕,展期4天。策展人、七君子研究專家潘大明介紹,展覽經過半年多時間精心準備,對七君子的故鄉、出生地和主要活動地做了深入考察,試圖通過圖片和實物的展示,揭示七君子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當事人的成長心路。

鄒韜奮的烈士證明書

此次展覽並非以編年體的方式敘述,而是突出“七君子事件”的起因、過程、影響和對現代史的影響,回顧七君子愛國主義精神的發生、發展、特點形成;講述“七君子事件”之後七人的人生道路,他們的命運是中國現當代歷史的縮影。展覽展出的500多張圖片,有的是主承辦單位組織人員現場拍攝,有的是單位、個人提供,比如史良的許多照片由民盟常州市委提供,這些照片十分珍貴,系首次公開面世; 展出的實物及實物複製品上百件,如鄒韜奮的烈士證明書,鄧穎超為《李公朴紀念文集》封面題詞,1945年北門出版社圖書目錄,李公樸手稿《懷念韜奮和愈之》,王造時學習收藏的外文版圖書,史良與宋慶齡的通信及史良出訪時照片,她生前使用過的手包、筆筒、銀筷等,都是第一次與公眾見面,從展覽可以閱讀到世態炎涼、人生變化,七人命運與時代脈搏跳動的緊密聯繫。

史良生前用過的手包

“以展覽形式展示七君子事件、他們的成就以及研究成果,是一種創新和嘗試”,潘大明說,七君子身上體現的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調整人生的軌跡,服務于人群和社會需要的求真務實的精神;敢於堅持自己的思想,不畏強權,勇於表達和鬥爭的精神;不向艱難困苦屈服,敢於向命運挑戰,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中西優秀文化在他們身上交融的體現,也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今天這個時代所宣導。

宋慶齡寫給史良的英文信

展覽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指導,上海韜奮紀念館攜手民盟常州市委、蘇州市檔案局、青田縣政協、余江縣委宣傳部、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復旦大學檔案館、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沈鈞儒紀念館、青田縣章乃器研究會、史良故居、李公樸故居等共同舉辦。展覽還將在江蘇、浙江、江西等地作巡迴展。

(圖片攝影:王草倩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施晨露

七君子獄中題詞

為紀念抗戰全面爆發、“七君子”獲釋80周年,“血色擔當——愛國七君子圖片實物展”7月7日在朵雲軒藝術中心美術館開幕,展期4天。策展人、七君子研究專家潘大明介紹,展覽經過半年多時間精心準備,對七君子的故鄉、出生地和主要活動地做了深入考察,試圖通過圖片和實物的展示,揭示七君子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當事人的成長心路。

鄒韜奮的烈士證明書

此次展覽並非以編年體的方式敘述,而是突出“七君子事件”的起因、過程、影響和對現代史的影響,回顧七君子愛國主義精神的發生、發展、特點形成;講述“七君子事件”之後七人的人生道路,他們的命運是中國現當代歷史的縮影。展覽展出的500多張圖片,有的是主承辦單位組織人員現場拍攝,有的是單位、個人提供,比如史良的許多照片由民盟常州市委提供,這些照片十分珍貴,系首次公開面世; 展出的實物及實物複製品上百件,如鄒韜奮的烈士證明書,鄧穎超為《李公朴紀念文集》封面題詞,1945年北門出版社圖書目錄,李公樸手稿《懷念韜奮和愈之》,王造時學習收藏的外文版圖書,史良與宋慶齡的通信及史良出訪時照片,她生前使用過的手包、筆筒、銀筷等,都是第一次與公眾見面,從展覽可以閱讀到世態炎涼、人生變化,七人命運與時代脈搏跳動的緊密聯繫。

史良生前用過的手包

“以展覽形式展示七君子事件、他們的成就以及研究成果,是一種創新和嘗試”,潘大明說,七君子身上體現的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調整人生的軌跡,服務于人群和社會需要的求真務實的精神;敢於堅持自己的思想,不畏強權,勇於表達和鬥爭的精神;不向艱難困苦屈服,敢於向命運挑戰,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中西優秀文化在他們身上交融的體現,也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今天這個時代所宣導。

宋慶齡寫給史良的英文信

展覽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指導,上海韜奮紀念館攜手民盟常州市委、蘇州市檔案局、青田縣政協、余江縣委宣傳部、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復旦大學檔案館、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沈鈞儒紀念館、青田縣章乃器研究會、史良故居、李公樸故居等共同舉辦。展覽還將在江蘇、浙江、江西等地作巡迴展。

(圖片攝影:王草倩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施晨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