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記者手記丨“文明創建進行時”之八——看繁華世間的人間煙火

走在廈港街道的街頭,

能夠發現哪些別樣的精彩?

帶著這樣的好奇,

小編們一路走, 一路看,

感受著一路繁華的人間百態。

廈港,

蠻拼的!

在廈港, 充沛的市井氣息能讓你的肺泡都充滿快感。

走在修葺一新的民族路上, 當我聽到蜂巢山社區吳雅玲說出她快要退休這句話時, 20多年的社區工作經歷, 在她身上, 傳給我的那種果敢和堅毅, 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所採訪過的其他社區工作人員。 他們有的年齡比較小, 在工作中哭鼻子的時候還挺多的;有的身經百戰, 已經被各項繁瑣工作磨成了“三頭六臂”;更多的是“爬得上陽臺, 鑽得出深巷”, 在社區工作中跟居民融成一團, 默默地做好小巷子裡的大文章。

從民族路拐進沙坡尾避風塢, 這裡零星停著幾艘小漁船, 岸上的“塢界”石碑, 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輝煌, 腥味海風, 帶來老廈門的韻味, 和著沙坡尾不斷出現的婚紗拍攝大軍,

古典與前衛, 歷史與時尚。 周邊正在發生的改變, 讓郭東白與吳雅玲都堅信, 這裡始終是老廈門的根之所在。

與他們想法一致的, 還有敏感的淘金者們, 和那些慕名而來的遊客們。 他們認為, 這裡千萬不能同質化, 不要做成“下一個曾厝垵”, 不然去曾厝垵就可以了, 來沙坡尾周邊幹嘛。 聲音很刺耳, 但是說的很實在。 漫步在民族路和大學路沿線, 政府為這裡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讓這裡發生了巨大的改善, 引來了許多的投資者和實幹家, 不斷升值的土地和房子, 正在惠及片區的許多居民。 但是, 可否有勇氣對那些雷同的商家說“不”呢?這真是考驗房東的時候。

廈港, 真的蠻拼的!

可愛的

人間煙火氣

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家說, “漁船返港, 城動一半”, 說的就是這沙坡尾。 這裡有老廈門的漁港文化和老廈門的往日情懷。 清晨的沙坡尾是安靜的, 避風塢的水面泛著清波, 早起的居民在塢岸閒庭信步, 早餐店的饅頭冒著熱氣, 菜市場裡, 老居民已經開始挑選新鮮的水產,

這種人間煙火氣, 真是可愛。

老理髮店裡的剃頭師傅, 藤具店裡上了年紀的店員, 面對我的採訪, 他們都熱絡的回應, 跟我述說著店鋪的歷史和他們對沙坡尾的感情, 聊著聊著, 總會有老街坊過來泡個茶, 或者買點東西, 熟稔的招呼幾聲, 還是那般可愛的人間煙火氣。

這幾年, 沙坡尾正經歷著一點一點的改變。 老居民逐漸外遷, 各式精緻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相繼開張。 現在的沙坡尾, 正處於新文明和舊文化融合交織的時期。 水域清淤、拓寬塢岸、立面整治……通過街區的改造提升, 原本老舊的基礎設施得以修繕, 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 居民、商家共同參與社區營造, 將自有資源貢獻出來, 辦活動、做公益, 打造共用空間,

在共興共榮的過程中, 打造出一個獨具特色、文明和諧的沙坡尾文化生態圈。

大學路上一家畫廊的老闆告訴我, 他畫遍了沙坡尾的每一個角落, 現在他最捨不得的就是賣這些畫著沙坡尾的油畫, 總覺得賣掉一副就丟掉了一份當時作畫的心境, 丟了一絲和沙坡尾的牽連。 也許這就叫做情懷, 是這份對沙坡尾的情懷, 才讓那麼些老居民、新商家願意把沙坡尾的興榮, 當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感謝我還可以在清晨去感受沙坡尾的一絲寧靜, 還可以走進一家家新店老鋪, 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們, 聊一聊他們心中的沙坡尾, 分享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奮鬥打拼的故事, 感懷那份人間煙火氣。

居民的貼心人

從頂澳仔貓街走到大學路的幹休所,正常情況下,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達,但是今天記者跟著下沃社區的阮秋娥主任卻花了半小時,因為阮秋娥一路走過來,被多名居民叫住,諮詢解決問題,“小孩暑期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社區能不能提供工具?”、“我家旁邊的綠化要修剪”……在下沃社區工作十幾年的她,已經習慣這樣隨時隨地辦公。

在廈港街道下沃社區這片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阮秋娥對一切如此熟悉與熱情,居民對她如此信任和依賴。每天都在處理大媽大爺的小事,這些在旁人眼中雞毛蒜皮的事兒,卻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居民的微笑和滿意是他們的最大動力。無論誰來諮詢事宜,他們總不厭其煩地講解,站在一旁的我們也為之動容,不得不承認,做這行需要的是耐心、細心和真心。

馨香滿園

在採訪巡司頂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有味道”的新聞,這味道指的是社區和居民努力營造的滿園馨香。隨著採訪的逐步深入,我越發能夠感受到,社區工作者推行垃圾分類的決心,他們將這當做一項事業,就是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給大家一個乾淨整潔、充滿凝聚力的社區環境。

採訪期間,還不時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社區工作人員走在路上,居民見到了會主動上前攀談,有的寒暄幾句,有的反映家中遇到的問題,哪家房子漏水了,哪家離垃圾桶太近了……一個個細小卻又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主動瞭解、及時解決,像這樣在街頭的露天辦公,她們早就習以為常,巡司頂社區黨委書記葉曉軍說:“他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們,這也是百姓對我們的信任,其實我們的辛苦,他們都看得到。”

文明美好社區

居民攜手共建

在和社區吳書記的聊天中,聽到她談起社區裡的一支“夜間巡邏隊”,臉上滿是自豪。這支由社區退休老人、黨員志願者、樓組長及熱心居民等自發組成的隊伍,於2015年5月成立至今,每天晚上在社區義務巡邏,除非遇上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否則從不間斷。戴上紅袖標、喊起小喇叭,給居民們帶來溫馨提醒,給“圖謀不軌”的人帶去威懾,維護社區安全。不單單是安全方面,遇上夜間占道的,巡邏隊員們也會上去規勸,吳書記說,自從有了夜間巡邏隊,社區的發案率降低許多,居民們對此也都一致好評,覺得很安全、放心。

什麼樣的社區才是文明美好的社區呢?“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最美好的莫過於居民對社區工作的配合與認可,最感人的莫過於居民自發參與社區共建工作,最和諧的莫過於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們把社區當作大家庭。愛小家,顧大家,文明美好社區,是攜手居民一起共建。

“文明創建進行時”系列報導特輯

統籌:尤小波

策劃:吳紀銘、方文傑、林為棟

采寫:林為棟、薛曉瑩、顏素貞、劉珍、韓婉秋

播音:殷麗麗

攝像:喬捷

居民的貼心人

從頂澳仔貓街走到大學路的幹休所,正常情況下,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達,但是今天記者跟著下沃社區的阮秋娥主任卻花了半小時,因為阮秋娥一路走過來,被多名居民叫住,諮詢解決問題,“小孩暑期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社區能不能提供工具?”、“我家旁邊的綠化要修剪”……在下沃社區工作十幾年的她,已經習慣這樣隨時隨地辦公。

在廈港街道下沃社區這片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阮秋娥對一切如此熟悉與熱情,居民對她如此信任和依賴。每天都在處理大媽大爺的小事,這些在旁人眼中雞毛蒜皮的事兒,卻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居民的微笑和滿意是他們的最大動力。無論誰來諮詢事宜,他們總不厭其煩地講解,站在一旁的我們也為之動容,不得不承認,做這行需要的是耐心、細心和真心。

馨香滿園

在採訪巡司頂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有味道”的新聞,這味道指的是社區和居民努力營造的滿園馨香。隨著採訪的逐步深入,我越發能夠感受到,社區工作者推行垃圾分類的決心,他們將這當做一項事業,就是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給大家一個乾淨整潔、充滿凝聚力的社區環境。

採訪期間,還不時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社區工作人員走在路上,居民見到了會主動上前攀談,有的寒暄幾句,有的反映家中遇到的問題,哪家房子漏水了,哪家離垃圾桶太近了……一個個細小卻又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主動瞭解、及時解決,像這樣在街頭的露天辦公,她們早就習以為常,巡司頂社區黨委書記葉曉軍說:“他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們,這也是百姓對我們的信任,其實我們的辛苦,他們都看得到。”

文明美好社區

居民攜手共建

在和社區吳書記的聊天中,聽到她談起社區裡的一支“夜間巡邏隊”,臉上滿是自豪。這支由社區退休老人、黨員志願者、樓組長及熱心居民等自發組成的隊伍,於2015年5月成立至今,每天晚上在社區義務巡邏,除非遇上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否則從不間斷。戴上紅袖標、喊起小喇叭,給居民們帶來溫馨提醒,給“圖謀不軌”的人帶去威懾,維護社區安全。不單單是安全方面,遇上夜間占道的,巡邏隊員們也會上去規勸,吳書記說,自從有了夜間巡邏隊,社區的發案率降低許多,居民們對此也都一致好評,覺得很安全、放心。

什麼樣的社區才是文明美好的社區呢?“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最美好的莫過於居民對社區工作的配合與認可,最感人的莫過於居民自發參與社區共建工作,最和諧的莫過於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們把社區當作大家庭。愛小家,顧大家,文明美好社區,是攜手居民一起共建。

“文明創建進行時”系列報導特輯

統籌:尤小波

策劃:吳紀銘、方文傑、林為棟

采寫:林為棟、薛曉瑩、顏素貞、劉珍、韓婉秋

播音:殷麗麗

攝像:喬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