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除了禾雲蒙裡驛,清新這條石馬古道也輝煌一時

2016年3月, 清新區啟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 對古驛道現存遺跡進行調查, 其中包括古道、驛站等。 截至目前, 全區9個鎮(場)207個行政村(居), 2891個自然村, 普查工作中已發現多段古道。

其中, 天堂山的石道為新發現的古道, 且現有志書中未有記載。 清新區史志辦(下簡稱史志辦)工作人員查閱史料後將其稱為“石馬古道”, 屬濱江古道一部分, 可連通廣寧北市、四會威井而進行商貿往來, 為研究縣際之間的來往通商等提供依據。

附近的砂糖桔種植戶魏樹蘭說, 他們的祖輩更加依賴這條古道, 在村子附近的南沖公路尚未建成時, 人們沿古道翻山而行, 到南沖趁墟, 還可一路通至鄰縣廣寧。 但是古道由誰而建, 又從何而來, 因為存在的時間久遠, 早已無從得知。

左往平崗白石, 右往南田石坎

最先引起史志辦注意的, 是立在龍頸鎮石馬逕口太平圍村口的“路牌”。 高約50釐米的石碑, 其上刻有“左往平崗白石右往南田石坎”, 指示方向。

路牌一側是一座清代炮樓, 早在2011年被列為清新區不可移動文物。 這些都為後期查閱古道資料提供最初的線索。

龍頸鎮石馬逕口村還保留著早年間建立的炮樓

沿著石碑旁的村道直上, 到達村民所搭建的一處砂糖桔存放點, 由此開始踏入古道。 只是由於時間久遠的原因, 入口處的石塊並不明顯, 被掩埋在泥土中。

繼續朝天堂山走去, 坡度高矮不一, 古道中的石塊愈加明顯。 大小不一的石塊階梯分明地搭建, 從石頭顏色即可看出, 全部為就地取材。 部分路段古道石塊消失, 但路線仍在。

石馬古道沿途種滿了砂糖桔

據史志辦實地走訪後發現

古道為東西走向, 全長約25公里, 起于清新區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山腳下, 穿過平岡、白石、粉洞等鄉村山谷, 進入廣寧北市鎮, 翻過羅蓋山便達江屯鎮, 再往東南側進入四會威井鎮。 是明清兩代與廣寧、懷集、四會商貨運輸、客商往來的主要陸上通道。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

石馬逕口村太平圍上了年紀的村民們都對古道有所記憶。82歲的鐘金辦記得,以前從村子入口處開始,即是由石塊鋪設的古道,後村子修路時,古道被水泥所覆蓋。

“1959年,南沖公路還沒有修好的時候,這裡可是村民們出行的主要道路。”耳朵不靈光的鐘金辦大聲說著,聽到詢問山中古道,他就自顧地講起村子以前的出行不便。

與濱江古道西北方向部分點重合

“志書裡面並沒有找到關於這條古道的詳細記載。”相關工作人員說,根據石馬古道的範圍查閱資料,發現關於濱江古道的一句話。1995年出版的清遠建市前的《清遠縣誌》中,集中記錄老前輩們對清遠的研究,其中即明確了濱江古道的大致路線和方向。

濱江古道路線較長,分為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從清城入逕口,經浸潭、石潭等而達英德、陽山等地;又從珠坑西入河洞,經石馬天堂逕、平岡、鎮平而達威井、廣寧等地。修築時間不詳。

經過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就可走進石馬古道

古時地圖類似今日的旅遊景點圖,多是指向“目的地”的繪圖,僅出現地點和方向而沒有路線。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景物為參照,是一種較為形象的畫法。

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清代各時期的清遠地圖,史志辦將同治年間的《廣東圖》、現存清代《清遠縣誌》上的縣治輿圖等地圖與現代測繪地圖交叉對比,選取共同的圩市、山脈等連線標注後發現,石馬古道與濱江古道中的部分區域的點基本重合,方向一致,可推論出石馬古道屬濱江古道中的一段。

百年前的商道

現在,仍有斷斷續續約5、6公里的古道在清新區境內保存完好。尤其是逕口、平岡至南沖、白石,長約2公里,基本保留著原貌。

據民國《清遠縣誌》記載,石馬古道沿線有石馬圩、平崗圩、石坎圩等圩市,路通廣寧,又西行到達四會。圩市各有商鋪五六十間,商店貿易多以產業為主,兼營其他山貨,如竹筍、柴炭、瓷碗、藥材、煙葉、油塘等。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

在1940年中山大學茶葉專家羅溥鍒發表的《清遠縣茶葉調查報告書》中提到,“清遠茶”聞名海外時,由於供不應求,有江屯茶、四會茶充當“清遠茶”,轉運到清遠銷售。當時,從廣甯江屯往清遠縣城,肩挑步行只需一天即可到達。繁盛時期,石馬古道每天穿梭著數百個挑夫並不為奇。

鐘金辦也曾在在古道上肩挑步行,為了謀生。小孩子時,村子附近多石灰窯,挑石灰到南沖圩販賣。返程時,再擔回鹽,也挑松香,來回需要近一天的時間。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行人走在古道上,被鬱鬱蔥蔥的樹木包圍

村子中年過古稀的老人們都有過挑擔謀生的經歷。72歲的白炎初說,古道沿途開設粥水鋪,1毛錢可買一大碗。古道中有一座茶亭,背後是大樟樹,供人們歇腳。

“或許民國時期,清遠有名的火柴運到北部,也走石馬古道。”史志辦的工作人員推測道,“還有清末石坎製造陶瓷,自然也是古道上運輸的物品。”

石馬古道的石階歷經時光的洗禮已顯得滄桑

如今,石馬古道已褪去熱鬧,慶倖的是它的歷史被挖掘,今後或許會有更多關於它的故事被發現。未來,保護歷史,延續故事,將成為另一個主題。

通訊員:翰林-修編

編輯:新媒體中心 鄧小米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

石馬逕口村太平圍上了年紀的村民們都對古道有所記憶。82歲的鐘金辦記得,以前從村子入口處開始,即是由石塊鋪設的古道,後村子修路時,古道被水泥所覆蓋。

“1959年,南沖公路還沒有修好的時候,這裡可是村民們出行的主要道路。”耳朵不靈光的鐘金辦大聲說著,聽到詢問山中古道,他就自顧地講起村子以前的出行不便。

與濱江古道西北方向部分點重合

“志書裡面並沒有找到關於這條古道的詳細記載。”相關工作人員說,根據石馬古道的範圍查閱資料,發現關於濱江古道的一句話。1995年出版的清遠建市前的《清遠縣誌》中,集中記錄老前輩們對清遠的研究,其中即明確了濱江古道的大致路線和方向。

濱江古道路線較長,分為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從清城入逕口,經浸潭、石潭等而達英德、陽山等地;又從珠坑西入河洞,經石馬天堂逕、平岡、鎮平而達威井、廣寧等地。修築時間不詳。

經過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就可走進石馬古道

古時地圖類似今日的旅遊景點圖,多是指向“目的地”的繪圖,僅出現地點和方向而沒有路線。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景物為參照,是一種較為形象的畫法。

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清代各時期的清遠地圖,史志辦將同治年間的《廣東圖》、現存清代《清遠縣誌》上的縣治輿圖等地圖與現代測繪地圖交叉對比,選取共同的圩市、山脈等連線標注後發現,石馬古道與濱江古道中的部分區域的點基本重合,方向一致,可推論出石馬古道屬濱江古道中的一段。

百年前的商道

現在,仍有斷斷續續約5、6公里的古道在清新區境內保存完好。尤其是逕口、平岡至南沖、白石,長約2公里,基本保留著原貌。

據民國《清遠縣誌》記載,石馬古道沿線有石馬圩、平崗圩、石坎圩等圩市,路通廣寧,又西行到達四會。圩市各有商鋪五六十間,商店貿易多以產業為主,兼營其他山貨,如竹筍、柴炭、瓷碗、藥材、煙葉、油塘等。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

在1940年中山大學茶葉專家羅溥鍒發表的《清遠縣茶葉調查報告書》中提到,“清遠茶”聞名海外時,由於供不應求,有江屯茶、四會茶充當“清遠茶”,轉運到清遠銷售。當時,從廣甯江屯往清遠縣城,肩挑步行只需一天即可到達。繁盛時期,石馬古道每天穿梭著數百個挑夫並不為奇。

鐘金辦也曾在在古道上肩挑步行,為了謀生。小孩子時,村子附近多石灰窯,挑石灰到南沖圩販賣。返程時,再擔回鹽,也挑松香,來回需要近一天的時間。

位於龍頸鎮石馬逕口村後山的石馬古道,行人走在古道上,被鬱鬱蔥蔥的樹木包圍

村子中年過古稀的老人們都有過挑擔謀生的經歷。72歲的白炎初說,古道沿途開設粥水鋪,1毛錢可買一大碗。古道中有一座茶亭,背後是大樟樹,供人們歇腳。

“或許民國時期,清遠有名的火柴運到北部,也走石馬古道。”史志辦的工作人員推測道,“還有清末石坎製造陶瓷,自然也是古道上運輸的物品。”

石馬古道的石階歷經時光的洗禮已顯得滄桑

如今,石馬古道已褪去熱鬧,慶倖的是它的歷史被挖掘,今後或許會有更多關於它的故事被發現。未來,保護歷史,延續故事,將成為另一個主題。

通訊員:翰林-修編

編輯:新媒體中心 鄧小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