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祝賀可哥西裡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

布喀達阪峰, 可哥西裡

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目前正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 在7月7日的會議上, 中國申遺專案——“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

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1個世界遺產專案。 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共審議兩個中國專案——福建鼓浪嶼和青海可哥西裡, 分別對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這是中國第12個世界自然遺產, 也是亞洲最大的世界遺產(不包括俄羅斯的亞洲部分)。 據悉, 此前中國的自然遺產大都是“迷你型”的, 更多考慮中東部適合旅遊的風景名勝區。 此次可哥西裡申遺成功後, 將成為中國最難進入核心區的世界遺產。 可以說, 可哥西裡的申遺更多是為了保護, 而非為了發展旅遊業。

青色的山梁, 藏羚羊的故鄉

可哥西裡, 蒙古語“青色的山梁”之意, 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部, 青海省西北角。

據悉, 青海可哥西裡世界遺產提名地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 提名地面積約為370萬公頃, 緩衝面積為230萬公頃, 總面積約600萬公頃。 地域面積涵蓋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區一部分。

申報世界遺產首先需要符合世界遺產10條標準中的1條或者若干條。 根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第77段, 其中自然遺產的標準共有4條:(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可哥西裡是根據第3、4條標準而受到提名的。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具有世界上罕見的、獨特的自然資源, 保存著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和處於不同演替階段、不同鹽分和形狀的中國最密集的湖泊群,

是長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區;擁有的龐大山系與冰川、湖泊、河流濕地及地質遺跡、高原草甸、高原草原, 構成了世界唯一的特殊生境;提名地內最具代表性物種“高原精靈”藏羚的種群數量占全球數量的近40%, 繁殖地面積占全球繁殖地面積的近80%。 同時, 提名地也是被稱為“化石級”野生動物野犛牛的棲息地, 該區域是全世界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區域之一, 也是世界上荒野景觀保存最為完美、最為典型的地區, 更是全世界開展多學科研究、認識生物間的相互聯繫與制約及生態變化規律的理想空間。

提名地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發佈的《基於陸地生物多樣性提名世界遺產報告》中最具生物多樣性價值、最具世界自然遺產價值的78個區域之列。

藏羚羊(圖片來自WWF網站)

提名地面積廣袤, 包括了藏羚東部群體的完整遷徙路線, 以及完整的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湖泊濕地系列生態系統景觀。 每年夏季超過6萬隻雌藏羚向遺產提名地腹地遷徙, 集中至卓乃湖等湖盆區產羔。 遺產提名地內的藏羚產羔地面積占目前已知產羔地面積的76%以上。提名地哺乳動物特有種比例高達60%。大量生存在提名地內的獵隼、藏羚和雪豹為全球瀕危物種。提名地還是以藏羚、野犛牛等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動植物群落的最後棲息地和庇護所,其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發生的演化極具科研和保護價值。

仍需關注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影響

儘管“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大會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提名地的東、南部有面積廣闊的緩衝區,在提名地的西、北部沒有指定緩衝區,其西北部與西藏自治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自治區的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昆侖山脈在其北部形成了天然屏障。評估團建議在未來可能的情況下擴展其他區域為緩衝區。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提名地區域生活有35戶156位牧民,此外,緩衝區有222戶,包括985位牧民和250位其他職業的人口。評估團指出,提名地區域出現了過度放牧、新形式放牧造成的威脅,有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現象。當地管理機構提出,將逐步實施放牧禁令,並考慮實施自願移民安置政策。據悉,緩衝區居民正在從事草原保護和減少畜牧政策,組織當地牧民參與保護措施,放牧強度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大幅下降。但評估團也對於當地居民重新安置問題提出關切,希望問題能在充分協商和自願的前提下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可哥西裡的偷獵問題在近年已經得到了改善。

此外,高速公路和鐵路,長期影響著藏羚羊和其他動物的遷徙活動。據悉,目前可哥西裡的工作人員在動物遷徙季節每天控制公路禁行2個小時。這樣的干預獲得了顯著成效,藏羚羊的數量正在提升。高速公路同樣影響著野犛牛和其他有蹄類動物的遷徙。目前還沒有對公路造成的動物死亡率進行調查。有鑒於西藏地區的發展,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正在增長。可以預見的是,人類交通與動物遷徙將存在持續衝突。青藏鐵路是相對比較近期的基礎建設工程,評估團提出對於青藏鐵路的影響也需要時刻保持檢測。與此同時,供電線路對於鳥類是一個潛在威脅。

提名地的氣候變化也是評估團關心的問題。從1961年到2015年,每隔十年,年平均氣溫變化為0.34°C、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5%。隨著這種變化,冰川、永凍層、河流、湖泊、濕地和泉水都有相應變化,陸地景觀和地貌都產生了變化。新的河流、湖泊、沼澤紛紛出現,為有蹄類動物和水鳥提供了新的棲息地。與此同時,地貌變化也導致了有蹄類動物和候鳥運動模式的變化。當地管理者需要對此進行持續檢測,相關的資訊或許會具有國際意義。

目前,由於環境因素,可哥西裡地區的遊客人數極少。當地政府也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興建高速公路和遊客中心。評估團提出,當地政府需要對於旅遊有更加深入和實際的計畫和方案。

2014年10月,青海正式啟動可哥西裡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6年10月1日起,地方性法規《青海省可哥西裡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施行。青海可哥西裡作為2016年中國政府申報的唯一自然遺產項目,參加2017年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相關連結】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

1.黃龍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邊的冰川組成的山谷。除了高山景觀,人們還可以在這裡發現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2.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北部,連綿超過72000公頃,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4800多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多種森林生態系統。壯麗的景色因一系列狹長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而更加充滿生趣。山谷中現存約140種鳥類,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四川扭角羚。

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4.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自然遺產 2003年列入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條“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三江並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自然遺產 2006年列入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面積924500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瀕危野生大熊貓都生活在那裡,包括邛崍山和夾金山的七個自然保護區和九個景區,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為第三紀原始熱帶森林遺跡,也是最重要的圈養大熊貓繁殖地。這裡也是小熊貓、雪豹及雲豹等全球嚴重瀕危動物的棲息地。棲息地還是世界上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生長著屬於1000多個屬種的5000到6000種植物。

6.中國南方喀斯特 自然遺產 2007年列入/2014年擴展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徵。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洞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區)面積480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98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7.三清山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2008年列入

三清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的懷玉山構造快體單元內,屬花崗岩構造侵蝕為主的中山地形。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佈,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佈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佈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8.中國丹霞 自然遺產 2010年列入

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岩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這一遺產包括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6處遺址,包括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壯觀的紅色懸崖以及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雄偉的天然岩柱、岩塔、溝壑、峽谷和瀑布等。這裡跌宕起伏的地貌,對保護包括約400種稀有或受威脅物種在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許多動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9.澄江化石遺址 自然遺產 2012年列入

澄江化石遺址位於我國雲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動地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生命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為研究地球早期延續時間為5370萬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化石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現象的紀錄,是已知的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標本”產地,被學術界譽為“世界古生物聖地”。

10.新疆天山 自然遺產 2013年列入

新疆天山,指天山山脈分佈在中國境內的部分,長達1760公里,占天山總長度的3/4以上,橫亙新疆全境。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夾持的大型山脈,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眾多的冰川河流、絕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等諸多自然特徵,成為全球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代表。新疆天山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因而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豐富,是很多物種最後的家園。新疆天山共有野生動植物3000餘種,各類珍稀瀕危動植物近500種,包括雪豹、暗腹雪雞、高山兀鷲、小葉白蠟、新疆鬱金香等。

11.湖北神農架 自然遺產 2016年列入

神農架位於中國中東部湖北省。這處遺產地由兩部分構成:西邊的神農頂/巴東和東邊的老君山。這裡有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國大蠑螈、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亞洲黑熊等許多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湖北神農架是中國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在19和20世紀期間曾是國際植物收集探險活動的目的地,在植物學研究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12.青海可哥西裡 自然遺產 2017年列入

青海可哥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緩衝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與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遺產提名地內的藏羚產羔地面積占目前已知產羔地面積的76%以上。提名地哺乳動物特有種比例高達60%。大量生存在提名地內的獵隼、藏羚和雪豹為全球瀕危物種。提名地還是以藏羚、野犛牛等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動植物群落的最後棲息地和庇護所,其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發生的演化極具科研和保護價值。

仍需關注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影響

儘管“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大會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提名地的東、南部有面積廣闊的緩衝區,在提名地的西、北部沒有指定緩衝區,其西北部與西藏自治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自治區的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昆侖山脈在其北部形成了天然屏障。評估團建議在未來可能的情況下擴展其他區域為緩衝區。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提名地區域生活有35戶156位牧民,此外,緩衝區有222戶,包括985位牧民和250位其他職業的人口。評估團指出,提名地區域出現了過度放牧、新形式放牧造成的威脅,有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現象。當地管理機構提出,將逐步實施放牧禁令,並考慮實施自願移民安置政策。據悉,緩衝區居民正在從事草原保護和減少畜牧政策,組織當地牧民參與保護措施,放牧強度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大幅下降。但評估團也對於當地居民重新安置問題提出關切,希望問題能在充分協商和自願的前提下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可哥西裡的偷獵問題在近年已經得到了改善。

此外,高速公路和鐵路,長期影響著藏羚羊和其他動物的遷徙活動。據悉,目前可哥西裡的工作人員在動物遷徙季節每天控制公路禁行2個小時。這樣的干預獲得了顯著成效,藏羚羊的數量正在提升。高速公路同樣影響著野犛牛和其他有蹄類動物的遷徙。目前還沒有對公路造成的動物死亡率進行調查。有鑒於西藏地區的發展,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正在增長。可以預見的是,人類交通與動物遷徙將存在持續衝突。青藏鐵路是相對比較近期的基礎建設工程,評估團提出對於青藏鐵路的影響也需要時刻保持檢測。與此同時,供電線路對於鳥類是一個潛在威脅。

提名地的氣候變化也是評估團關心的問題。從1961年到2015年,每隔十年,年平均氣溫變化為0.34°C、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5%。隨著這種變化,冰川、永凍層、河流、湖泊、濕地和泉水都有相應變化,陸地景觀和地貌都產生了變化。新的河流、湖泊、沼澤紛紛出現,為有蹄類動物和水鳥提供了新的棲息地。與此同時,地貌變化也導致了有蹄類動物和候鳥運動模式的變化。當地管理者需要對此進行持續檢測,相關的資訊或許會具有國際意義。

目前,由於環境因素,可哥西裡地區的遊客人數極少。當地政府也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興建高速公路和遊客中心。評估團提出,當地政府需要對於旅遊有更加深入和實際的計畫和方案。

2014年10月,青海正式啟動可哥西裡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6年10月1日起,地方性法規《青海省可哥西裡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施行。青海可哥西裡作為2016年中國政府申報的唯一自然遺產項目,參加2017年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可哥西裡的植物

【相關連結】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

1.黃龍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邊的冰川組成的山谷。除了高山景觀,人們還可以在這裡發現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2.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北部,連綿超過72000公頃,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4800多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多種森林生態系統。壯麗的景色因一系列狹長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而更加充滿生趣。山谷中現存約140種鳥類,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四川扭角羚。

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1992年列入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4.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自然遺產 2003年列入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條“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三江並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自然遺產 2006年列入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面積924500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瀕危野生大熊貓都生活在那裡,包括邛崍山和夾金山的七個自然保護區和九個景區,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為第三紀原始熱帶森林遺跡,也是最重要的圈養大熊貓繁殖地。這裡也是小熊貓、雪豹及雲豹等全球嚴重瀕危動物的棲息地。棲息地還是世界上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生長著屬於1000多個屬種的5000到6000種植物。

6.中國南方喀斯特 自然遺產 2007年列入/2014年擴展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徵。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洞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區)面積480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98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7.三清山國家公園 自然遺產 2008年列入

三清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的懷玉山構造快體單元內,屬花崗岩構造侵蝕為主的中山地形。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佈,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佈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佈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8.中國丹霞 自然遺產 2010年列入

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岩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這一遺產包括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6處遺址,包括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壯觀的紅色懸崖以及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雄偉的天然岩柱、岩塔、溝壑、峽谷和瀑布等。這裡跌宕起伏的地貌,對保護包括約400種稀有或受威脅物種在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許多動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9.澄江化石遺址 自然遺產 2012年列入

澄江化石遺址位於我國雲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動地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生命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為研究地球早期延續時間為5370萬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化石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現象的紀錄,是已知的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標本”產地,被學術界譽為“世界古生物聖地”。

10.新疆天山 自然遺產 2013年列入

新疆天山,指天山山脈分佈在中國境內的部分,長達1760公里,占天山總長度的3/4以上,橫亙新疆全境。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夾持的大型山脈,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眾多的冰川河流、絕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等諸多自然特徵,成為全球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代表。新疆天山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因而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豐富,是很多物種最後的家園。新疆天山共有野生動植物3000餘種,各類珍稀瀕危動植物近500種,包括雪豹、暗腹雪雞、高山兀鷲、小葉白蠟、新疆鬱金香等。

11.湖北神農架 自然遺產 2016年列入

神農架位於中國中東部湖北省。這處遺產地由兩部分構成:西邊的神農頂/巴東和東邊的老君山。這裡有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國大蠑螈、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亞洲黑熊等許多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湖北神農架是中國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在19和20世紀期間曾是國際植物收集探險活動的目的地,在植物學研究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12.青海可哥西裡 自然遺產 2017年列入

青海可哥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緩衝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與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