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要給兒孫留錢財嗎?

什麼是希望?

什麼是奇跡?

無數次, 困難會將你擊倒

但你必須站起來, 這裡不是你的終點

你的終點的成功!

你擁有無法想像的強大力量

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曾國潘是清朝末年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但是他雖然位列三公 , 拜相封候

卻並不為子孫積攢金銀, 購置田產

反而教育孩子必須“勤儉”

要求他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

家儉則興, 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 永不貧賤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曾國潘的小女兒, 只有十幾歲時, 跟隨母親來到他所任兩江總督的總督府

她認為進府總要穿得光鮮體面一點, 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藍色小夾襖,

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 這條黃綢褲其實也不是她的,

而是她的長嫂給的。

但就是這條褲子的青色花邊, 曾國潘都覺得太繁複、太華麗了

認為小女兒不應該穿這樣的褲子, 讓她馬上換掉。

小女兒趕緊回房換了一條沒花邊的褲子。

曾國潘認為子女在驕奢淫逸的環境下成長

是不能樹立大志的

開始是放逸

繼而是放蕩

然後就是敗家

官宦之家能夠傳上幾代都不雖敗的,

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應該由勤儉入手教孩子

懂得如何生活, 如何做人

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曾國潘不僅要求子女這麼做

自己也給孩子做出了榜樣:

比如他吃飯的時候, 碰到飯裡有帶殼的米粒

就把殼磕開, 把裡面的米吃掉。

他的住處也非常普通, 後來的府第“富厚堂”沒有雕樑畫棟

就是一種非常拙樸的木結構建築

整個房子只不過比一般農戶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和他弟弟曾國荃的豪宅相比, 簡直差遠了

只能用“寒酸”來形容

即使如此, 曾國潘聽說了蓋房花費的錢數, 都捨不得去住。

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一般都坐轎子

可是曾國潘卻在信裡告訴孩子

要步行去辦該辦的事,絕不許使喚轎子

同時他還要求孩子們

不許使喚奴婢添茶倒水,一定要自己去做

曾國潘的家訓曾被許多名人奉為經典

曾國潘一生沒有為子孫留下豐富的物質財富

卻給他們留下了清正、勤儉、廉明的德行

讓子孫受用一生

他的後代中人才輩出

長子曾紀澤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次子曾紀鴻則是一位數學專家

兩個兒子的成才和曾國潘的言傳身教

嚴格教育有極大的關係

而難得的是,不光他的兒子成才了

他的後代子孫如曾寶蓀、曾約農

都成為大教育家和大學者

同為清末偉人的林則徐也有一段名言: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明確表態:不贊成給子孫留錢財

望子成龍,光宗耀祖

是天下人的普遍心願

然而成“龍”也好,成“蟲”也罷

這中間都有一個由量到質的轉化過程

如何抓好這個過程,使之有利於孩子成長

卻未必是每個做長輩的都能清醒明白的

有些老人對子孫的未來總是憂心忡忡

總覺得不留下點財產心裡不踏實,怕子孫怪罪自己

只要孩子伸手就是摘星剜肉也不皺眉頭

那種為後代捨得一身剮的精神令人感歎

有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攢下幾個血汗錢

只為子孫將來能有個“安樂窩”

還有的殫精竭慮拉關係、走後門

一心為孩子尋找輕鬆自在、養尊處優的“金飯碗”

至於“小皇帝”或“小公主”們的思想、品德、文化等

做人的基本素質如何卻很少顧及

殊不知這種畸形溺愛的結果

只能使子孫養成貪圖享樂、不思創業的惡習

個別缺才少德的分子,還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

成為社會的蛀蟲。

古人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其實財富是福報的一種外現

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行善積德修來的

有福報好比糧倉是滿的

需要的時候採用一些方法

比如說做點生意什麼的

就好比在糧倉牆上開扇門

怎麼開都能拿出糧食來

而如果不懂得積福,糧倉就是空空如也

就算你想盡辦法打工、做生意、投資

好比在空糧倉邊上即使開一萬扇門

也拿不到多少糧食

於是就怨天尤人,總覺得是命運對不起自己

家人對不起自己

更有甚者為賺錢不擇手段、損人利己

反而給自己招來無量無邊的惡果

後半輩子越過越差

這就是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

從小不懂得給自己積累福報

老想著依賴別人、自私自利

只知道向人索取的惡果

崇尚簡樸,不慕奢華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應該傳給後世弘揚光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

一個擁有了一座金山的人

又怎麼會甘心

每天汗流浹背地去沙中淘金呢

而一個帶著“不值得”的心理去學習、工作的人

所收穫的也必將是一個“不值得”的人生。

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一般都坐轎子

可是曾國潘卻在信裡告訴孩子

要步行去辦該辦的事,絕不許使喚轎子

同時他還要求孩子們

不許使喚奴婢添茶倒水,一定要自己去做

曾國潘的家訓曾被許多名人奉為經典

曾國潘一生沒有為子孫留下豐富的物質財富

卻給他們留下了清正、勤儉、廉明的德行

讓子孫受用一生

他的後代中人才輩出

長子曾紀澤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次子曾紀鴻則是一位數學專家

兩個兒子的成才和曾國潘的言傳身教

嚴格教育有極大的關係

而難得的是,不光他的兒子成才了

他的後代子孫如曾寶蓀、曾約農

都成為大教育家和大學者

同為清末偉人的林則徐也有一段名言: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明確表態:不贊成給子孫留錢財

望子成龍,光宗耀祖

是天下人的普遍心願

然而成“龍”也好,成“蟲”也罷

這中間都有一個由量到質的轉化過程

如何抓好這個過程,使之有利於孩子成長

卻未必是每個做長輩的都能清醒明白的

有些老人對子孫的未來總是憂心忡忡

總覺得不留下點財產心裡不踏實,怕子孫怪罪自己

只要孩子伸手就是摘星剜肉也不皺眉頭

那種為後代捨得一身剮的精神令人感歎

有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攢下幾個血汗錢

只為子孫將來能有個“安樂窩”

還有的殫精竭慮拉關係、走後門

一心為孩子尋找輕鬆自在、養尊處優的“金飯碗”

至於“小皇帝”或“小公主”們的思想、品德、文化等

做人的基本素質如何卻很少顧及

殊不知這種畸形溺愛的結果

只能使子孫養成貪圖享樂、不思創業的惡習

個別缺才少德的分子,還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

成為社會的蛀蟲。

古人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其實財富是福報的一種外現

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行善積德修來的

有福報好比糧倉是滿的

需要的時候採用一些方法

比如說做點生意什麼的

就好比在糧倉牆上開扇門

怎麼開都能拿出糧食來

而如果不懂得積福,糧倉就是空空如也

就算你想盡辦法打工、做生意、投資

好比在空糧倉邊上即使開一萬扇門

也拿不到多少糧食

於是就怨天尤人,總覺得是命運對不起自己

家人對不起自己

更有甚者為賺錢不擇手段、損人利己

反而給自己招來無量無邊的惡果

後半輩子越過越差

這就是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

從小不懂得給自己積累福報

老想著依賴別人、自私自利

只知道向人索取的惡果

崇尚簡樸,不慕奢華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應該傳給後世弘揚光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

一個擁有了一座金山的人

又怎麼會甘心

每天汗流浹背地去沙中淘金呢

而一個帶著“不值得”的心理去學習、工作的人

所收穫的也必將是一個“不值得”的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