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4歲欠債600萬,25歲創下一個滴滴,他要90天內幹掉對手

今年夏天, 程維多了一個外號——“Uber屠夫”(Uber Slayer), 因為他把自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建微軟以來最富有、最貪婪的創業公司——Uber中國玩死了!

曾兼職賣過保險,

卻一份沒沒出去過;

曾給一家“中國知名醫療保健公司”投了簡歷, 上班時卻發現是個連鎖足療店;

2005年, 22歲的他, 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 他來到阿裡巴巴上海總部前臺“毛遂自薦”, 終於得到了一份月薪1500元的銷售工作。

9年後, 2014年, 在中關村e世界一個很小的辦公室裡, 程維創業了。 那時候, 整個團隊80人擠在一層樓辦公。 但就是那個時候, 滴滴出行獲得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的融資。

2年後, 故事還是發生在中關村。 在一個商住兩用寫字樓裡, 在一個擁擠的空間裡, 一個300人的團隊, 一年內完成了5輪融資, 成為資本圈最火的“網紅”。

三周前, 程維和柳青見了這位25歲少年, 並進行了深度交流。 他們聊得很投緣。 兩周之後, 當即敲定了對他的數千萬投資。 而就在這個月, 這位少年剛剛拿到了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的數千萬B輪融資。

有人說, 從他身上看到當年程維的影子。 下一個滴滴的創造者, 或許就是他。

還有人說, 他比當年的程維還幸運得多。

就在拿到滴滴數千萬投資的兩周之後, 命運再次眷顧了這個“幸運兒”,

他再次拿到1.3億美元C輪融資, 此次的投資方, 均來自國內外頂級投資機構——美國對沖基金 Coatue、小米、順為資本、中信產業基金領投, 元璟資本、Yuri Milner(DST創始人)。

包括此前的真格基金、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 這10個月以來, ofo已宣佈5輪融資。

然而, 在創業初期的1年多時間內, ofo共用單車並不被看好, 還背著600萬債務。

丟了4輛自行車, 然後……

戴威本科時丟了4輛單車, 每次丟完車就很糾結, 因為覺得走路很慢, 走了一周後又買了一輛車, 騎了一段時間就又丟, 要不就找不到, 反反復複經歷四次。

還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戴威自己自行車在東門的時候, 從西門回來了, 也騎不了車。 早晨起來下樓, 發現昨天沒有騎車回來, 也騎不了車。

戴威就想,

有沒有可能通過共用的方式解決校園自行車的問題?此後, 戴威就做了共用單車的專案, 即通過給自行車裝車牌, 還有智慧鎖, 解決隨時隨地有車騎的問題。

戴威創業也跟熱愛自行車運動有關, 其加入北大的第一個社團就是自行車協會, 進行了自行車的拉鍊, 去鳳凰嶺。 此後, 戴威進行過若干次長途騎行, 超過兩千公里的騎行也有過兩次。

咬咬牙, 拿出生活費租辦公室

滿懷一腔熱血, 戴威與天使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的好友薛鼎、張巳丁, 開始了對“自行車創業”計畫的探索。

最初那幾天, 他們整夜泡在免費的麥當勞、肯德基“開會”, 進行頭腦風暴。 可沒多久就遇到了問題, 速食店嘈雜的環境經常把剛剛冒出頭的思路打斷, 而徹夜的討論也影響了他們白天的學習與活動。 “在這裡討論不是長久之計”。

戴威咬咬牙, 拿出自己積攢的生活費, 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僅能容得下桌子和床的小房間, 作為臨時辦公室, 晚上討論累了就直接睡下, 第二天一早再繼續。 房租本來要先付半年, 他們央求房東先付一個月,之後慢慢再補。“我們都清楚,如果沒能取得進展,月末就得收拾鋪蓋走人”。

在臨時辦公室裡,一個個計畫被提出、討論、成型。騎行旅遊、自行車周邊、自行車交易……凡是和自行車相關的事情,他們都做了慎重的考慮。他們投入了大量精力,舉辦了幾次不同尋常的“騎遊”活動,如游臺灣、遊濟州島等等,也做了另外有關自行車的嘗試。這些探索讓三人的團隊小有名氣,也維持住了日常開支。

當時,沒有人看好共用單車

然而由於騎行的市場太小,戴威三人還是選擇了暫停。但是,這一段時間的探索並沒有白費,他們不僅收穫了創業的經驗,品牌的意識也越來越清晰。“ofo”這一logo早在創業前就確認下來,他們參照了蘋果穀歌等公司簡潔、易懂的命名規則,不斷自我否定,最終選擇了“ofo”,這不僅像一個騎著自行車賓士的小人,也象徵著一往直前的公司文化。

他們開始思考調整和轉變方向。於是,他們將目光轉向了身邊的校園。

根據他們自身的經歷發現,校園內的自行車非常多,但是大多數同學每天使用時間很短,閒置時間長。此外,大量的廢舊自行車也佔用了校內空間。

“如果把這些自行車都合理調配起來,大家一起使用,有沒有可行性?”許多個夜晚,他們都在頭腦風暴,假設、討論、推翻、再假設,他們搜集了出行方面許多的創業資料,比如滴滴打車和Uber的打車模式,他們也參考了共用經濟的鼻祖Airbnb的運營理念,以及城市公租車的管理模式。最後發現,共用自行車可行!

他們為這樣的機會而欣喜,卻又充滿憂慮:號召同學們把自己的自行車共用出來,實在太難了!推廣、資金、受眾心理,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準備,而作為學生的他們,一無資源,二無經驗,共用自行車的領域沒有先行者,巨頭和創業者們也沒有可供借鑒的案例。這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反對戴威團隊做ofo 共用單車專案。

戴威說,當時和周圍的朋友、老師,還有一些看起來比較資深、融過天使輪、A輪的師兄或朋友諮詢,沒有人看好這些事,但ofo 共用單車還是堅持去做。

背著600萬債務,開始了從0到1

2015年10月,ofo 共用單車項目想擴展時,還是融不到錢,又從老天使股東那邊借了500萬,團隊背了600萬債務,直到金沙江年初入股後,老的投資人將600萬進行了轉股才消除。

王耿是ofo的第1名員工,同為年輕人的他毅然辭去了製藥廠的工作,加入了ofo團隊。第1位共用車主就是他談下來的,“我們談了足足兩個小時,他終於同意了我們。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的姓名和共用車牌號”。

第一位共用車主的出現,就像點燃了一簇微弱的火苗,將ofo共用單車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北大人,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共用的行列中來。就像互聯網從“0”到“1”的過程一樣,ofo從無到有,規模開始不斷壯大。

現如今,ofo共用單車上線13個月,覆蓋200個校園,擁有180萬用戶,每日提供超過50萬次出行服務。

金沙江創投入股,成為最大轉捩點

對於ofo 共用單車來說,命運的轉捩點是金沙江創投的入股,拍板的投資人就是投資了滴滴打車、餓了麼等明星項目的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

金沙江創投找到ofo 共用單車也是一次機緣巧合。2016年1月30日,戴威和團隊已經在準備回家過年,卻接到客服轉過來的一個電話,說是有投資人找過來。

那個時候,戴威甚至都不太敢相信,因為都說資本寒冬,再加上的確已經是冬天,要過年了。ofo 共用單車團隊甚至一開始都沒有把這當是一回事。

但戴威還是嘗試發了一條短信,第二天就到了金沙江辦公室拜訪,並由朱嘯虎的同事引薦給了朱嘯虎認識,朱嘯虎諮詢了共用單車的市場有多大,很快簽署了投資協議。

這比ofo 共用單車預想的要快,團隊原計劃2016年3月進行融資,沒想到年前就簽署了協定。那個時候,ofo 共用單車一天已經有1萬多單,覆蓋了5個學校,也已到了融資的時候。

此後,ofo 共用單車發展進入到快車道,又獲真格基金、天使投資人王剛等A輪及A+輪共計融資2500 萬人民幣,不久獲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連續拿下滴滴、雷軍

“滴滴也一直在思考最後三公里的解決方案,因為專車和計程車實際上是三公里距離外的”,ofo和滴滴的投資方經緯創始管理合夥人徐傳陞表示,滴滴一直在自建團隊和找外部團隊之間猶豫。

直到滴滴方在與ofo創始人兼CEO戴威見面,兩周內雙方終於敲定了融資。

滴滴官方稱,“與滴滴一樣,年輕的ofo創業團隊秉承“使用而非佔有”的共用經濟理念”。換句話說,便是二者的氣質相符

2016年5月,順為資本合夥人程天開始與戴威接觸,並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

在程天的引薦下,戴威在順為資本辦公室還與小米科技CEO、順為資本董事長雷軍兩次交流。作為一位資深自行車愛好者的雷軍也問了一個外界關心的問題,即共用單車專案市場到底能做得有多大。

這幾乎是每一個見ofo 共用單車的投資人都會問到的問題,戴威的回答卻沒有變化:市場前景很廣闊,中國有潛在3億次短途出行的需求。

此前,雷軍辦公室添置了山地硬尾利器—Trek Pro Caliber SL 9.9。外界還傳聞小米也涉足自行車領域。對自行車項目感興趣的雷軍並沒猶豫太多,接著小米和順為資本一起進行了投資。

為何滴滴、小米均押寶ofo?

在出行領域,用戶的核心需求仍然是車輛密度高、單價低、騎行體驗好。而投資人關心的是,能否快速起量。顯然,在這幾個要點上,ofo做得比競爭對手摩拜(mobike)更好。

第一, 成本更低。在升級車把、密碼鎖,將普通輪胎更換為實心防爆胎後,ofo生產、採購一輛自行車的成本在300元左右,仍然遠遠低於摩拜。

第二, 價格更低。相較於摩拜單車每半小時1元的價格看,ofo每小時1元的價格,在長距離騎行中更有競爭優勢。

第三, 起量迅速。目前,ofo已覆蓋200個校園,擁有180萬用戶,每日提供超過50萬次出行服務。ofo早期投資方經緯創投曾表示,ofo在1年時間裡,把日訂單量從200做到了50萬單。橫向比較專車和快車的增速,投資方顯然對這樣的增長曲線比較滿意。

20家投資方,近10億投資入局

就在ofo宣佈完成1.3億美元融資的前10天裡,9月30日,摩拜單車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的傳聞也不脛而走,成為互聯網圈熱議的焦點。據稱,摩拜此次融資的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等。

兩個共用先行者的拉鋸戰剛剛開始,後來者也在快步追趕。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小鳴單車相繼完成天使輪數千萬元與A輪1億元融資,國內上市運動自行車企業凱路仕董事長鄧永豪領投。同時,優拜單車也宣佈完成天使輪數千萬元投資,中路資本、初心資本、點亮資本、火橙資本為其投資方。

根據統計來看,目前已有超20家投資機構入局共用單車市場,密集的融資節奏分外吸引眼球,其中ofo僅今年就完成了5輪融資。背靠金主,四家平臺的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ofo和摩拜,要正面剛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重複著。從今天的ofo跟魔拜,靜爺似乎看到了另一個“滴滴和Uber”。

但其實,摩拜與ofo兩家的共用模式與滴滴、Airbnb類的C2C共用模式並不相同。摩拜的所有單車,ofo的絕大部分單車都是由兩家公司自行生產或採購的,所以其本質上都是一種B2C的租賃模式,但是兩者在運營範圍、目標人群、使用與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具有一些差異。

摩拜和ofo是最被看好的兩個玩家,拿到C輪融資之後,ofo宣佈將於11月正式走出校園,開始城市場景下的服務,目前已著手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試運營。這也意味著ofo將與摩拜正面交鋒。

ofo之所以如此快速拿到5輪融資,顯然是想以“錢”作為壁壘,快速加大單車投放的密度。而有了滴滴和小米分別在流量端和硬體端的支援,為ofo與最大競爭對手——摩拜的正面對戰贏得了不少優勢。

在宣佈完成1.3億融資的同時,ofo還宣佈了一個重要消息,即在校園共用單車之外,ofo將在城市場景下開展服務。戴威說,ofo將於今天在上海開始試運行,明天在北京開始試運行,北京初期試運行區域首先選擇中關村西區以及上地,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區域,是因為這裡使用場景密集,且能形成區域內迴圈。正式運營會選在11月。

從ofo宣佈融資到在城市進行試點投放,其實整個時間沒有超過24小時。

在進軍城市市場後,為了適應更複雜的使用場景,ofo 也對單車硬體作了一定提升。

此前 ofo 共用單車採用的是常見的鏈條傳動自行車,和摩拜單車的軸傳動自行車相比更容易損壞,這方面的設備、人力維護成品會是一個巨大劣勢。因此,這次 ofo 自行車採用了密封中軸,用齒輪傳動,替換了原來的滾珠中軸,希望增加其耐損耗性。

此外,新版 ofo “小黃車”採用了更為耐用的轉動車鈴,改換了更便於轉向的三角形把立,把車輪大小縮小到靈活度更高的 22 寸,安全性方面則升級了防爆實心胎以及鼓刹。

而最引人注意的一點是,ofo 的“小黃車”配置了可調節的座椅,這也在用戶體驗上領先了摩拜單車。摩拜單車面世以來被投訴最多的不可調節座椅,ofo 可調節座椅有希望讓用戶告別“腿酸屁股疼”。

沙丘學院,清科集團旗下高端投資教育品牌,清科集團彙聚全球最頂端的資源傾力打造沙丘學院,致力於培養擁有全球視野、戰略視角,同時具備胸懷天下之擔當的投資家,是中國投資界的黃埔軍校。

放狠話:90天之內快速結束戰鬥

ofo 自行車整車成本自然上升,也意味著需要更長時間回本。對此,戴威稱升級後每輛自行車的成本將從原來的約 200 元上升到約 300 元。

升價也是儘快回收成本的方式,目前 ofo 自行車在校園收費為 1 分鐘 1 分錢,1 公里 4 分錢,每天 2 元封頂。這一定價策略在推出城市後可能會有改變,但在摩拜 1 元半小時的定價方式下也沒有太多漲價空間。

然而無論是 ofo 還是摩拜似乎並不急於通過大量盈利來回收資本。

但另一方面,ofo的投資人們希望90天之內能夠快速結束戰鬥。金沙江創投朱嘯虎曾在其朋友圈發過狠話稱,共用出行領域都將在90天內結束戰鬥,單車也不例外。

ofo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中喊話

在強烈的資本聚焦下,ofo 和摩拜都更加重視市場份額的搶佔。共用自行車的“蛋糕”不小,雙方開戰的意欲有了,子彈也非常充足。一場“Uber VS 滴滴”式戰爭,硝煙味已濃。

但共用單車像網約車一樣在法律“真空”領域野蠻生長,未來是否會引來新政的“照顧”,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他們央求房東先付一個月,之後慢慢再補。“我們都清楚,如果沒能取得進展,月末就得收拾鋪蓋走人”。

在臨時辦公室裡,一個個計畫被提出、討論、成型。騎行旅遊、自行車周邊、自行車交易……凡是和自行車相關的事情,他們都做了慎重的考慮。他們投入了大量精力,舉辦了幾次不同尋常的“騎遊”活動,如游臺灣、遊濟州島等等,也做了另外有關自行車的嘗試。這些探索讓三人的團隊小有名氣,也維持住了日常開支。

當時,沒有人看好共用單車

然而由於騎行的市場太小,戴威三人還是選擇了暫停。但是,這一段時間的探索並沒有白費,他們不僅收穫了創業的經驗,品牌的意識也越來越清晰。“ofo”這一logo早在創業前就確認下來,他們參照了蘋果穀歌等公司簡潔、易懂的命名規則,不斷自我否定,最終選擇了“ofo”,這不僅像一個騎著自行車賓士的小人,也象徵著一往直前的公司文化。

他們開始思考調整和轉變方向。於是,他們將目光轉向了身邊的校園。

根據他們自身的經歷發現,校園內的自行車非常多,但是大多數同學每天使用時間很短,閒置時間長。此外,大量的廢舊自行車也佔用了校內空間。

“如果把這些自行車都合理調配起來,大家一起使用,有沒有可行性?”許多個夜晚,他們都在頭腦風暴,假設、討論、推翻、再假設,他們搜集了出行方面許多的創業資料,比如滴滴打車和Uber的打車模式,他們也參考了共用經濟的鼻祖Airbnb的運營理念,以及城市公租車的管理模式。最後發現,共用自行車可行!

他們為這樣的機會而欣喜,卻又充滿憂慮:號召同學們把自己的自行車共用出來,實在太難了!推廣、資金、受眾心理,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準備,而作為學生的他們,一無資源,二無經驗,共用自行車的領域沒有先行者,巨頭和創業者們也沒有可供借鑒的案例。這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反對戴威團隊做ofo 共用單車專案。

戴威說,當時和周圍的朋友、老師,還有一些看起來比較資深、融過天使輪、A輪的師兄或朋友諮詢,沒有人看好這些事,但ofo 共用單車還是堅持去做。

背著600萬債務,開始了從0到1

2015年10月,ofo 共用單車項目想擴展時,還是融不到錢,又從老天使股東那邊借了500萬,團隊背了600萬債務,直到金沙江年初入股後,老的投資人將600萬進行了轉股才消除。

王耿是ofo的第1名員工,同為年輕人的他毅然辭去了製藥廠的工作,加入了ofo團隊。第1位共用車主就是他談下來的,“我們談了足足兩個小時,他終於同意了我們。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的姓名和共用車牌號”。

第一位共用車主的出現,就像點燃了一簇微弱的火苗,將ofo共用單車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北大人,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共用的行列中來。就像互聯網從“0”到“1”的過程一樣,ofo從無到有,規模開始不斷壯大。

現如今,ofo共用單車上線13個月,覆蓋200個校園,擁有180萬用戶,每日提供超過50萬次出行服務。

金沙江創投入股,成為最大轉捩點

對於ofo 共用單車來說,命運的轉捩點是金沙江創投的入股,拍板的投資人就是投資了滴滴打車、餓了麼等明星項目的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

金沙江創投找到ofo 共用單車也是一次機緣巧合。2016年1月30日,戴威和團隊已經在準備回家過年,卻接到客服轉過來的一個電話,說是有投資人找過來。

那個時候,戴威甚至都不太敢相信,因為都說資本寒冬,再加上的確已經是冬天,要過年了。ofo 共用單車團隊甚至一開始都沒有把這當是一回事。

但戴威還是嘗試發了一條短信,第二天就到了金沙江辦公室拜訪,並由朱嘯虎的同事引薦給了朱嘯虎認識,朱嘯虎諮詢了共用單車的市場有多大,很快簽署了投資協議。

這比ofo 共用單車預想的要快,團隊原計劃2016年3月進行融資,沒想到年前就簽署了協定。那個時候,ofo 共用單車一天已經有1萬多單,覆蓋了5個學校,也已到了融資的時候。

此後,ofo 共用單車發展進入到快車道,又獲真格基金、天使投資人王剛等A輪及A+輪共計融資2500 萬人民幣,不久獲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連續拿下滴滴、雷軍

“滴滴也一直在思考最後三公里的解決方案,因為專車和計程車實際上是三公里距離外的”,ofo和滴滴的投資方經緯創始管理合夥人徐傳陞表示,滴滴一直在自建團隊和找外部團隊之間猶豫。

直到滴滴方在與ofo創始人兼CEO戴威見面,兩周內雙方終於敲定了融資。

滴滴官方稱,“與滴滴一樣,年輕的ofo創業團隊秉承“使用而非佔有”的共用經濟理念”。換句話說,便是二者的氣質相符

2016年5月,順為資本合夥人程天開始與戴威接觸,並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

在程天的引薦下,戴威在順為資本辦公室還與小米科技CEO、順為資本董事長雷軍兩次交流。作為一位資深自行車愛好者的雷軍也問了一個外界關心的問題,即共用單車專案市場到底能做得有多大。

這幾乎是每一個見ofo 共用單車的投資人都會問到的問題,戴威的回答卻沒有變化:市場前景很廣闊,中國有潛在3億次短途出行的需求。

此前,雷軍辦公室添置了山地硬尾利器—Trek Pro Caliber SL 9.9。外界還傳聞小米也涉足自行車領域。對自行車項目感興趣的雷軍並沒猶豫太多,接著小米和順為資本一起進行了投資。

為何滴滴、小米均押寶ofo?

在出行領域,用戶的核心需求仍然是車輛密度高、單價低、騎行體驗好。而投資人關心的是,能否快速起量。顯然,在這幾個要點上,ofo做得比競爭對手摩拜(mobike)更好。

第一, 成本更低。在升級車把、密碼鎖,將普通輪胎更換為實心防爆胎後,ofo生產、採購一輛自行車的成本在300元左右,仍然遠遠低於摩拜。

第二, 價格更低。相較於摩拜單車每半小時1元的價格看,ofo每小時1元的價格,在長距離騎行中更有競爭優勢。

第三, 起量迅速。目前,ofo已覆蓋200個校園,擁有180萬用戶,每日提供超過50萬次出行服務。ofo早期投資方經緯創投曾表示,ofo在1年時間裡,把日訂單量從200做到了50萬單。橫向比較專車和快車的增速,投資方顯然對這樣的增長曲線比較滿意。

20家投資方,近10億投資入局

就在ofo宣佈完成1.3億美元融資的前10天裡,9月30日,摩拜單車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的傳聞也不脛而走,成為互聯網圈熱議的焦點。據稱,摩拜此次融資的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等。

兩個共用先行者的拉鋸戰剛剛開始,後來者也在快步追趕。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小鳴單車相繼完成天使輪數千萬元與A輪1億元融資,國內上市運動自行車企業凱路仕董事長鄧永豪領投。同時,優拜單車也宣佈完成天使輪數千萬元投資,中路資本、初心資本、點亮資本、火橙資本為其投資方。

根據統計來看,目前已有超20家投資機構入局共用單車市場,密集的融資節奏分外吸引眼球,其中ofo僅今年就完成了5輪融資。背靠金主,四家平臺的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ofo和摩拜,要正面剛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重複著。從今天的ofo跟魔拜,靜爺似乎看到了另一個“滴滴和Uber”。

但其實,摩拜與ofo兩家的共用模式與滴滴、Airbnb類的C2C共用模式並不相同。摩拜的所有單車,ofo的絕大部分單車都是由兩家公司自行生產或採購的,所以其本質上都是一種B2C的租賃模式,但是兩者在運營範圍、目標人群、使用與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具有一些差異。

摩拜和ofo是最被看好的兩個玩家,拿到C輪融資之後,ofo宣佈將於11月正式走出校園,開始城市場景下的服務,目前已著手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試運營。這也意味著ofo將與摩拜正面交鋒。

ofo之所以如此快速拿到5輪融資,顯然是想以“錢”作為壁壘,快速加大單車投放的密度。而有了滴滴和小米分別在流量端和硬體端的支援,為ofo與最大競爭對手——摩拜的正面對戰贏得了不少優勢。

在宣佈完成1.3億融資的同時,ofo還宣佈了一個重要消息,即在校園共用單車之外,ofo將在城市場景下開展服務。戴威說,ofo將於今天在上海開始試運行,明天在北京開始試運行,北京初期試運行區域首先選擇中關村西區以及上地,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區域,是因為這裡使用場景密集,且能形成區域內迴圈。正式運營會選在11月。

從ofo宣佈融資到在城市進行試點投放,其實整個時間沒有超過24小時。

在進軍城市市場後,為了適應更複雜的使用場景,ofo 也對單車硬體作了一定提升。

此前 ofo 共用單車採用的是常見的鏈條傳動自行車,和摩拜單車的軸傳動自行車相比更容易損壞,這方面的設備、人力維護成品會是一個巨大劣勢。因此,這次 ofo 自行車採用了密封中軸,用齒輪傳動,替換了原來的滾珠中軸,希望增加其耐損耗性。

此外,新版 ofo “小黃車”採用了更為耐用的轉動車鈴,改換了更便於轉向的三角形把立,把車輪大小縮小到靈活度更高的 22 寸,安全性方面則升級了防爆實心胎以及鼓刹。

而最引人注意的一點是,ofo 的“小黃車”配置了可調節的座椅,這也在用戶體驗上領先了摩拜單車。摩拜單車面世以來被投訴最多的不可調節座椅,ofo 可調節座椅有希望讓用戶告別“腿酸屁股疼”。

沙丘學院,清科集團旗下高端投資教育品牌,清科集團彙聚全球最頂端的資源傾力打造沙丘學院,致力於培養擁有全球視野、戰略視角,同時具備胸懷天下之擔當的投資家,是中國投資界的黃埔軍校。

放狠話:90天之內快速結束戰鬥

ofo 自行車整車成本自然上升,也意味著需要更長時間回本。對此,戴威稱升級後每輛自行車的成本將從原來的約 200 元上升到約 300 元。

升價也是儘快回收成本的方式,目前 ofo 自行車在校園收費為 1 分鐘 1 分錢,1 公里 4 分錢,每天 2 元封頂。這一定價策略在推出城市後可能會有改變,但在摩拜 1 元半小時的定價方式下也沒有太多漲價空間。

然而無論是 ofo 還是摩拜似乎並不急於通過大量盈利來回收資本。

但另一方面,ofo的投資人們希望90天之內能夠快速結束戰鬥。金沙江創投朱嘯虎曾在其朋友圈發過狠話稱,共用出行領域都將在90天內結束戰鬥,單車也不例外。

ofo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中喊話

在強烈的資本聚焦下,ofo 和摩拜都更加重視市場份額的搶佔。共用自行車的“蛋糕”不小,雙方開戰的意欲有了,子彈也非常充足。一場“Uber VS 滴滴”式戰爭,硝煙味已濃。

但共用單車像網約車一樣在法律“真空”領域野蠻生長,未來是否會引來新政的“照顧”,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