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喬治 · 萊考夫:人類為什麼會具有理性和思維?

喬治·萊考夫, 語言學大師, 認識語言學之父, 與語言學泰斗喬姆斯基齊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聖塔菲研究所科學委員會委員,

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 認知科學學會理事會成員。 著述頗豐, 其中《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被譯成幾十種文字, 在各國語言學界廣為傳述;《別想那只大象》則被認為是美國進步派的基本指南。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被稱為認知語言學的開山之作, 唯一簡體中文譯本也在3月首度面世。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綜合了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和電腦科學等諸多學科中有關心智研究的內容。 該學科試圖詳細解答這樣一些問題:什麼是理性?人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經驗?什麼是概念系統(conceptual system)以及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所有的人群是否使用同樣的概念系統?如果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麼這個系統是怎樣的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

那麼人類思維的共同方式究竟又是什麼呢?雖然這些問題並非新問題, 但近年來提出的一些解答卻是全新的內容。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這本書討論了這些問題的經典解答, 同時也闡釋了全新解答的最新研究成果。 經典觀點認為, 理性是抽象的和離身的(disembodied), 而最新觀點認為, 理性具有肉身(bodily)基礎。 經典觀點把理性看作客觀的反映, 主要基於客觀立場的非對即錯、非錯即對的判斷, 最新觀點則把理性中具有想像力的方面, 如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視為理性的中心, 而非客觀事物外在的次要附屬。

經典觀點認為, 人類進行有意義的思維和理性活動的能力是抽象的, 這種能力並不一定存在於生物體自身之中。

因此, 一切有意義的概念和理性活動都具有先驗性, 換而言之, 它們超越了任何生物體的自身局限性。 富有意義的概念和抽象理性活動, 恰巧體現在人類、機器, 或者其他生物體之中——它們抽象地存在, 獨立於任何特定的親身化(embodiment)A 之外。 而最新觀點認為, 對具有思維功能的生命而言, 意義(meaning)是富有意義的事物具有思維能力的生物體的本質及其在生存環境中的理性活動方式, 才是理性研究的主要問題。

經典觀點和最新觀點都把範疇化(categorization)視為人們理解經驗的主要方法。 經典觀點認為, 範疇僅以其各個成員的共有性質為特徵, 即範疇化的特徵是:

① 不依賴於生物體的身體性質進行劃分;

② 毫不誇張地說,

範疇本質中沒有想像機制(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在起作用。

而最新觀點認為, 人的身體經驗和想像機制對於人們如何建構範疇、理解經驗至關重要。

作為一種哲學觀, 經典觀點產生於兩千年前對理性本質的哲學探討之中。 儘管已有占壓倒優勢的經驗證據否定這一哲學體系, 但是經典觀點依然得到廣泛認同。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 因為它具有傳統優勢, 兩千年來積澱而成的哲學慣性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而且我們一直接受的都是運用傳統命題進行思維的教育;第二, 直至最近, 才出現了可以取代經典理論的更完善的新理論, 它既繼承了經典觀點中的正確內容, 又修正了其中的失誤之處, 並且以之釋解新發現的現象,

而此前一直沒有形成與之類似的理論。 本書將描述的就是這種可以取代經典觀點的新理論。

近年來, 概念範疇已經在許多認知學科領域得到深入、細緻的研究, 尤其是在人類學、語言學和心理學領域。 這些逐漸積累的證據, 與有關心智的客觀主義觀點是衝突的。 總體而言, 概念範疇的真正性質與客觀主義觀點對此的要求大相徑庭。 無論是關於範疇類別的, 還是人類一般理性的證據, 都顯示出與客觀主義迥然不同的觀點。 比如:

思維是依賴於身體的, 換而言之, 用於組成我們概念系統的結構源於人類的身體經驗, 並基於身體經驗產生的感覺。 此外, 人類概念系統的核心直接建立在知覺、身體運動, 以及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經驗的牢固基礎上。

思維是富有想像力的,那些並非直接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概念,運用了隱喻、轉喻和心象手段。所有這一切都超出了對客觀現實的如實反映或心理表徵,而正是這種想像力生了“抽象的”的思想,使我們的心智超越了我們所能看到和感覺到的一切。這種想像力也間接地依賴於身體,因為隱喻、轉喻和心象都是基於某種經驗,通常是身體經驗。思維也需要富有想像力,只不過不明顯而已。我們總是運用人的普通想像力,而不是運用反映自然的方法在給事物劃分範疇。

思維具有格式塔特徵,因此並不是原子結構型。概念具有總體結構,這一結構超出了僅據普遍規則群集“建築模組”的概念模式。

思想具有生態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人們在學習和記憶時,認知加工效能依靠的是概念系統的總體結構和概念本身的含義,因此思維不僅僅是對抽象符號的機械性操作。

只有運用具有上述特點的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才可以用來描述概念結構 (conceptual structure)。

認知模式理論融合了經典觀點中有關範疇化、意義和理性的正確內容,同時又解釋了有關範疇化的實證資料,從而在總體上與新的觀點吻合。

我把這種新觀點稱為經驗實在主義(experiential realism)或經驗主義(experientialism),它與客觀主義的共有觀點是:

①承認現實世界的存在;

② 承認概念受到現實的約束;

③ 承認概念真相超出了單純的內在一致性;

④承認世界上存在穩定的知識。

與客觀主義相比,經驗主義的定義認為生物體的特徵對於概念或理性的性質來說從根本上並非必不可少。依據客觀主義的觀點,人的理性僅是一種有限的先驗合理性,人體所起的作用只是:

① 提供接近抽象概念的途徑;

② 提供一個“人腦”,即提供一個模擬先驗合理性形式的生物介質;

③ 對可能產生的概念和理性形式予以限制。

而經驗主義觀點則認為,理性由於人體才成為可能,人體中既包括抽象的和富有創造力的理性,也包括有關具體有形事物的理性。人類理性並非先驗理性的實例,它產生於生物體的本質,以及個體經驗和集體經驗的所有貢獻——基因遺傳、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其環境中的功能方式,以及社會功能的性質等。

在此爭論的焦點是:

① 富有意義的思想和理性,是否僅僅涉及抽象符號的運作及其與客觀現實的對應,而不依賴任何具體的東西(或許可以把生物體強制限制排除)呢?

② 或者富有意義的思想和理性,是否在根本上基於具有思維能力的生物體本質,其中包括生物體的身體本質、生物體在其生活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社會特徵等呢?

雖然這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問題,但是確實有大量證據表明,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則是肯定的。這就是本書所要闡明的重要內容。

為什麼這些問題如此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對有關人類問題的理解,進而關係到由此理解而產生的種種問題。通常認為,“理性能力”是用來定義人是什麼,以及將人與其他世間事物區分開來的心智。由此,對於“人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為理性能力是脫離人體的,那麼人體就成了次要的東西;如果我們認為理性能力是電腦能做的機械性操作,那麼我們就會因為電腦的功效更高而貶低人的心智;如果我們將理性看作人類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力,那麼我們就會貶低能夠超越這種能力的多方面心智機能;如果我們將理性看作是缺乏想像力的,那麼我們就會貶低藝術創造的價值。我們如何理解心智,關係到我們對上述這一切甚至更多問題的理解,涉及我們對自身和其他事物——如教育、研究、人類制度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涉及對人類生存和活動方式的評價。

如果我們認為理性依附於身體,那麼我們就要理解心智和身體之間的關係,並想發現如何去培養依附於身體的這些理性能力。如果我們充分意識到理性富有想像力的作用,我們就會充分重視這些作用,對其進行更全面的審察,並為開發這些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對人類能夠學習、應該學習什麼所持的觀點,以及對人類運用其知識應該去做什麼所持的觀點,取決於我們對“學習”這一概念的理解。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既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墨守成規。我們已經發現,理性思維遠非缺乏想像力,或者僅僅是機械運作。這一發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我們對如何運用人類心智的觀點,取決於我們對“人類心智為何”的看法。從一個細微但不輕微的角度來看,這一發現同樣也很重要。我們對“理性為何”的理解,指導我們對理性本質的研究。目前,這一研究正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迅捷的速度日益拓展。眾多認知科學家目前所從事的選題,經過較長時期的研究,將會使我們對心智有一個明確的看法。我們正處於心智研究史上的重要轉折階段。最關鍵的是,兩千年來人們關於心智的錯誤觀點將會由此得以糾正。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這本書試圖把那些證明理性依附於身體,並且擁有想像力的觀點的實證資料熔於一爐,尤其是那些來自人們通過對範疇化方法研究而獲得的實證資料。概念系統是按照範疇組織的,即使不是所有的思維都與範疇有關,至少大部分如此。客觀主義的基礎是古希臘的經典範疇理論,這種理論至今仍被奉為真理,其正確性被認為毋庸置疑。然而,當今認知科學家對人類事物範疇化實際方法的研究表明,範疇化是一項既與古希臘範疇理論迥然不同,又十分複雜的活動。

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研究似乎為人類理性的經驗主義觀點提供了實證,從而進一步暴露了客觀主義的失誤。如果你只是孤立地看待這些研究成果,那麼看到的僅僅是某些學者關注的某個問題。然而,如果把這些成果作為整體進行思考,你就會獲得某種重要價值——它們能夠證明人類心智並非只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鏡子或一個處理符號的機器。同時,對心智來說,我們擁有的身體不是次要的。人類的理解力以及進行有意義的思維的能力,要遠遠超越任何機器能夠做到的一切。

選自《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

著者:[美] 喬治•萊考夫

譯者:李葆嘉 章婷 邱雪玫

出版時間:2017.03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認知科學產生於先驗哲學世界觀。1975年,萊考夫提出心智的親身性,開始創立與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一致的認知語言學,由此形成基於實證立場的第二代認知科學。

本書根據人類的範疇化以及認知模式研究,闡述了新的“經驗主義”。第一冊“超越機器的心智”,包括範疇與認知模式、哲學的啟示兩大部分;第二冊“實例研究”論證了採用經驗主義方法可以做些什麼。基於多學科成果,作者對古希臘以來流行於西方的思維和理性的經典觀念,即 “客觀主義”展開批判,對心智和語言哲學中的關鍵問題加以述評,展示了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範式。作為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進一步觀察心智和語言奧秘的視窗……

以及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經驗的牢固基礎上。

思維是富有想像力的,那些並非直接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概念,運用了隱喻、轉喻和心象手段。所有這一切都超出了對客觀現實的如實反映或心理表徵,而正是這種想像力生了“抽象的”的思想,使我們的心智超越了我們所能看到和感覺到的一切。這種想像力也間接地依賴於身體,因為隱喻、轉喻和心象都是基於某種經驗,通常是身體經驗。思維也需要富有想像力,只不過不明顯而已。我們總是運用人的普通想像力,而不是運用反映自然的方法在給事物劃分範疇。

思維具有格式塔特徵,因此並不是原子結構型。概念具有總體結構,這一結構超出了僅據普遍規則群集“建築模組”的概念模式。

思想具有生態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人們在學習和記憶時,認知加工效能依靠的是概念系統的總體結構和概念本身的含義,因此思維不僅僅是對抽象符號的機械性操作。

只有運用具有上述特點的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才可以用來描述概念結構 (conceptual structure)。

認知模式理論融合了經典觀點中有關範疇化、意義和理性的正確內容,同時又解釋了有關範疇化的實證資料,從而在總體上與新的觀點吻合。

我把這種新觀點稱為經驗實在主義(experiential realism)或經驗主義(experientialism),它與客觀主義的共有觀點是:

①承認現實世界的存在;

② 承認概念受到現實的約束;

③ 承認概念真相超出了單純的內在一致性;

④承認世界上存在穩定的知識。

與客觀主義相比,經驗主義的定義認為生物體的特徵對於概念或理性的性質來說從根本上並非必不可少。依據客觀主義的觀點,人的理性僅是一種有限的先驗合理性,人體所起的作用只是:

① 提供接近抽象概念的途徑;

② 提供一個“人腦”,即提供一個模擬先驗合理性形式的生物介質;

③ 對可能產生的概念和理性形式予以限制。

而經驗主義觀點則認為,理性由於人體才成為可能,人體中既包括抽象的和富有創造力的理性,也包括有關具體有形事物的理性。人類理性並非先驗理性的實例,它產生於生物體的本質,以及個體經驗和集體經驗的所有貢獻——基因遺傳、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其環境中的功能方式,以及社會功能的性質等。

在此爭論的焦點是:

① 富有意義的思想和理性,是否僅僅涉及抽象符號的運作及其與客觀現實的對應,而不依賴任何具體的東西(或許可以把生物體強制限制排除)呢?

② 或者富有意義的思想和理性,是否在根本上基於具有思維能力的生物體本質,其中包括生物體的身體本質、生物體在其生活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社會特徵等呢?

雖然這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問題,但是確實有大量證據表明,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則是肯定的。這就是本書所要闡明的重要內容。

為什麼這些問題如此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對有關人類問題的理解,進而關係到由此理解而產生的種種問題。通常認為,“理性能力”是用來定義人是什麼,以及將人與其他世間事物區分開來的心智。由此,對於“人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為理性能力是脫離人體的,那麼人體就成了次要的東西;如果我們認為理性能力是電腦能做的機械性操作,那麼我們就會因為電腦的功效更高而貶低人的心智;如果我們將理性看作人類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力,那麼我們就會貶低能夠超越這種能力的多方面心智機能;如果我們將理性看作是缺乏想像力的,那麼我們就會貶低藝術創造的價值。我們如何理解心智,關係到我們對上述這一切甚至更多問題的理解,涉及我們對自身和其他事物——如教育、研究、人類制度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涉及對人類生存和活動方式的評價。

如果我們認為理性依附於身體,那麼我們就要理解心智和身體之間的關係,並想發現如何去培養依附於身體的這些理性能力。如果我們充分意識到理性富有想像力的作用,我們就會充分重視這些作用,對其進行更全面的審察,並為開發這些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對人類能夠學習、應該學習什麼所持的觀點,以及對人類運用其知識應該去做什麼所持的觀點,取決於我們對“學習”這一概念的理解。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既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墨守成規。我們已經發現,理性思維遠非缺乏想像力,或者僅僅是機械運作。這一發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我們對如何運用人類心智的觀點,取決於我們對“人類心智為何”的看法。從一個細微但不輕微的角度來看,這一發現同樣也很重要。我們對“理性為何”的理解,指導我們對理性本質的研究。目前,這一研究正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迅捷的速度日益拓展。眾多認知科學家目前所從事的選題,經過較長時期的研究,將會使我們對心智有一個明確的看法。我們正處於心智研究史上的重要轉折階段。最關鍵的是,兩千年來人們關於心智的錯誤觀點將會由此得以糾正。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這本書試圖把那些證明理性依附於身體,並且擁有想像力的觀點的實證資料熔於一爐,尤其是那些來自人們通過對範疇化方法研究而獲得的實證資料。概念系統是按照範疇組織的,即使不是所有的思維都與範疇有關,至少大部分如此。客觀主義的基礎是古希臘的經典範疇理論,這種理論至今仍被奉為真理,其正確性被認為毋庸置疑。然而,當今認知科學家對人類事物範疇化實際方法的研究表明,範疇化是一項既與古希臘範疇理論迥然不同,又十分複雜的活動。

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研究似乎為人類理性的經驗主義觀點提供了實證,從而進一步暴露了客觀主義的失誤。如果你只是孤立地看待這些研究成果,那麼看到的僅僅是某些學者關注的某個問題。然而,如果把這些成果作為整體進行思考,你就會獲得某種重要價值——它們能夠證明人類心智並非只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鏡子或一個處理符號的機器。同時,對心智來說,我們擁有的身體不是次要的。人類的理解力以及進行有意義的思維的能力,要遠遠超越任何機器能夠做到的一切。

選自《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

著者:[美] 喬治•萊考夫

譯者:李葆嘉 章婷 邱雪玫

出版時間:2017.03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認知科學產生於先驗哲學世界觀。1975年,萊考夫提出心智的親身性,開始創立與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一致的認知語言學,由此形成基於實證立場的第二代認知科學。

本書根據人類的範疇化以及認知模式研究,闡述了新的“經驗主義”。第一冊“超越機器的心智”,包括範疇與認知模式、哲學的啟示兩大部分;第二冊“實例研究”論證了採用經驗主義方法可以做些什麼。基於多學科成果,作者對古希臘以來流行於西方的思維和理性的經典觀念,即 “客觀主義”展開批判,對心智和語言哲學中的關鍵問題加以述評,展示了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範式。作為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進一步觀察心智和語言奧秘的視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