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洋保健品的“一定”和“不一定”

有食用保健品習慣的朋友們, 大概都有這樣一種困惑:我明明知道吃下去的保健品中可能有一半是沒用的、浪費的, 但卻不知道是哪一半,

畢竟連安慰劑都有它的心理作用呢。

如果吃下去的是海外生產的“洋保健品”, 那就更不敢輕易懷疑了。 國內包括保健品在內的“入口產品”的不靠譜, 給了所謂的“洋保健品”佔領市場的機會。 然而, 洋保健品有效成分不足, 甚至涉假的新聞也時有見諸報端。

挑選保健品要記住一個“一定”和一個“不一定”, 有點拗口?那就且看解讀君的詳細解讀吧。

一定不能有治療作用

“保健品”之所以被稱為“保健品”, 意思是說它只能保護你的健康, 能起到“被動防守”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身體已經本身有恙, 指望保健品能治病, 那就像指望用中餐筷子吃西式大塊牛扒一樣, 不見得一定夾不起來吃不進嘴, 但“吃相”肯定不好看, 也無法體驗到靚牛扒的口感。

從法律的角度說, 保健品生產廠商是不能宣傳產品有治病救人效果的, 所以如果你看到某些保健品的包裝上寫著可以“治療糖尿病”、“降低高血壓”, 那這些標識首先就是違法的, 至於違法的產品你要不要冒險去買來試試, 那就自便了。

洋保健品也一樣會犯類似的錯誤。 上海今年第一次的“虛假違法廣告公告”裡就有澳洲某保健品的身影。 明明只是營養補充劑, 卻聲稱可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成人關節炎輔助治療”, 如此明目張膽的違法廣告被依法處罰款34.66萬元。 洋保健品有時會用外文標識, 則更容易出這方面的問題, 因為披了“馬甲”就沒那麼容易被發現了。

不一定安全的洋保健品

有些廠商會“洗地”說:違法的宣傳不意味著我們的產品不行, 其實實際療效還是有的。 對於這種說法, 你可以想想, 之所以規定保健品不能有療效, 是因為保健品和藥品不同, 並不僅僅在於有沒有療效, 還在於其出廠和上市審核程式、檢驗程式都有本質的不同, 藥品的程式當然要嚴格得多。

因此, 拿保健品當藥品用, 實際上是拿一個低品質標準產物去替代一個高要求產品, 如果你還是願意冒險買來試試, 那也就自便了。

在無形中降低了的門檻下, “洋保健品”也出現了不少品質問題——即便是在他們出產的本土。

在美國, 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近日發出調查報告, 稱以美國健安喜(GNC)為首的四大零售商出售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維生素補充劑。 報告稱, 許多潛在易過敏的草本成分並未標明於標籤。 這次涉嫌欺詐、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維生素補充劑保健品包括銀杏片、金絲桃草、人參片、大蒜素、紫錐菊和鋸棕櫚等。

而在紐西蘭, 部分魚油保健品被曝出品質問題。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

在紐西蘭市面上銷售的絕大多數魚油產品, 所含脂肪酸成分OMEGA-3低於標記含量。 另外, 多數產品的氧化程度超過建議上限。

解讀君期待:正規軍要來了

既然洋保健品在其原產國市場都不乏亂象, 其進入中國後就更難免出么蛾子了, 特別是在洋保健品經常出現的微店、淘寶、代購等“遊擊隊”裡。

不過,“正規軍”很快就要來了,多家中國保健品企業也已經與海外保健品企業實現資本合作。一些中國本土的投資機構甚至直接投資了海外保健品大品牌廠商,形成更深度的產業鏈融合。

這些正規軍將帶動洋保健品進入國內的市場更加規範,畢竟大機構用錢,消費者用腳,很可能會把不靠譜的微商們淘汰掉。

特別是在洋保健品經常出現的微店、淘寶、代購等“遊擊隊”裡。

不過,“正規軍”很快就要來了,多家中國保健品企業也已經與海外保健品企業實現資本合作。一些中國本土的投資機構甚至直接投資了海外保健品大品牌廠商,形成更深度的產業鏈融合。

這些正規軍將帶動洋保健品進入國內的市場更加規範,畢竟大機構用錢,消費者用腳,很可能會把不靠譜的微商們淘汰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