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可哥西裡打開通往世界大門

新華社西寧7月7日電 記者張濤 李琳海

可哥西裡, 世界第三極上最大的一片無人區, 高原野生動物基因庫。 北京時間7月7日, 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 青海可哥西裡申遺專案獲表決通過。 申遺成功, 為可哥西裡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生態可哥西裡:留住“最後一片淨土”

可哥西裡在蒙語中意為“美麗的少女”,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日前驅車進入可哥西裡看到, 雪山冰川林立, 沼澤湖泊縱橫, 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悠閒地吃草。 可哥西裡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個, 擁有的野生動物多達230多種。

面對可哥西裡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物種多樣性, 一個光榮的任務擺在青海省政府面前:申遺。

青海可哥西裡申遺項目於2014年底正式啟動, 覆蓋總面積約600萬公頃, 其中核心區面積約為370萬公頃, 緩衝區面積為230萬公頃。 申遺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青海省住建廳, 在兩年多申遺的準備工作中, 他們組織專家開展大量實地調研, 並且按照國際慣例編寫材料, 並設計管理計畫和措施。

青海省住建廳廳長姚寬一說, 申遺不是目的, 保護才是根本,

青海可哥西裡申遺將讓全世界更進一步認識青藏高原,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強化管理、加強保護的過程, 可以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技術評估報告這樣評價可哥西裡:這片嚴酷的荒野一望無垠, 美景令人讚歎不已, 仿佛被凍結在時空中, 然而其地貌和生態系統卻在不停地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 保存著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哥西里間的遷徙路線, 支撐著藏羚羊不受干擾的遷徙。 面積廣闊, 幾乎沒有現代人類活動的衝擊……

曾陪同外國專家參與考察的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說, 考察人員經歷了高寒缺氧、狂風降雪等惡劣氣候考驗, 完成了可哥西裡史上的首次空中考察,

高空俯瞰了該區域全貌, 並留下較多珍貴航拍資料。 她認為, 申遺有利於為人類留住“最後一片淨土”。

人文可哥西裡:甘於奉獻的“堅守精神”

藏羚羊是躍動在可哥西裡的精靈, 為保護它們, 一代又一代的守護者用堅定的理想和信念,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

1997年, 我國第一個為保護藏羚羊而設置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可哥西裡成立, 如今可哥西裡的藏羚羊數量恢復到6萬隻, 已經10餘年沒有聽到盜獵的槍聲。

這樣的情節,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技術評估報告中也被提到:可哥西裡有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特質, 近年來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的創立集中體現了拯救藏羚羊的努力, 標誌著中國現代自然保護的開端。

該地的文化和精神價值應得到承認, 並被包含在規劃管理策略中……

可哥西裡腹地無路、無通信信號, 隊員們一年正常巡山都在十次以上, 每次5人或7人一組。 每次巡山少則20天, 多則30天。 短短的100多公里的距離, 他們最少要走整整兩天時間, 汽車拋錨是家常便飯。 每次巡山就是上千公里的路程, 每年要在荒野裡奔走上萬公里。

尼瑪紮西2001年成為可哥西裡一名巡山隊員。 他說, 自己熱愛這裡, 立志要保護好這片高原淨土。 巡山, 就是過著上山下水、翻江倒海的日子, 就是將褲腰帶系在脖子上孤獨行走在無人區的日子, 就是每次進去能不能出來都不知道的日子。

可哥西裡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巡山隊員們的足跡, 就像他們的隊歌裡唱的那樣:有多少巡山的足跡,留在了這片淨土,這就是可哥西裡的故事,可哥西裡的人,有感傷、更有信念;默默付出,更懂得奉獻。

國際化可哥西裡:挑戰與機遇並存

申遺意味著承諾,意味著保護的決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技術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一些要求:不在遺產地範圍內為根除小型哺乳動物鼠兔採用毒殺行動;不強制安置或遷移遺產地緩衝區的傳統牧民;不在任何時候許可或提倡遺產地內會威脅到動物遷徙路線的圍欄活動……對於這些具體要求,青海省政府部門在申遺過程中與世遺專家進行了認真討論並研究了實施辦法,將在今後工作中加以落實。

《青海省可哥西裡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標誌著可哥西裡獲得立法保護。《條例》明確可哥西裡要充分發揮科研、教育、展示功能,並合理開展生態科普旅遊。

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森林公安局副局長羅延海說,以前可哥西裡由於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也沒有足夠投入,其保護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民間的力量。後來,來自財政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在科學保護上仍有不少難題。世界遺產是被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最終目的是進行保護。對於可哥西裡,這是一次重大機遇。

“可哥西裡地域遼闊,靠人巡護面臨難題,今後利用國際上的高科技手段保護此地將是顯而易見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委書記吳德軍說,可哥西裡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提升至國際層面,將得到全世界環保機構和環保人士的關注與支援,一方面解決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另一方面將全面提高其作為世界生態品牌的知名度,更好地引導當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就像他們的隊歌裡唱的那樣:有多少巡山的足跡,留在了這片淨土,這就是可哥西裡的故事,可哥西裡的人,有感傷、更有信念;默默付出,更懂得奉獻。

國際化可哥西裡:挑戰與機遇並存

申遺意味著承諾,意味著保護的決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技術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一些要求:不在遺產地範圍內為根除小型哺乳動物鼠兔採用毒殺行動;不強制安置或遷移遺產地緩衝區的傳統牧民;不在任何時候許可或提倡遺產地內會威脅到動物遷徙路線的圍欄活動……對於這些具體要求,青海省政府部門在申遺過程中與世遺專家進行了認真討論並研究了實施辦法,將在今後工作中加以落實。

《青海省可哥西裡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標誌著可哥西裡獲得立法保護。《條例》明確可哥西裡要充分發揮科研、教育、展示功能,並合理開展生態科普旅遊。

可哥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森林公安局副局長羅延海說,以前可哥西裡由於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也沒有足夠投入,其保護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民間的力量。後來,來自財政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在科學保護上仍有不少難題。世界遺產是被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最終目的是進行保護。對於可哥西裡,這是一次重大機遇。

“可哥西裡地域遼闊,靠人巡護面臨難題,今後利用國際上的高科技手段保護此地將是顯而易見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委書記吳德軍說,可哥西裡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提升至國際層面,將得到全世界環保機構和環保人士的關注與支援,一方面解決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另一方面將全面提高其作為世界生態品牌的知名度,更好地引導當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