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前養殖環境下——飼料定制才是首選!

隨著我國養殖業的不斷發展, 逐漸轉型, 養豬企業與飼料企業合作生產飼料提高養殖水準的途徑也更加豐富。 在此背景下, 代工模式與定制模式應運而生。 二者之間的利弊該如何衡量?養殖企業如何與其進行合作才能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和效益最大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禾豐牧業常務副總裁高全利先生對於定制和代工兩種不同的生產模式有何高見?!

做為一個養殖企業, 現在越來開始關注飼料生產加工成本對養殖效益的影響, 尤其是在擴大到一定規模以後, 一些集團企業已經不能滿足于傳統的簡單買賣關係, 通過市場來購買飼料的行為不能滿足其需求。 在此背景下, 很多養殖企業被迫利用自配料或者用預混料來加工, 並不是為了追求成本的最低, 而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途徑, 來合理配置營養, 在動物營養方面達到自己的預期,

這種情況在現今養殖業中佔有很大比重。

其實, 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但我覺得當下主流以及未來的主流, 一定是關注整個生產成績和生產綜合效益做為前提的代工或定制選擇。

代工模式做為委託生產方的前提

1、具有工業設計能力, 主要指的是配方設計能力。 因為代工一般有委託方提供技術標準(產品標準), 由被委託方按照標準來進行生產;

2、規模是代工生產的一個重要前提;

3、委託方一般會參與原料料標準、原料採購、原料加工等環節的控制;

4、做為委託方, 如果是純粹的代工模式, 需要具有強大的資金能力, 因為該面膜是在某些時間節點需要預付一定量的資金(保證價格競爭力和庫存)。

飼料場代工的前提

1、具備生產條件和相應支援——做為飼料企業必須有生產能力及一定支持;

2、必須保證產品品質的可控性, 和可追溯性(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區別是產品能力之間的區別, 大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差別更多的體現在品質的穩定性和可追溯性);

3、較好的採購管道和採購能力。

故, 委託方在尋找代工方之時, 要考察其設備設施是否先進、可靠, 能夠保證生產工藝流程的可靠性;其次, 要看飼料企業採購的原料是否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因為在養殖場而言, 現在還不具備完全的來料加工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還需要完全委託飼料場, 或者絕大部分原料由生產方來提供。 此時, 採購方能力對應用的影響, 是不容忽視的。

在能夠保證品質的前提下, 具有總成本的優勢。 總成本在簽署合同的時候, 我們往往忽略了產品損耗的問題、物流成本的問題等等。 例如, 產品保質期的問題, 還有包括產品的物理性狀(顆粒、粉料)這些對加工後產品的吸收利用率都有很大影響。

對養殖企業代工的要求

1、保證供應充足, 採購量的優勢, 是代工首要前提;

2、養殖場自我生產能力不足, 自身供應存在困難;

3、養殖企業想要獲得更加專業的服務。

代工模式, 養殖企業對量的要求不是最重要的, 而是源於養殖企業內部產品品質保證的要求才是最重要的!飼料企業現在產能嚴重過剩, 這也為我們尋找代工企業創造了很好的便利條件。 近年來, 飼料企業從2007年的15700多家下降到不到6000家, 下降三分之二以後, 飼料企業產能處於嚴重過剩狀態, 還有現在所剩的這些大企業。 而對於絕大多數飼料企業而言, 也比較需要與大規模的養殖場合作, 因為他們認識到, 未來的目標客戶群及時這些大型養殖場。 越早與大規模養殖企業合作, 越快能提升我們對養殖行業的理解和未來的競爭能力,這就是客戶的未來性及成長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性!這樣一來,也為飼料企業充分發揮產能及技術、設備條件的機遇。

飼料場的採購能力,尤其是集團化採購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越是大型的企業,代工的可能性越強!另外,大集團擁有比較強的資金實力,通常可以減少了養殖場的資金壓力和材料方面的擔憂。另外,通過代工我們可以去除了任何銷售和服務費用。

對於諸多養殖場,已經習慣了自配,但是自配和尋求飼料企業合作做商業飼料之間,還有很多關鍵的區別——

自配料是內部運營的,養殖企業設備從專業化的飼料營養的角度來看,就有些問題——

很多養殖場有專業的疫病防控專家、養殖專家,但很少有專業的飼料營養專家。由於我們不能深刻的領會整個生產成績下,對營養匹配程度而的設計,這就總是因為不達標而影響了整體生產曲線的發展。自配料配方比較固定,很少有養殖企業能夠根據情況來對飼料營養進行及時優化,也因為沒有優化而導致飼料成本優勢不斷縮小。專業化的飼料場,會以更廣闊的視角來進行動物營養的專業優化,在配方作調整的前提下來保證營養水準的合理和穩定。自配企業往往關注配方的穩定性,而專業的飼料企業則更加關注動物的營養優化需求及關鍵原料的周轉率、保鮮度等等。另外,對於飼料口感、顏色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同樣的原料在保存之後,差異也是很大的。即便是專業的飼料場,品控標準也不一樣!

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配如果能根據預混料供應商的要求及時調整配方,或許情況是好的,但是企業並沒有給予這樣的要求,因此,代工或者定制,才更能保證合理的營養供給。

在目前的代工模式終端存在很多問題——

1、絕大多數養殖企業本身不具備營養方面的技術能力及優勢,在走定制模式路線過程中,卻按照代工模式來收費

這個過程中差別——代工是由委託企業提供配方標準,加工企業只需要按照配方要求進行生產,而定制是飼料供應企業要根據研製企業生產水準,根據目標設計出符合標準的產品,提供飼料。另個過程中,考核標準是不一樣的,定制是考核生產成績。如果我們不調整配方,而是只按照採食量變化來生產,這就很難達到營養標準。因為不同母豬的營養需求差異很大。

代工也好定制也好,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必須根據生產成績來確定飼料標準。更有甚者,不同圈、群生產成績不同,或許也會要求我們生產不同的產品。

有些時候,飼料企業認為產品同質化很嚴重,我很不認同。因為產品同質化實在散戶時代,散戶對產品的關注點是價格,走向規模化以後,養殖模式、養殖品種差距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產品走向細分。如果代工企業忽略了不同生產成績或者不同要求來設定不同的產品標準,我們還用購買商品飼料的思路來要求產品,我們頂多是節省了加工費用!

2、很多養殖企業代工時過分苛求代工費用的高低

為什麼有些企業加工費用可以談到很低?這是因為他們獲利的點不在加工費用上。越正規的企業、管理越好的企業,製造成本是更低的。在這些廠裡談不下來的價格,往往在小的廠裡是可以談下來的。而原因不是他們具有競爭力,而是因為獲利方式不同!

我們在代工過程中,如果忽略了產品定位和合理性、性價比以及最終創造價值的多少,那麼就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在可以變數很小的加工費用上爭來爭去,是加上再省也是有限的!如果讓一個加工企業失去了盈利能力,你的後果和代價是什麼呢?

3、費用標準過於苛刻

費用標準及供貨標準表面上養殖企業得到了保障,離開了合理費用的分攤,離開了互利共贏,讓賣方無利可圖,那麼就不會長久合作下去,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講,叫做“逼良為娼”!

我認為代工屬於合作,而不是簡單地買賣關係,離開了合理的共贏,得到的要麼是沒有保障的產品,要麼是彼此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目前對於飼料企業來講,給養殖代工不是技術活,而是良心活!因為養殖企業根本沒法管控產品生產全過程,產品的效果好壞,幾乎完全掌握在飼料加工企業手裡。因此,與靠譜的企業合作,比把合同做的嚴格要靠譜得多!

有一些養殖企業將合同做的像“單方面合同”,忽略了雙方互利共贏。我們看到,飼料代工企業現在能力還有差距,越來越體現在核心技術和企業文化方面,養殖場的差異化,大致產品同質化的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養殖企業沒有技術標準的代工,就以為這不同企業之間擦畫一畫的存在,也就是說養殖場可能花了相同的錢,卻買來品質差異和大的產品。

做為代工企業也好,定制企業也罷。做為飼料企業需要考核全流程的生產成績,而不要過分糾結於某一階段的生產水準。由於缺少科學的系統的對飼料品質的評估體系,往往對這部分產生的差異是不夠清晰的。因為對於養殖而言,生產成績的好壞,飼料營養只是一部分,還有管理水準、動物疾病方面的影響。

我看到,現在只有極少數養殖場是通過代工來提高生產水準,用提高生產水準來降低生產成本。大多數養殖場還是為了降低所謂的購買成本。

我們在給奶牛、蛋雞做代工或者定制的時候,就比豬容易考核。因為奶牛每天都在擠奶、蛋雞每天的產蛋數也是比較清晰的,蛋重也是比較清楚地,所以更能反應產品品質。但是養豬就不同了,很少有養豬企業經常稱重,那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很少有養豬企業科學的評估每個階段的生產指標,這是有必要的!

所以,針對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代工、定制而言。如果要選擇代工,就按照標準來做,保證保質保量;如果要定制,根據生產成績來確定營養目標,這就需要雙方互動,按什麼標準、什麼過程來實現這個目標!

在當前養殖行業水準之下,養殖企業對飼料營養理解程度情況之下,代工不是首選,定制才是首選!因為代工是製造企業按照使用者提供的核心原料和技術標準生產產品,獲取代工費用,只要滿足用戶標準就可以,這種生產方式薄利但非常簡單。中國的絕大多數工廠,以前很多都是代工模式,因為他沒有核心技術,但人家不給我們生產之時,就是我們倒閉之日!但是目前,養殖企業同飼料企業相比,我們有工業生產能力麼?我們有飼料營養技術優勢麼?我們提供的標準能否真正保證生產成績的提高?所以,定制是企業根據客戶要求,專門製造和提供產品,是量體裁衣的,是科學的!定制的前提是製造方,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保證或者保障養殖場生產目標的實現,這是技術活,不是簡單地加工設備及採購成本能力就能解決的!

所以,提醒養殖企業,不要只看產品設備多先進、採購能力多強,你要看到他給多少養殖企業定制了產品,還要看給定制的這些客戶是什麼水準的!代工只要有設備加工能力就夠了,而定制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及設計能力方面!

定制和代工區差別

利益是維繫雙方長久合作的根本,如果合作的一方為了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執意認為另一方會長期虧損提供服務,那是十分愚蠢的!另外,從人才分配的角度看,飼料企業擁有的東與營養專業人才更多,所以養殖企業只有選擇光明正大、一心一意搞研發做產品的企業,你才可能獲得品質有保證的產品!這一點非常重要!合作雙方各盡所能,共同創造價值,才能使合作更加長遠!

養殖企業應該將資金、精力放到發展養殖這方面,提高養殖效益。代工也好,定制也好,是養殖企業從自配、購買商業飼料往前走了一步,這一步邁對了,會得到生產成績的提高,實現效益更大化,如果邁錯了,雖然表面生節省了生產成本,但阻礙了生產成績的提高,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

養殖企業一定要評估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模式,是自配?代工?還是定制?選擇模式以後,合作夥伴的選擇,一定要看人品,也就是企業文化!因為這比技術更能夠影響產品品質。如果你想獲得好的生產成績,離開了專業技術能力,離開了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精誠合作的態度,那是不太可能的!企業生產成績會很大程度上,決定飼料選擇標準。生產成績低,並不建議代工模式。養殖成績越高,說明對飼料把控能力越強,具備一定能力來選擇代工!

(此文中代工通指養殖企業與飼料企業之間的代工,不包括飼料企業之間的代工及銷售公司與飼料企業的代工)

文章內容來源於禾豐集團常務副總裁高全利先生在“中國豬業高層交流論壇”的分享。

越快能提升我們對養殖行業的理解和未來的競爭能力,這就是客戶的未來性及成長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性!這樣一來,也為飼料企業充分發揮產能及技術、設備條件的機遇。

飼料場的採購能力,尤其是集團化採購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越是大型的企業,代工的可能性越強!另外,大集團擁有比較強的資金實力,通常可以減少了養殖場的資金壓力和材料方面的擔憂。另外,通過代工我們可以去除了任何銷售和服務費用。

對於諸多養殖場,已經習慣了自配,但是自配和尋求飼料企業合作做商業飼料之間,還有很多關鍵的區別——

自配料是內部運營的,養殖企業設備從專業化的飼料營養的角度來看,就有些問題——

很多養殖場有專業的疫病防控專家、養殖專家,但很少有專業的飼料營養專家。由於我們不能深刻的領會整個生產成績下,對營養匹配程度而的設計,這就總是因為不達標而影響了整體生產曲線的發展。自配料配方比較固定,很少有養殖企業能夠根據情況來對飼料營養進行及時優化,也因為沒有優化而導致飼料成本優勢不斷縮小。專業化的飼料場,會以更廣闊的視角來進行動物營養的專業優化,在配方作調整的前提下來保證營養水準的合理和穩定。自配企業往往關注配方的穩定性,而專業的飼料企業則更加關注動物的營養優化需求及關鍵原料的周轉率、保鮮度等等。另外,對於飼料口感、顏色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同樣的原料在保存之後,差異也是很大的。即便是專業的飼料場,品控標準也不一樣!

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配如果能根據預混料供應商的要求及時調整配方,或許情況是好的,但是企業並沒有給予這樣的要求,因此,代工或者定制,才更能保證合理的營養供給。

在目前的代工模式終端存在很多問題——

1、絕大多數養殖企業本身不具備營養方面的技術能力及優勢,在走定制模式路線過程中,卻按照代工模式來收費

這個過程中差別——代工是由委託企業提供配方標準,加工企業只需要按照配方要求進行生產,而定制是飼料供應企業要根據研製企業生產水準,根據目標設計出符合標準的產品,提供飼料。另個過程中,考核標準是不一樣的,定制是考核生產成績。如果我們不調整配方,而是只按照採食量變化來生產,這就很難達到營養標準。因為不同母豬的營養需求差異很大。

代工也好定制也好,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必須根據生產成績來確定飼料標準。更有甚者,不同圈、群生產成績不同,或許也會要求我們生產不同的產品。

有些時候,飼料企業認為產品同質化很嚴重,我很不認同。因為產品同質化實在散戶時代,散戶對產品的關注點是價格,走向規模化以後,養殖模式、養殖品種差距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產品走向細分。如果代工企業忽略了不同生產成績或者不同要求來設定不同的產品標準,我們還用購買商品飼料的思路來要求產品,我們頂多是節省了加工費用!

2、很多養殖企業代工時過分苛求代工費用的高低

為什麼有些企業加工費用可以談到很低?這是因為他們獲利的點不在加工費用上。越正規的企業、管理越好的企業,製造成本是更低的。在這些廠裡談不下來的價格,往往在小的廠裡是可以談下來的。而原因不是他們具有競爭力,而是因為獲利方式不同!

我們在代工過程中,如果忽略了產品定位和合理性、性價比以及最終創造價值的多少,那麼就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在可以變數很小的加工費用上爭來爭去,是加上再省也是有限的!如果讓一個加工企業失去了盈利能力,你的後果和代價是什麼呢?

3、費用標準過於苛刻

費用標準及供貨標準表面上養殖企業得到了保障,離開了合理費用的分攤,離開了互利共贏,讓賣方無利可圖,那麼就不會長久合作下去,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講,叫做“逼良為娼”!

我認為代工屬於合作,而不是簡單地買賣關係,離開了合理的共贏,得到的要麼是沒有保障的產品,要麼是彼此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目前對於飼料企業來講,給養殖代工不是技術活,而是良心活!因為養殖企業根本沒法管控產品生產全過程,產品的效果好壞,幾乎完全掌握在飼料加工企業手裡。因此,與靠譜的企業合作,比把合同做的嚴格要靠譜得多!

有一些養殖企業將合同做的像“單方面合同”,忽略了雙方互利共贏。我們看到,飼料代工企業現在能力還有差距,越來越體現在核心技術和企業文化方面,養殖場的差異化,大致產品同質化的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養殖企業沒有技術標準的代工,就以為這不同企業之間擦畫一畫的存在,也就是說養殖場可能花了相同的錢,卻買來品質差異和大的產品。

做為代工企業也好,定制企業也罷。做為飼料企業需要考核全流程的生產成績,而不要過分糾結於某一階段的生產水準。由於缺少科學的系統的對飼料品質的評估體系,往往對這部分產生的差異是不夠清晰的。因為對於養殖而言,生產成績的好壞,飼料營養只是一部分,還有管理水準、動物疾病方面的影響。

我看到,現在只有極少數養殖場是通過代工來提高生產水準,用提高生產水準來降低生產成本。大多數養殖場還是為了降低所謂的購買成本。

我們在給奶牛、蛋雞做代工或者定制的時候,就比豬容易考核。因為奶牛每天都在擠奶、蛋雞每天的產蛋數也是比較清晰的,蛋重也是比較清楚地,所以更能反應產品品質。但是養豬就不同了,很少有養豬企業經常稱重,那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很少有養豬企業科學的評估每個階段的生產指標,這是有必要的!

所以,針對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代工、定制而言。如果要選擇代工,就按照標準來做,保證保質保量;如果要定制,根據生產成績來確定營養目標,這就需要雙方互動,按什麼標準、什麼過程來實現這個目標!

在當前養殖行業水準之下,養殖企業對飼料營養理解程度情況之下,代工不是首選,定制才是首選!因為代工是製造企業按照使用者提供的核心原料和技術標準生產產品,獲取代工費用,只要滿足用戶標準就可以,這種生產方式薄利但非常簡單。中國的絕大多數工廠,以前很多都是代工模式,因為他沒有核心技術,但人家不給我們生產之時,就是我們倒閉之日!但是目前,養殖企業同飼料企業相比,我們有工業生產能力麼?我們有飼料營養技術優勢麼?我們提供的標準能否真正保證生產成績的提高?所以,定制是企業根據客戶要求,專門製造和提供產品,是量體裁衣的,是科學的!定制的前提是製造方,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保證或者保障養殖場生產目標的實現,這是技術活,不是簡單地加工設備及採購成本能力就能解決的!

所以,提醒養殖企業,不要只看產品設備多先進、採購能力多強,你要看到他給多少養殖企業定制了產品,還要看給定制的這些客戶是什麼水準的!代工只要有設備加工能力就夠了,而定制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及設計能力方面!

定制和代工區差別

利益是維繫雙方長久合作的根本,如果合作的一方為了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執意認為另一方會長期虧損提供服務,那是十分愚蠢的!另外,從人才分配的角度看,飼料企業擁有的東與營養專業人才更多,所以養殖企業只有選擇光明正大、一心一意搞研發做產品的企業,你才可能獲得品質有保證的產品!這一點非常重要!合作雙方各盡所能,共同創造價值,才能使合作更加長遠!

養殖企業應該將資金、精力放到發展養殖這方面,提高養殖效益。代工也好,定制也好,是養殖企業從自配、購買商業飼料往前走了一步,這一步邁對了,會得到生產成績的提高,實現效益更大化,如果邁錯了,雖然表面生節省了生產成本,但阻礙了生產成績的提高,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

養殖企業一定要評估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模式,是自配?代工?還是定制?選擇模式以後,合作夥伴的選擇,一定要看人品,也就是企業文化!因為這比技術更能夠影響產品品質。如果你想獲得好的生產成績,離開了專業技術能力,離開了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精誠合作的態度,那是不太可能的!企業生產成績會很大程度上,決定飼料選擇標準。生產成績低,並不建議代工模式。養殖成績越高,說明對飼料把控能力越強,具備一定能力來選擇代工!

(此文中代工通指養殖企業與飼料企業之間的代工,不包括飼料企業之間的代工及銷售公司與飼料企業的代工)

文章內容來源於禾豐集團常務副總裁高全利先生在“中國豬業高層交流論壇”的分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