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陳可冀、李振華兩位國醫大師防治冠心病小密決,運動未必好事,忌口也是毛病

陳可冀, 男, 漢族, 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4年7月畢業于福建醫學院, 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首屆國醫大師。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專案 提供。

國醫大師陳可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也是中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 他最擅長的是用西醫方法檢測病情, 然後用中醫方法辨證用藥。 這兩者的結合, 讓很多走到“鬼門關”的心血管病患者轉危為安, 延續生命。

宣導“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

作為中科院院士、心腦血管科著名專家, 陳可冀在心血管病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並與已故名老中醫郭士魁一起, 首先提出了 “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診療思想。

冠心病古已有之, 陳可冀在研究中發現, 冠心病血液不通的症狀, 在中醫裡的證候表現就是“血瘀證”。 通過辨證治療, 中醫傳統的活血化瘀藥治療冠心病效果很好, 還能防止對肝腎功能及肌肉的損害。 “活血化瘀的本質是‘活其血脈’, ‘化其瘀滯’,

從而改善冠脈迴圈和微循環功能, 消除病理變化, 改善血管重塑問題。 ”陳可冀說。

曾有位冠心病人, 每週用100片硝酸甘油, 但心絞痛仍控制不住。 陳可冀以活血化瘀方藥為他治療了10天左右, 就使其藥量減到每週10-20片, 心絞痛也不再復發了。

丹參、紅花、赤芍、川芎、延胡索是陳可冀常用的活血藥物。 臨床證實, 川芎所含的川芎嗪可以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腦血流量, 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效果很好;赤芍活性成分赤芍苷, 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延胡索的活性成分延胡索堿,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也很好。

中醫理論認為氣能運血、統血, 所以通血必須先順氣。 由此, 陳可冀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配製了補氣化瘀通血的愈梗通瘀湯, 成為他治療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

該方由生曬參、佩蘭、生黃芪、紫丹、全當歸、延胡索、川芎、陳皮、半夏、廣藿香、生大黃構成, 能夠益氣活血, 清瘀抗栓, 利濕化濁, 起到保護心功能, 康復和延長壽命的作用。

冠心病罪魁禍首吃得太好、壓力太大

在一次會議上, 陳可冀提到了兩個數位:40秒和10秒。

“40秒”說的是:在美國, 約每40秒會有一個人猝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在中國, 約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

2014年8月9日,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 指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為2.9億。 “10年前, 美國的心血管發病率很高, 他們通過不斷努力, 改善了這種局面。 而我們卻因為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飲食生活等管理不當, 步入了美國後塵, 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多發國家。 ”陳可冀說。

陳可冀分析, 現在冠心病越來越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家吃得太好了。 以廣州為例, 幾十年前高血壓患者還很少, 改革開放後, 生活條件好了, 高血壓發病率則居高不下。 二是由於生活節奏快, 大家普遍精神壓力大, 心情不佳。 要預防冠心病也要從這兩方面下手。

飲食方面,陳可冀建議,早餐可以喝碗燕麥粥。燕麥中含有豐富的纖維,能在腸胃道中減少對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中午要吃飽,可以吃些豆製品,有利於降低膽固醇。晚餐則不能吃太飽,建議以素食為主,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高鈣及易脹氣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冠心病患者非常小心,有的甚至嚴格控制油脂攝入,堅持純素食。陳可冀認為這並不可取,矯枉過正不僅導致營養匱乏,還會增加患病風險。“我平時就是順其自然,幾乎雜食,蔬菜多吃一些,每餐八分飽,沒有忌口。”

精神壓力大是現代人的普遍問題,“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比保持好心態更重要。我一直以來都淡泊名利,不愛計較,平常喜歡散散步、聽聽歌,中午有條件一定要午睡。再加上適當的飲食調理,自然健康有活力。”陳可冀說,“百病生於氣,養生先養心、靜心,有調查表明,長壽與性格開朗、不多愁善感有一定關係。”

順其自然一蔥一蒜也能防病

如今養生保健品盛行,但陳可冀從來不吃市面上那些“補品”。他認為中國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好的少、差的多,亞健康人群想吃補品,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吃。

熟悉陳可冀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吃重口味的大蒜、洋蔥,這算是他自己獨創的“補品”了,“每天吃一兩瓣大蒜,生的熟的都可以,能幫助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洋蔥生吃效果較好,煮久了,降脂的效果就差了”。

動以養生但莫大疲

陳可冀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游泳,每天都要遊1—2次,現在年紀大了,就每天持之以恆地走路鍛煉,每天吃完晚飯,就沿著社區馬路走上大半個小時。“動以養生,但莫大疲”,陳可冀建議老年人要堅持運動,但考慮到身體狀態,以散步為最佳方式。也可以做做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練習,能夠保持機體代謝平衡,有利於長壽。

本文根據 神黃中醫智庫 相關內容整理

延伸閱讀

國醫大師要振華:我對冠心病患者提供的小密決(金玉良言)

李振華(1924年11月—2017年5月23日),男,漢族,河南洛寧人。畢業于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世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醫60餘年,從教50餘載,是中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1990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

2017年5月23日,李振華去世,享年94歲。

李振華教授在六十餘年的行醫生涯中活人無數,尤其是對疑難雜症的診治見解獨到,療效顯著。現僅將李老對冠心病的認識及治療經驗做一簡要介紹。

一、病因病機

李老認為冠心病是由於人體正氣內虛,加之勞逸不當,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傷,致氣血運行失暢,痰濁瘀血痹阻心絡而成。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陰心陽偏虛,標實為痰濁和瘀血阻滯。正如《聖濟總錄·胸痹門》所言:“胸痹短氣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風冷邪氣,攻注胸中。其脈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極虛故也。”

二、辨證施治

1.陽脫證

多見於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漸心衰之危症。症見心絞痛不止,胸悶氣短,甚至倚息不得臥,大汗出,四肢厥冷,語言無力,甚至神智、視力不清,脈沉細欲絕。本證為心臟陽氣衰竭,血行失暢,血瘀氣閉,氣血難以溫煦四肢,乃陰陽離絕之證。急以峻補陽氣,並加活血通脈,促使氣通血活為先務,可急用王清任《醫林改錯》之“急救回陽湯”。藥用人參、乾薑、白術、桃仁、紅花、甘草,重用制附子。附子要先煎2~3小時,後加入余藥,水煎取汁頻服。

2.氣陰兩虛證

本證臨床多見。症見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證屬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治以益氣養陰,活血通脈。宜生脈飲合丹參飲為主方,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節菖蒲。氣虛較甚,損及心陽者,可酌加黃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陽寬胸,理氣活血;陰虛偏重者,可選加龍齒、枸杞子、黃精、山茱萸、元參、女貞子、旱蓮草等。

3.氣虛血瘀證

胸痛多為持續隱痛,兼短暫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勞累而誘發或加重,伴心悸、氣短、胸中窒悶、善太息,以深吸氣為快,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舌質淡,舌體胖大或有瘀斑,脈澀或沉細或結代。治以益氣活血,可用歸脾湯酌加桂枝、薤白、丹參、紅花、檀香等。自汗多者可加浮小麥、麻黃根、牡蠣以止汗。

4.氣滯血瘀證

症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可用逍遙散,酌加香附、枳殼、檀香、丹參、延胡索以行氣活血,加節菖蒲、酸棗仁、遠志、龍齒以強心安神。肝鬱化熱可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5.痰濕阻滯證

症見心痛胸悶,精神鬱悶,失眠多夢,脘脅脹痛,口苦嘔惡,納少倦怠,舌苔白膩而幹或黃膩,脈弦滑。治宜豁痰利濕,祛瘀通脈,方用加味溫膽東加桂枝、薤白、丹參、川芎、蒼白術、川樸等。

三、典型驗案

案1

張某,女,62歲,退休幹部。2009年3月3日初診。

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乏力,遇寒或勞累則症狀加重,平時易感冒,口乾咽燥,舌質暗有瘀斑,舌苔白,脈沉細。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辨證:心氣虧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心,化瘀通脈。

處方:黃芪20g,白乾參10g,寸冬15g,生地15g,五味子10g,丹參15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龍齒15g,檀香10g,知母10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2009年3月28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痛、胸悶氣短、乏力均較前明顯改善,睡眠不佳,前方去白乾參,加西洋參10g,合歡皮15g,延胡索10g,繼服14劑。

2009年4月14日三診:心前區疼痛未再發作,胸悶氣短乏力亦不明顯,守上方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案2

劉某,男,60歲,鄭州市人。2009年5月5日初診。

自述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動則尤甚,倦怠乏力,行走不到50米就會發作心絞痛。冠脈造影提示:AM90%,OM199%,OM299%,建議放置冠脈支架。本人不願接受,遂來李老處尋求中醫治療。觀其舌質暗紅,脈象沉細。辨證: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陰,化瘀通脈。

處方:紅參8g,寸冬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黃精15g,丹參18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延胡索10g,檀香10g,薤白10g,炙甘草5g,山楂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5月26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前區疼痛消失,可行走500米左右,但活動後有胸悶。前方改紅參為10g,另加龍齒15g,川芎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停服膠囊。

2009年7月25日三診:上藥間斷服用40劑,心前區疼痛未發,活動量加大,可從事一般家務勞動。停用中藥煎劑,改服首診之膠囊善後。

案3

李某,男,86歲,2009年7月21日初診。

慢性氣管炎病史20餘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9年,冠脈支架置入四枚。一年前開始出現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穿衣亦不能緩解,來診時雖天氣炎熱仍身穿毛衣。自述心悸胸痛,呼吸困難,自汗,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辨證:胸陽痹阻,脈絡不通。治則:溫補心陽,宣痹通絡。

處方:白乾參10g,白術10g,茯苓15g,澤瀉15g,桂枝6g,川樸10g,附子10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遠志10g,龍齒15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8月1日二診:服上藥10劑,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明顯減輕,已經脫下毛衣,出汗較前減少,仍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脈同前。前方去澤瀉,加黃芪20g,砂仁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所配膠囊繼服。

2009年8月25日三診:服上藥14劑,心悸、胸悶、氣短均明顯改善,囑其繼服湯藥以鞏固療效。處方:紅參10g,五味子10g,寸冬15g,黃精15g,山茱萸18g,桂枝6g,附子12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龍齒18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黃芪25g,炙甘草6g。

四、討論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體弱,氣陰虧虛。陽氣不足,則鼓動無力,使血行遲緩,心脈不暢,胸陽痹阻,故心痛胸悶時作;陰血不足,則血脈失充,氣血不能榮運周身,則氣短乏力。治當益氣養陰,化瘀通脈。臨證之時,當根據正氣的強弱,陰陽氣血的盛衰,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的不同而辨證施治。

案1為氣陰兩虛,氣虛偏重,故方中重用黃芪、白乾參以益氣養心。案2為氣陰兩虛,而血瘀偏重,故方中用紅參、枸杞子、黃精益氣養陰;重用丹參、延胡索、山楂活血化瘀,疏通心脈。案3為心陽虛甚,故重用附子、桂枝溫通心陽,通脈散結。

冠心病患者多因心陽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嚴寒、黎明陰盛之時居多,故李老治療冠心病,既重視活血以通脈,更重視心陽的強弱。李老認為,如心陽強盛,雖心臟功能不全,或血管狹窄,亦可使心臟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陽衰弱,雖心臟血管狹窄不甚,亦可因心陽虛弱而致氣虛血瘀而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療冠心病時,李老主張在辨證的基礎上使用助心陽之品,以使心臟鼓動有力,血行通暢。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雖有氣陰兩虛、氣虛血瘀、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等不同辨證分型,但在隨證治療時,更需時刻注意心陽。李老在臨證中善用桂枝、薤白、人參、黃芪等,同時注意用檀香、節菖蒲等寬胸利氣,通陽宣痹,促進血液流暢,這在冠心病治療中有助於改善胸悶、氣短、心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顯著的效果。李老還強調,在用助陽藥的同時,應注意顧心陰,以達“陰中求陽”、陰陽平衡的目的。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鄭生,郭文,郭淑雲主編)一書,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

民間治病秘方一百例,養生就是如此簡單 | 國醫大師談養生|如果知道陸廣莘這一招,司馬懿、諸葛亮或許早就遠離輪椅了 | 李可:為什麼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易陽虛,因為南方庸醫比較多? | 有一種病,只有韓國人才得,有另一種病,只有中國人才得?

要預防冠心病也要從這兩方面下手。

飲食方面,陳可冀建議,早餐可以喝碗燕麥粥。燕麥中含有豐富的纖維,能在腸胃道中減少對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中午要吃飽,可以吃些豆製品,有利於降低膽固醇。晚餐則不能吃太飽,建議以素食為主,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高鈣及易脹氣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冠心病患者非常小心,有的甚至嚴格控制油脂攝入,堅持純素食。陳可冀認為這並不可取,矯枉過正不僅導致營養匱乏,還會增加患病風險。“我平時就是順其自然,幾乎雜食,蔬菜多吃一些,每餐八分飽,沒有忌口。”

精神壓力大是現代人的普遍問題,“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比保持好心態更重要。我一直以來都淡泊名利,不愛計較,平常喜歡散散步、聽聽歌,中午有條件一定要午睡。再加上適當的飲食調理,自然健康有活力。”陳可冀說,“百病生於氣,養生先養心、靜心,有調查表明,長壽與性格開朗、不多愁善感有一定關係。”

順其自然一蔥一蒜也能防病

如今養生保健品盛行,但陳可冀從來不吃市面上那些“補品”。他認為中國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好的少、差的多,亞健康人群想吃補品,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吃。

熟悉陳可冀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吃重口味的大蒜、洋蔥,這算是他自己獨創的“補品”了,“每天吃一兩瓣大蒜,生的熟的都可以,能幫助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洋蔥生吃效果較好,煮久了,降脂的效果就差了”。

動以養生但莫大疲

陳可冀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游泳,每天都要遊1—2次,現在年紀大了,就每天持之以恆地走路鍛煉,每天吃完晚飯,就沿著社區馬路走上大半個小時。“動以養生,但莫大疲”,陳可冀建議老年人要堅持運動,但考慮到身體狀態,以散步為最佳方式。也可以做做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練習,能夠保持機體代謝平衡,有利於長壽。

本文根據 神黃中醫智庫 相關內容整理

延伸閱讀

國醫大師要振華:我對冠心病患者提供的小密決(金玉良言)

李振華(1924年11月—2017年5月23日),男,漢族,河南洛寧人。畢業于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世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醫60餘年,從教50餘載,是中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1990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評選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

2017年5月23日,李振華去世,享年94歲。

李振華教授在六十餘年的行醫生涯中活人無數,尤其是對疑難雜症的診治見解獨到,療效顯著。現僅將李老對冠心病的認識及治療經驗做一簡要介紹。

一、病因病機

李老認為冠心病是由於人體正氣內虛,加之勞逸不當,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傷,致氣血運行失暢,痰濁瘀血痹阻心絡而成。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陰心陽偏虛,標實為痰濁和瘀血阻滯。正如《聖濟總錄·胸痹門》所言:“胸痹短氣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風冷邪氣,攻注胸中。其脈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極虛故也。”

二、辨證施治

1.陽脫證

多見於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漸心衰之危症。症見心絞痛不止,胸悶氣短,甚至倚息不得臥,大汗出,四肢厥冷,語言無力,甚至神智、視力不清,脈沉細欲絕。本證為心臟陽氣衰竭,血行失暢,血瘀氣閉,氣血難以溫煦四肢,乃陰陽離絕之證。急以峻補陽氣,並加活血通脈,促使氣通血活為先務,可急用王清任《醫林改錯》之“急救回陽湯”。藥用人參、乾薑、白術、桃仁、紅花、甘草,重用制附子。附子要先煎2~3小時,後加入余藥,水煎取汁頻服。

2.氣陰兩虛證

本證臨床多見。症見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證屬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治以益氣養陰,活血通脈。宜生脈飲合丹參飲為主方,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節菖蒲。氣虛較甚,損及心陽者,可酌加黃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陽寬胸,理氣活血;陰虛偏重者,可選加龍齒、枸杞子、黃精、山茱萸、元參、女貞子、旱蓮草等。

3.氣虛血瘀證

胸痛多為持續隱痛,兼短暫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勞累而誘發或加重,伴心悸、氣短、胸中窒悶、善太息,以深吸氣為快,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舌質淡,舌體胖大或有瘀斑,脈澀或沉細或結代。治以益氣活血,可用歸脾湯酌加桂枝、薤白、丹參、紅花、檀香等。自汗多者可加浮小麥、麻黃根、牡蠣以止汗。

4.氣滯血瘀證

症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可用逍遙散,酌加香附、枳殼、檀香、丹參、延胡索以行氣活血,加節菖蒲、酸棗仁、遠志、龍齒以強心安神。肝鬱化熱可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5.痰濕阻滯證

症見心痛胸悶,精神鬱悶,失眠多夢,脘脅脹痛,口苦嘔惡,納少倦怠,舌苔白膩而幹或黃膩,脈弦滑。治宜豁痰利濕,祛瘀通脈,方用加味溫膽東加桂枝、薤白、丹參、川芎、蒼白術、川樸等。

三、典型驗案

案1

張某,女,62歲,退休幹部。2009年3月3日初診。

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乏力,遇寒或勞累則症狀加重,平時易感冒,口乾咽燥,舌質暗有瘀斑,舌苔白,脈沉細。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辨證:心氣虧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心,化瘀通脈。

處方:黃芪20g,白乾參10g,寸冬15g,生地15g,五味子10g,丹參15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龍齒15g,檀香10g,知母10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2009年3月28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痛、胸悶氣短、乏力均較前明顯改善,睡眠不佳,前方去白乾參,加西洋參10g,合歡皮15g,延胡索10g,繼服14劑。

2009年4月14日三診:心前區疼痛未再發作,胸悶氣短乏力亦不明顯,守上方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案2

劉某,男,60歲,鄭州市人。2009年5月5日初診。

自述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動則尤甚,倦怠乏力,行走不到50米就會發作心絞痛。冠脈造影提示:AM90%,OM199%,OM299%,建議放置冠脈支架。本人不願接受,遂來李老處尋求中醫治療。觀其舌質暗紅,脈象沉細。辨證: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陰,化瘀通脈。

處方:紅參8g,寸冬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黃精15g,丹參18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延胡索10g,檀香10g,薤白10g,炙甘草5g,山楂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5月26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前區疼痛消失,可行走500米左右,但活動後有胸悶。前方改紅參為10g,另加龍齒15g,川芎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停服膠囊。

2009年7月25日三診:上藥間斷服用40劑,心前區疼痛未發,活動量加大,可從事一般家務勞動。停用中藥煎劑,改服首診之膠囊善後。

案3

李某,男,86歲,2009年7月21日初診。

慢性氣管炎病史20餘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9年,冠脈支架置入四枚。一年前開始出現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穿衣亦不能緩解,來診時雖天氣炎熱仍身穿毛衣。自述心悸胸痛,呼吸困難,自汗,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辨證:胸陽痹阻,脈絡不通。治則:溫補心陽,宣痹通絡。

處方:白乾參10g,白術10g,茯苓15g,澤瀉15g,桂枝6g,川樸10g,附子10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遠志10g,龍齒15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8月1日二診:服上藥10劑,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明顯減輕,已經脫下毛衣,出汗較前減少,仍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脈同前。前方去澤瀉,加黃芪20g,砂仁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所配膠囊繼服。

2009年8月25日三診:服上藥14劑,心悸、胸悶、氣短均明顯改善,囑其繼服湯藥以鞏固療效。處方:紅參10g,五味子10g,寸冬15g,黃精15g,山茱萸18g,桂枝6g,附子12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龍齒18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黃芪25g,炙甘草6g。

四、討論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體弱,氣陰虧虛。陽氣不足,則鼓動無力,使血行遲緩,心脈不暢,胸陽痹阻,故心痛胸悶時作;陰血不足,則血脈失充,氣血不能榮運周身,則氣短乏力。治當益氣養陰,化瘀通脈。臨證之時,當根據正氣的強弱,陰陽氣血的盛衰,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的不同而辨證施治。

案1為氣陰兩虛,氣虛偏重,故方中重用黃芪、白乾參以益氣養心。案2為氣陰兩虛,而血瘀偏重,故方中用紅參、枸杞子、黃精益氣養陰;重用丹參、延胡索、山楂活血化瘀,疏通心脈。案3為心陽虛甚,故重用附子、桂枝溫通心陽,通脈散結。

冠心病患者多因心陽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嚴寒、黎明陰盛之時居多,故李老治療冠心病,既重視活血以通脈,更重視心陽的強弱。李老認為,如心陽強盛,雖心臟功能不全,或血管狹窄,亦可使心臟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陽衰弱,雖心臟血管狹窄不甚,亦可因心陽虛弱而致氣虛血瘀而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療冠心病時,李老主張在辨證的基礎上使用助心陽之品,以使心臟鼓動有力,血行通暢。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雖有氣陰兩虛、氣虛血瘀、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等不同辨證分型,但在隨證治療時,更需時刻注意心陽。李老在臨證中善用桂枝、薤白、人參、黃芪等,同時注意用檀香、節菖蒲等寬胸利氣,通陽宣痹,促進血液流暢,這在冠心病治療中有助於改善胸悶、氣短、心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顯著的效果。李老還強調,在用助陽藥的同時,應注意顧心陰,以達“陰中求陽”、陰陽平衡的目的。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鄭生,郭文,郭淑雲主編)一書,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

民間治病秘方一百例,養生就是如此簡單 | 國醫大師談養生|如果知道陸廣莘這一招,司馬懿、諸葛亮或許早就遠離輪椅了 | 李可:為什麼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易陽虛,因為南方庸醫比較多? | 有一種病,只有韓國人才得,有另一種病,只有中國人才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