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辛亥餘響——記我的福州一中校友林覺民

2005年, 我考入百年名校福州一中。 學姐告訴我們這群高一新生, 福州一中歷史上有位著名的校友——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 他的名言“為天下人謀永福”, 乃一中人畢生之追求。

——寫在前面

對校友林覺民的記憶, 停留在高中語文讀本的課文《與妻書》中, 停留在福州楊橋路盡頭的那所鬧中取靜的林覺民故居裡。

十多年前, 尚在小學讀書的我初次來到我家附近的林覺民故居。 那時, 三坊七巷-南後街歷史文化街區尚未整修, 沒有如今的繁華與喧鬧。 故居那三進的院落顯得有些落寞:頹圮的風火牆上爬滿青苔, 明清時期風格的大門朱漆淡褪, 青石板小路凹凸地積著雨水, 院落的梅花稀疏凋零, 泛黃的《與妻書》靜靜地躺在玻璃展櫃裡……

說到林覺民, 就不能不提他那膾炙人口的《與妻書》。 在我看來, 《與妻書》是和林覺民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仿佛離了《與妻書》,

英雄的形象便遜色不少。 福州一中人引以為豪的那句“為天下人謀永福”, 就出自其中。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引尼采名言:“一切文學, 餘獨愛以血書者。 ”在我看來, 用“以血書之文學”來評價《與妻書》恰如其分。 透過那方如今已烙上歲月痕跡的白絹, 我仿佛看到, 百年之前, 林覺民用飽蘸墨汁與淚水的筆, 顫抖著在上面寫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 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 吾已成陰間一鬼……汝體吾此心, 於啼泣之餘, 亦以天下人為念,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百年前的崢嶸歲月, 遍地腥雲, 滿街狼犬, 林覺民這位仁人志士, 在科舉童生應試的考場上, 潑墨揮毫道:“少年不當萬戶侯”,

遂擲筆於地, 第一個離開考場。 1902年, 他考入福州一中的前身“全閩大學堂”——福建省最早的公立學校和西式學堂, 四年之後, 作為全閩大學堂的第一期畢業生, 林覺民自號“抖飛”, 期待早日飛翔於自由民主的天空。 1911年, 他別離愛妻, 遠赴廣州, 參加黃花崗起義。 起義前三天的晚上, 他徘徊于香港濱江樓, 將千言萬語一氣呵成作《與妻書》的豪俠與柔情。 一邊是有孕在身的嬌妻、溫暖舒適的小家, 一邊是搖搖欲墜的王朝, 風雨動盪的國家, 幾經掙扎, 24歲的林覺民毅然棄小家而顧大家, “為天下人謀永福”!

“為天下人謀永福”, 字字千鈞, 豪情萬丈。 通宵達旦地, 林覺民嘔出一腔熱血, 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個文弱書生的英勇絲毫不亞于一介武夫,

起義中, 他浴血奮戰, 受傷被捕, 在受審時卻面不改色, 慷慨陳詞:世界形勢、清朝腐朽、中山偉業……他視死如歸的氣概, 甚至讓清軍水師提督李准深感震撼。 而高尚卻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最終, 一發罪惡的子彈射中了林覺民的胸膛, 他永遠地長眠於異鄉黃花崗, 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定格在了24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再微弱的光, 也是刺向黑暗的利劍。

黃花崗的槍聲雖未持續多久, 而那些槍響卻加速了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的衰敗, 永遠地回蕩在歷史的天空。 五個月後的辛亥年九月, 武昌起義成功, 中國千年帝制土崩瓦解。 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了。

今年寒假, 在津求學的我返回家鄉, 驚異於整修後三坊七巷-南後街歷史街區的繁華喧囂、遊人如織。 “七巷”之一的楊橋巷早在上世紀中葉就被拓寬為馬路, 林覺民故居的大院偏執而高傲地佇立于路的盡頭, 佇立於“衣錦華庭”高樓林立的背景中。 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 我決意再次瞻仰故地, 尋找那些被歷史散淡了的痕跡。

風火牆包圍的三進院落已被休憩一新,校友林覺民的銅像也新上了漆,目光炯炯地望著遠方。當年的廂房被改建成文物博物館,刻上歷史痕跡的書稿、文具、武器……與相配的解說詞歷歷在目。《與妻書》尺素泛黃,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楷娟秀依舊,以致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寫得一手娟秀好字的文弱書生,竟想用瘦弱的臂膀,拱翻一個封建王朝。這方白絹上,“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字句再次撼動我心。高中時代,《與妻書》是我們福州一中人的必背篇目,而今,隨著時光的流逝,文中的許多詞句在我腦海中已不再清晰,唯有此七字,深深鐫刻於心。

當你過著幸福的生活的時候,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人,你必須讓別人也過得好,只有大家都過得好,時代才會進步,你才能在這個進步的時代中,盡情發揮你的熱情與才能。林覺民當年大概是這樣想的。在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社會裡,他猶如黑夜裡的一道閃電,劃破了陰霾密佈的天空。執著于熱誠的信念,他以一個拓荒者的姿態,義無反顧地走上“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道路,視死如歸。

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之道視為一種完美的人格,殊不知不偏不倚時常會淪為人云亦云,庸俗無奇,適度合宜時常會流為苟安折中。林覺民不甘於平庸的人生,不安於“小福”而志在“天下永福”,何其可歌可敬!

與“為天下人謀永福”一道深深銘刻於我心的,還有開頭那一聲柔情的呼喚——“意映卿卿”。陳意映,這個外表柔弱而內心堅強的南國女子,這個與林覺民在“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之時“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的“可人兒”,就這樣透過林覺民如泣如訴的字字句句,躍然紙上。

林覺民和陳意映,少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幸福美滿的婚姻,足以為天下人所欣羡。而林覺民偏要放棄自己小圈子內的幸福,他要讓這個滿是魑魅魍魎的醜惡世界不復存在,哪怕獻出年輕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於是,他用深情而文雅的言語向妻子解釋,而知書達理的陳意映最終大概也理解了丈夫的義舉。

我一直執著地認為陳意映是個奇女子,雖然她並無李清照的文采,也無朱淑真的剛烈。這個史料上極少記載的舉人的女兒,溫婉如水,善於女紅,識文斷字,儼然一個閨秀。她默默地理解並支持著丈夫,她是林覺民身後最堅強的後盾。

幾年前,我去了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的陳氏祠堂,驚奇地得知陳意映還是陳氏家族中頗有名望的才女,與清朝的刑部尚書陳若霖和清末狀元陳寶琛多少有些血脈關係。在祠堂的大廳裡,我看到了陳意映的照片,照片中得她目光憂鬱,略顯消瘦,眉宇之間沒有絲毫“女強人”的痕跡,但也絕不像林黛玉那樣的嬌嬌滴滴,欲語淚先流。就是這樣一個女子,當丈夫告訴她自己那“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雄心壯志時,向她闡述那些對女子而言有些晦澀的時局和大道理時,她先是困惑、流淚、依戀,最終是默默的支持和理解,沒有潑婦般的大吵大鬧,也沒有偏激的殉情。她含淚點頭,一言難盡的哀愁湧上心頭,化作心中默默的祈禱。

我曾經讀到一篇上海卷的高考滿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謂陳意映:“你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可你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歷史的一半是由你這樣的女子撐起的。林覺民之所以可以走得這樣從容而決然,是因為他知道身後有你打理一家老小的繁瑣事務……許許多多的英雄,他們的背後都站著一位女子——隱沒于英雄的光環後,卻無形地撐起歷史的半邊天”,於此,我心有戚戚焉。

據說林覺民走後,陳意映在整理愛人昔日文稿與打理家務中度日。為了躲避清軍的搜查,免遭“連坐”之罪,她帶著一家老小搬進破舊的早題巷。後來,這幢房子被賣給了作家冰心的祖父。陳意映心碎卻不曾絕望,她精心撫養林覺民的遺腹子,伺候父母公婆,成為家庭的脊樑。然而兩年之後的1913年,這個身體本就消瘦的女子終究還是抑鬱而終。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個柔弱的女子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許是丈夫的那一句“為天下人謀永福”。她是否一直堅信“一個林覺民倒下去,無數個林覺民站起來”,是否一直執著地等待著“天下永福”的那一天,那樣,愛人的犧牲和自己的守寡就值得了。不得而知。古城福州流傳著許多女子為夫殉情的故事,“雙拋橋”的由來即是一例。在福建人的傳統觀念裡,福州女子嬌氣多情,她們是做不得寡婦的,一旦丈夫離去,她們就註定殉情。但是,陳意映是個例外。

穿越歷史時空,百年之前,當黃花崗的槍聲響起時,古城福州裡,多少女子低低的飲泣讓人心碎?陳意映,這個名字承載的何止是林覺民沉甸甸的愛,更有那“為天下人謀永福”這七個字沉甸甸的歷史使命。

有人說,黃花崗起義是失敗的,林覺民們以卵擊石,幻想大同世界,他們就義後,兩廣總督張鳴歧依舊趾高氣昂地坐在審判席上發號施令;有人說,武昌首義、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封建思想和習俗依舊根深蒂固,因此《阿Q正傳》中的老尼姑以為革命是禍根,《藥》中的夏瑜抛灑的熱血竟成為愚民的食物。

但不要忘了,夏瑜的陵墓邊有鮮亮的花圈,星星之火終究可以形成燎原之勢。黃花崗星星點點的槍聲,是武昌首義的前奏,它最終與辛亥革命震耳欲聾的槍響匯成一片,宣告著開天闢地新時代的到來。只不過,火光一開始總是微茫和弱小的,黑暗可能將它撲滅並捲土重來,而曲折中前進的燎原大火是無論如何也不可抗拒的。

林覺民們犧牲的價值也恰恰在此。我家鄉的作家南帆在散文《辛亥年的槍聲》中寫道:“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帶來的歷史劇變,這些皇帝老兒肯定還要從電視螢幕的那一塊玻璃背後威嚴地踱出來,喝令我們跪拜叩首。辛亥革命如此偉大,以至於開始介紹福州鄉親林覺民的時候,我肯定要證明他再辛亥革命之中的位置。”我以為,這是對林覺民歷史功績的最生動準確的評價。

辛亥餘響在歷史的天空中回蕩,林覺民們壯烈犧牲,熊秉坤軍官打響摧枯拉朽的第一槍,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南湖畫舫上誕生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消滅軍閥、取得抗戰勝利……而今,海峽兩岸尋根溯源,辛亥余響如同雄偉的交響,激蕩于兩岸同胞的心中——兩岸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浪潮,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和平年代裡,我們紀念百年前的辛亥槍聲,我們銘記辛亥餘響和為之獻身的先烈,就是對英雄在天之靈最好的慰藉。

作者簡介

林哲,福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風火牆包圍的三進院落已被休憩一新,校友林覺民的銅像也新上了漆,目光炯炯地望著遠方。當年的廂房被改建成文物博物館,刻上歷史痕跡的書稿、文具、武器……與相配的解說詞歷歷在目。《與妻書》尺素泛黃,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楷娟秀依舊,以致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寫得一手娟秀好字的文弱書生,竟想用瘦弱的臂膀,拱翻一個封建王朝。這方白絹上,“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字句再次撼動我心。高中時代,《與妻書》是我們福州一中人的必背篇目,而今,隨著時光的流逝,文中的許多詞句在我腦海中已不再清晰,唯有此七字,深深鐫刻於心。

當你過著幸福的生活的時候,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人,你必須讓別人也過得好,只有大家都過得好,時代才會進步,你才能在這個進步的時代中,盡情發揮你的熱情與才能。林覺民當年大概是這樣想的。在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社會裡,他猶如黑夜裡的一道閃電,劃破了陰霾密佈的天空。執著于熱誠的信念,他以一個拓荒者的姿態,義無反顧地走上“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道路,視死如歸。

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之道視為一種完美的人格,殊不知不偏不倚時常會淪為人云亦云,庸俗無奇,適度合宜時常會流為苟安折中。林覺民不甘於平庸的人生,不安於“小福”而志在“天下永福”,何其可歌可敬!

與“為天下人謀永福”一道深深銘刻於我心的,還有開頭那一聲柔情的呼喚——“意映卿卿”。陳意映,這個外表柔弱而內心堅強的南國女子,這個與林覺民在“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之時“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的“可人兒”,就這樣透過林覺民如泣如訴的字字句句,躍然紙上。

林覺民和陳意映,少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幸福美滿的婚姻,足以為天下人所欣羡。而林覺民偏要放棄自己小圈子內的幸福,他要讓這個滿是魑魅魍魎的醜惡世界不復存在,哪怕獻出年輕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於是,他用深情而文雅的言語向妻子解釋,而知書達理的陳意映最終大概也理解了丈夫的義舉。

我一直執著地認為陳意映是個奇女子,雖然她並無李清照的文采,也無朱淑真的剛烈。這個史料上極少記載的舉人的女兒,溫婉如水,善於女紅,識文斷字,儼然一個閨秀。她默默地理解並支持著丈夫,她是林覺民身後最堅強的後盾。

幾年前,我去了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的陳氏祠堂,驚奇地得知陳意映還是陳氏家族中頗有名望的才女,與清朝的刑部尚書陳若霖和清末狀元陳寶琛多少有些血脈關係。在祠堂的大廳裡,我看到了陳意映的照片,照片中得她目光憂鬱,略顯消瘦,眉宇之間沒有絲毫“女強人”的痕跡,但也絕不像林黛玉那樣的嬌嬌滴滴,欲語淚先流。就是這樣一個女子,當丈夫告訴她自己那“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雄心壯志時,向她闡述那些對女子而言有些晦澀的時局和大道理時,她先是困惑、流淚、依戀,最終是默默的支持和理解,沒有潑婦般的大吵大鬧,也沒有偏激的殉情。她含淚點頭,一言難盡的哀愁湧上心頭,化作心中默默的祈禱。

我曾經讀到一篇上海卷的高考滿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謂陳意映:“你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可你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歷史的一半是由你這樣的女子撐起的。林覺民之所以可以走得這樣從容而決然,是因為他知道身後有你打理一家老小的繁瑣事務……許許多多的英雄,他們的背後都站著一位女子——隱沒于英雄的光環後,卻無形地撐起歷史的半邊天”,於此,我心有戚戚焉。

據說林覺民走後,陳意映在整理愛人昔日文稿與打理家務中度日。為了躲避清軍的搜查,免遭“連坐”之罪,她帶著一家老小搬進破舊的早題巷。後來,這幢房子被賣給了作家冰心的祖父。陳意映心碎卻不曾絕望,她精心撫養林覺民的遺腹子,伺候父母公婆,成為家庭的脊樑。然而兩年之後的1913年,這個身體本就消瘦的女子終究還是抑鬱而終。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個柔弱的女子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許是丈夫的那一句“為天下人謀永福”。她是否一直堅信“一個林覺民倒下去,無數個林覺民站起來”,是否一直執著地等待著“天下永福”的那一天,那樣,愛人的犧牲和自己的守寡就值得了。不得而知。古城福州流傳著許多女子為夫殉情的故事,“雙拋橋”的由來即是一例。在福建人的傳統觀念裡,福州女子嬌氣多情,她們是做不得寡婦的,一旦丈夫離去,她們就註定殉情。但是,陳意映是個例外。

穿越歷史時空,百年之前,當黃花崗的槍聲響起時,古城福州裡,多少女子低低的飲泣讓人心碎?陳意映,這個名字承載的何止是林覺民沉甸甸的愛,更有那“為天下人謀永福”這七個字沉甸甸的歷史使命。

有人說,黃花崗起義是失敗的,林覺民們以卵擊石,幻想大同世界,他們就義後,兩廣總督張鳴歧依舊趾高氣昂地坐在審判席上發號施令;有人說,武昌首義、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封建思想和習俗依舊根深蒂固,因此《阿Q正傳》中的老尼姑以為革命是禍根,《藥》中的夏瑜抛灑的熱血竟成為愚民的食物。

但不要忘了,夏瑜的陵墓邊有鮮亮的花圈,星星之火終究可以形成燎原之勢。黃花崗星星點點的槍聲,是武昌首義的前奏,它最終與辛亥革命震耳欲聾的槍響匯成一片,宣告著開天闢地新時代的到來。只不過,火光一開始總是微茫和弱小的,黑暗可能將它撲滅並捲土重來,而曲折中前進的燎原大火是無論如何也不可抗拒的。

林覺民們犧牲的價值也恰恰在此。我家鄉的作家南帆在散文《辛亥年的槍聲》中寫道:“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帶來的歷史劇變,這些皇帝老兒肯定還要從電視螢幕的那一塊玻璃背後威嚴地踱出來,喝令我們跪拜叩首。辛亥革命如此偉大,以至於開始介紹福州鄉親林覺民的時候,我肯定要證明他再辛亥革命之中的位置。”我以為,這是對林覺民歷史功績的最生動準確的評價。

辛亥餘響在歷史的天空中回蕩,林覺民們壯烈犧牲,熊秉坤軍官打響摧枯拉朽的第一槍,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南湖畫舫上誕生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消滅軍閥、取得抗戰勝利……而今,海峽兩岸尋根溯源,辛亥余響如同雄偉的交響,激蕩于兩岸同胞的心中——兩岸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浪潮,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和平年代裡,我們紀念百年前的辛亥槍聲,我們銘記辛亥餘響和為之獻身的先烈,就是對英雄在天之靈最好的慰藉。

作者簡介

林哲,福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