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漠夫妻情深意濃 援疆路上攜手相伴

方玉玲正在為當地居民治牙。

一雙雙十指緊握的雙手、一個個溫暖用力的擁抱、一句句飽滿情感的叮嚀、一滴滴眼角滑落的淚水……1月2日,

在飛機的轟鳴聲中, 孫建民、方玉玲夫婦將我市最後一批對口支援新疆的幹部人才送上飛機, 在與大家揮手惜別後, 兩人本就拉在一起的手握得更緊了。 因為他們彼此都知道, 對於這些上了飛機的戰友來說, 三年的援疆生活已經結束, 縱有再多不舍、再多留戀, 也要回到親人的身邊, 家鄉的懷抱, 翻開生活新的篇章了。 可對於他們夫妻來說, 這既是三年援疆路的終點, 也是下一段援疆路的起點, 夫婦二人還要留在這兒, 遠離故土和親朋, 忍受寂寞和挑戰, 將根深紮在這片大漠之中……

就像每個平凡的早晨, 孫建民邁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政府大樓, 方玉玲走進北屯市人民醫院, 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不同的是, 他們是一對夫妻, 共同作為援疆幹部人才, 來自黑龍江省東寧市, 這是他們倆在援疆生活的第四個年頭。

你們的愛

是我前進的動力

孫建民是東寧市經濟發展和改革局一名職工。 2013年12月10日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捩點, 也是他們一家都難忘的日子。

中午11點, 距離午休還有半個小時, 辦公室通知全體員工召開緊急會議。 會上, 傳達了來自組織部門援疆的部署工作安排, 要求各單位推薦的候選人必須要業務精、能力強, 且具備發改部門豐富的工作經驗, 候選人名單要在下午15點前上報。

在仔細閱讀了候選人的各項要求後, 孫建民覺得自己是最符合條件的, 但援疆工作可不比出趟差, 這一去就是三年, 家中的老父親誰來照顧,

即將面臨“高考”的兒子誰來陪, 妻子一個人能操持這一大家子嗎?從單位到家的路上孫建民想了很多、心裡始終是七上八下的, 回家的路也仿佛怎麼走也走不完……

推開家門後, 孫建民看到妻子方玉玲正在廚房裡忙碌著做午飯, 兒子正在溫書, 平日裡善言健談的他此時卻不知道如何開口。 在飯桌上, 經過反復的思想鬥爭後, 孫建民趁著吃飯的間隙和妻子、兒子道出了援疆一事。 一瞬間, 飯桌上的氣氛僵住了, 沉默成了這頓飯的主題, 桌上飯菜散發出撲鼻的香味, 但似乎怎麼都勾起不了三人的食欲。

“如果是組織需要, 我們一定服從大局, 家裡的事情你放心, 我一定會照顧好老人和孩子”, 妻子率先打破了沉默,

一邊說一邊用手握住了愛人和兒子的手。 隨後, 兒子也把頭扭向孫建民:“爸, 我已經長大了, 考大學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會努力的。 援疆的事你自己決定吧, 要問我的意見——支持!”

妻子和兒子的話語讓孫建民哽咽了, 一顆心頓時踏實了不少。 在他看來, 妻子的寬容和理解既讓他心裡“暖烘烘”又不免有些愧疚。

這時, 孫建民的老父親還不知道兒子此去援疆需要三年。 母親才去世一年多, 已年過七旬的老人家身邊離不開人, 時刻需要照顧和關懷。 孫建民的姐姐得知他要去援疆後, 主動承擔起這份義務, 提出和父親一同居住, 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 雖然孫建民前期做了許多鋪墊, 可當他將要去援疆工作的消息告訴父親時,

老人家還是流下了熱淚, 一邊握著孫建民的手一邊說道:“放心吧, 別惦記我!在那邊好好幹。 ”

就這樣, 帶著組織的信任, 家人的囑託, 對援疆事業的真誠, 2014年2月20日, 孫建民從東北“黑土地”來到了西北戈壁大漠, 開始了三年援疆路。

投身大漠

夫妻同走援疆路

孫建民剛踏入新疆時還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季節, 面對水土不服、飲食習慣不同、時差顛倒等諸多困難讓剛剛離開故土的他難免有些吃不消, 但這些卻不是他最擔心的。

洗完手後不能亂甩手上的水珠, 必須用毛巾擦乾;不能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裝有鹽的袋子和做飯用具上;接受或奉送禮物、茶飯碗時要雙手;家裡有客人時不能掃地……孫建民告訴記者, 新疆當地有很多生活習慣和咱們家鄉完全不同, 像待客、吃飯、與人交談都有許多講究,剛到新疆的時候他像個孩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照葫蘆畫瓢地學習。面對諸多還未解決的困難,孫建民一邊學習,一邊迅速調整自己,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什麼誤會,以最快速度投入到工作之中。

按照組織安排,孫建民負責援疆專案謀劃、建設、管理、推進、檢查、驗收等。通過一個月調查研究,實地踏查了過去三年援建專案,深入鄉鎮、村屯、農牧場瞭解需求。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到處誰非客,援疆福海便是家”。

2015年6月25日,兒子在高考中不負眾望,以639分被天津大學錄取。當孫建民從電話中得知這一消息時,激動之餘還帶著一絲愧疚,“都說高三階段在孩子的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我卻沒能陪在他的身邊,在考試時為他加油打氣,說實話,我這個父親不太合格。”

正當全家都在為兒子的事情高興時,本該好好休整一下的妻子方玉玲又一次做出了讓孫建民既激動又內疚的決定——援疆!2015年8月,在技術人才中期輪換的時候,作為醫生的她主動申請支援新疆,得到了組織支援。自此,夫妻二人攜手並肩共同奔赴新疆,在大漠中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辛勤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行“用心、用智、用情、用誠援疆”的誓言。

孫建民夫妻倆和兒子合照。

辛勤付出

贏得百姓點贊

“既然承諾了,就要履行諾言,將之付諸於實際行動。”來到新疆後,夫妻二人一致認為,既然來了,就必須要真正地融入援疆生活,援疆工作即便沒有什麼英雄壯舉,但決不能庸碌無為。

產業援疆是提升受援地發展的動力,按照由“輸血”向“造血”發展的思路,福海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是牡丹江市規劃外投資2500萬元援建的關乎百姓菜籃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民生和致富工程,從確定建設那一刻起,孫建民整個人都繃在弦上,3個月跑辦完成可研、初設、規劃、國土、批復、招投標等手續,2015年5月1日開工,當年完成80棟EPS模組溫室建設,並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見效。

三年來,孫建民參與的就業、教育、衛生、產業、民生、人才培養等方面實施的援疆專案共67個,其中工程類專案30個、非工程類專案37個,共投入援疆資金11010.7萬元,牧民定居、富民安居、高級中學運動場、設施農業、齊鄉整鄉推進等一批項目實現了竣工投入使用,1892戶農牧民住上了寬敞、舒心、溫暖的住房。

8月新疆驕陽似火,妻子方玉玲入疆後第三天就進入工作角色。除自己的五官科工作外,她還主動承擔口腔科業務,指導年輕醫生開展口腔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工作中,總是手把手耐心細緻地為臨床醫生傳授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認真帶教,不僅使他們開闊了眼界,同時也增長了業務知識。

為了提高口腔科的醫療品質水準,方玉玲每週進行一次業務講座,定期組織專項技能培訓,開展疑難病例討論,不定期講解基礎理論知識,與同事們交流,帶教他們共同處理病人,講解診斷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隨時糾正他們工作中的錯誤理念及方法,積極發揮了援疆醫生“傳、幫、帶”作用。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相關科室的醫療品質和業務指標明顯提高。

耐心的講解、熱情的服務,化解少數民族患者可醫可不醫的想法……方玉玲付出了很多很多,她真誠的奉獻,得到了同事的認同,也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一致好評。

紮根新疆

一枝一葉都是情

民族團結是新疆長治久安的基石,孫建民和方玉玲夫妻二人在疆期間,主動參加志願者服務隊,利用節假日開展義工服務隊活動,把“深入基層、為民服務”作為主題,發揮個人特長,積極開展公益服務,走入基層零距離服務群眾。牽頭組織志願服務活動下村義診、敬老院慰問、社區服務、義務植樹等26次,拉近了援疆幹部和民族幹部群眾的距離。

與此同時,他們還參加了以《愛新疆·愛祖國》為主題,黑龍江援疆幹部人才深入全縣21個村開展民族團結的義務宣傳工作,義務綠化植樹,發放宣傳單,走訪農牧民。他們在縣第一高中還資助了2名哈薩克族學生、認親結對2戶哈薩克族親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幫扶解困,鼓勵他們努力拼搏,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用行動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

“是援疆工作實現了我們人生的價值,昇華了我們的感情”,這是他們夫妻二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大漠深處,在邊陲小城,夫妻二人攜手同行的身影,深深留在了新疆人民的心中,正是這樣平凡而又美麗的大漠“夫妻樹”,這樣千千萬萬個援疆幹部人才的奉獻,才把綠色鋪遍了天涯,才把溫暖送給了萬戶千家。

晨報融媒體記者 孫魯甯 繁東

像待客、吃飯、與人交談都有許多講究,剛到新疆的時候他像個孩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照葫蘆畫瓢地學習。面對諸多還未解決的困難,孫建民一邊學習,一邊迅速調整自己,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什麼誤會,以最快速度投入到工作之中。

按照組織安排,孫建民負責援疆專案謀劃、建設、管理、推進、檢查、驗收等。通過一個月調查研究,實地踏查了過去三年援建專案,深入鄉鎮、村屯、農牧場瞭解需求。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到處誰非客,援疆福海便是家”。

2015年6月25日,兒子在高考中不負眾望,以639分被天津大學錄取。當孫建民從電話中得知這一消息時,激動之餘還帶著一絲愧疚,“都說高三階段在孩子的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我卻沒能陪在他的身邊,在考試時為他加油打氣,說實話,我這個父親不太合格。”

正當全家都在為兒子的事情高興時,本該好好休整一下的妻子方玉玲又一次做出了讓孫建民既激動又內疚的決定——援疆!2015年8月,在技術人才中期輪換的時候,作為醫生的她主動申請支援新疆,得到了組織支援。自此,夫妻二人攜手並肩共同奔赴新疆,在大漠中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辛勤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行“用心、用智、用情、用誠援疆”的誓言。

孫建民夫妻倆和兒子合照。

辛勤付出

贏得百姓點贊

“既然承諾了,就要履行諾言,將之付諸於實際行動。”來到新疆後,夫妻二人一致認為,既然來了,就必須要真正地融入援疆生活,援疆工作即便沒有什麼英雄壯舉,但決不能庸碌無為。

產業援疆是提升受援地發展的動力,按照由“輸血”向“造血”發展的思路,福海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是牡丹江市規劃外投資2500萬元援建的關乎百姓菜籃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民生和致富工程,從確定建設那一刻起,孫建民整個人都繃在弦上,3個月跑辦完成可研、初設、規劃、國土、批復、招投標等手續,2015年5月1日開工,當年完成80棟EPS模組溫室建設,並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見效。

三年來,孫建民參與的就業、教育、衛生、產業、民生、人才培養等方面實施的援疆專案共67個,其中工程類專案30個、非工程類專案37個,共投入援疆資金11010.7萬元,牧民定居、富民安居、高級中學運動場、設施農業、齊鄉整鄉推進等一批項目實現了竣工投入使用,1892戶農牧民住上了寬敞、舒心、溫暖的住房。

8月新疆驕陽似火,妻子方玉玲入疆後第三天就進入工作角色。除自己的五官科工作外,她還主動承擔口腔科業務,指導年輕醫生開展口腔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工作中,總是手把手耐心細緻地為臨床醫生傳授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認真帶教,不僅使他們開闊了眼界,同時也增長了業務知識。

為了提高口腔科的醫療品質水準,方玉玲每週進行一次業務講座,定期組織專項技能培訓,開展疑難病例討論,不定期講解基礎理論知識,與同事們交流,帶教他們共同處理病人,講解診斷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隨時糾正他們工作中的錯誤理念及方法,積極發揮了援疆醫生“傳、幫、帶”作用。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相關科室的醫療品質和業務指標明顯提高。

耐心的講解、熱情的服務,化解少數民族患者可醫可不醫的想法……方玉玲付出了很多很多,她真誠的奉獻,得到了同事的認同,也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一致好評。

紮根新疆

一枝一葉都是情

民族團結是新疆長治久安的基石,孫建民和方玉玲夫妻二人在疆期間,主動參加志願者服務隊,利用節假日開展義工服務隊活動,把“深入基層、為民服務”作為主題,發揮個人特長,積極開展公益服務,走入基層零距離服務群眾。牽頭組織志願服務活動下村義診、敬老院慰問、社區服務、義務植樹等26次,拉近了援疆幹部和民族幹部群眾的距離。

與此同時,他們還參加了以《愛新疆·愛祖國》為主題,黑龍江援疆幹部人才深入全縣21個村開展民族團結的義務宣傳工作,義務綠化植樹,發放宣傳單,走訪農牧民。他們在縣第一高中還資助了2名哈薩克族學生、認親結對2戶哈薩克族親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幫扶解困,鼓勵他們努力拼搏,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用行動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

“是援疆工作實現了我們人生的價值,昇華了我們的感情”,這是他們夫妻二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大漠深處,在邊陲小城,夫妻二人攜手同行的身影,深深留在了新疆人民的心中,正是這樣平凡而又美麗的大漠“夫妻樹”,這樣千千萬萬個援疆幹部人才的奉獻,才把綠色鋪遍了天涯,才把溫暖送給了萬戶千家。

晨報融媒體記者 孫魯甯 繁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