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婁底景區發現瀕危植物,它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

【瞭解更多湖南旅遊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並訂閱《三湘旅遊原創旅遊元素稿件;如有喜歡的內容, 歡迎收藏並分享給您的親友】

在湖南漣源市湄江旅遊區(地點為東經111°, 北緯27°)的石灰岩懸崖峭壁上, 生長著一種稀奇植被——距瓣尾囊草。 它是夏枯型多年生草本植物。 這種植株, 多數尚處於枯萎休眠狀態, 但是在景區仙人洞洞口及周圍附近石灰岩懸崖上找到了數十株鮮活的植株。

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kii)屬毛茛科尾囊草屬植物, 因其藍色的花瓣上有“距”而得名。 這是1925年在四川江油才被外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發現並命名的物種, 而一發現就是瀕危植物。 後來80年間, 就像從自然界消失一樣, 再無人尋得它的蹤跡。 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直到2008年, 四川遭遇大地震, 江油市首次進行武引水庫淹沒區資源調查時, 再次發現距瓣尾囊草的身影, 據統計, 江油市共有距瓣尾囊草4個種群, 共計2026株。

為什麼比大熊貓還珍貴?

距瓣尾囊草像熊貓一樣, 它的珍稀程度不亞於熊貓!它苞片下的距讓它與普通且普遍的尾囊草區分開來,

對毛茛科耬鬥菜亞族系統學的研究提供了支撐!

距瓣尾囊草的花期大至為11月到次年5月, 6月到8月為休眠期。 對於土壤、地質、氣候、水文、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生態因數十分敏感。

由於距瓣尾囊草是一種依賴石灰岩地質典型的喜鈣物種, 其生長發育對鈣素有極強的依賴性, 生長的地方主要是以石灰岩為主的懸崖峭壁。 艱苦的自然條件也讓其野外發芽率變得極低, 因此更為罕見!

湄江旅遊區主要以石灰岩為主的地貌結構,石灰岩自然風化後的碎屑會落到岩窩或者岩縫當中,為其生長提供了條件。距瓣尾囊草屬於夏枯型植物,對氣候要求很高,夏季氣溫高於25℃便進入休眠期。而本次發現的距瓣尾囊草都分佈在湄峰湖旁,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湄江景區景點介紹】

1、觀音崖。崖壁青灰,萬丈凸顯,若巨鳥振翅欲飛,磅礴氣勢。

(▲崖壁青灰觀音崖)

2、塞海湖。天然岩溶湖泊,藍天白雲綠水,青崖植被微風。

(▲白雲綠水塞海湖 )

3、三道岩門。岩門一:名“東天門”,寬八十米,兩側崖壁等高,約九十米;岩門二:名“中天門”,左高右低,作半開半掩之勢;岩門三:名“西天門”。朝門縫間望去,崖色迷蒙,門狀隱約,神秘幽深,疑門後為天仙之國。

(▲三道岩門,神秘幽深 )

4、大江口。又稱湄峰湖,傾斜而下的湖水,氣勢磅礴,響徹山間,煙霧迷繞,似仙境非凡間。

(▲氣勢磅礴大江口 )

5、仙人橋。縱橫櫛比,綠植生於此,清流撫其間,此種山景,不可多得。

(▲仙人橋縱橫櫛比)

6、香爐山。身於香爐山中游,怪石嶙峋,奇峰異景,遠觀之,似一香爐,青煙直上,扶搖九天。

(▲香爐山青煙直上)

7、仙人洞。賦予了湄江的神秘誘惑,碧潭深處自有奧秘。

(▲仙人洞)

8、十裡畫壁。青江白崖,崖壁環繞,有狀如鯤鵬展翅者,有形似塔尖聳天者,奇形怪異,變幻莫測。

(▲十裡畫壁)

9、地質博物館。圖文展板、實物標本、“聲、光、電”等多媒體設備充分展示湄江地質地貌、地質遺跡、景觀特色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級及文化底蘊。

(▲地質博物館外景)

(撰稿:樊勇 供圖:小湄 編輯:春哥)

【發佈

(原創旅遊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作者;攝影作品,嚴禁盜圖)

湄江旅遊區主要以石灰岩為主的地貌結構,石灰岩自然風化後的碎屑會落到岩窩或者岩縫當中,為其生長提供了條件。距瓣尾囊草屬於夏枯型植物,對氣候要求很高,夏季氣溫高於25℃便進入休眠期。而本次發現的距瓣尾囊草都分佈在湄峰湖旁,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湄江景區景點介紹】

1、觀音崖。崖壁青灰,萬丈凸顯,若巨鳥振翅欲飛,磅礴氣勢。

(▲崖壁青灰觀音崖)

2、塞海湖。天然岩溶湖泊,藍天白雲綠水,青崖植被微風。

(▲白雲綠水塞海湖 )

3、三道岩門。岩門一:名“東天門”,寬八十米,兩側崖壁等高,約九十米;岩門二:名“中天門”,左高右低,作半開半掩之勢;岩門三:名“西天門”。朝門縫間望去,崖色迷蒙,門狀隱約,神秘幽深,疑門後為天仙之國。

(▲三道岩門,神秘幽深 )

4、大江口。又稱湄峰湖,傾斜而下的湖水,氣勢磅礴,響徹山間,煙霧迷繞,似仙境非凡間。

(▲氣勢磅礴大江口 )

5、仙人橋。縱橫櫛比,綠植生於此,清流撫其間,此種山景,不可多得。

(▲仙人橋縱橫櫛比)

6、香爐山。身於香爐山中游,怪石嶙峋,奇峰異景,遠觀之,似一香爐,青煙直上,扶搖九天。

(▲香爐山青煙直上)

7、仙人洞。賦予了湄江的神秘誘惑,碧潭深處自有奧秘。

(▲仙人洞)

8、十裡畫壁。青江白崖,崖壁環繞,有狀如鯤鵬展翅者,有形似塔尖聳天者,奇形怪異,變幻莫測。

(▲十裡畫壁)

9、地質博物館。圖文展板、實物標本、“聲、光、電”等多媒體設備充分展示湄江地質地貌、地質遺跡、景觀特色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級及文化底蘊。

(▲地質博物館外景)

(撰稿:樊勇 供圖:小湄 編輯:春哥)

【發佈

(原創旅遊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作者;攝影作品,嚴禁盜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