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文章賞析(三):我的自學中醫之路 | 師承活動

作者/閆濤

校對/高向晶

導讀:想必各位中醫愛好者都知道, 因衛生部對考取“醫師資格證”要求很嚴格, 非對口專業本沒有機會參加該類考試,

也正因如此, 很多同仁望而生畏, 打了退堂鼓, 放棄了中醫之路, 中醫圈因此少了很多人才, 這實在令人惋惜。 但隨著這屆政府對中醫的重視和師承政策的放開, 我們這些門外人如今也有可能登堂入室, 這不能不讓人心生歡喜!今日有緣參加“醫承有道”組織的“圓夢中醫人”的考試, 僥倖通過了首輪考試, 按照規則需要寫文章一篇, 由是, 寫下自己學習中醫的一些經驗, 抛磚引玉, 若是能給後來人一點點幫助, 也算幸事一件。 但因水準有限, 不當之處, 望各位前輩不吝賜教

從小一直熱愛古典文學, 無論上學還是上班, 一得空閒便卷不釋手, 從朗朗上口的唐詩宋詞到晦澀難懂的易經道德經等都有涉獵, 但囿於家境及不對口的專業,

卻並沒有太早接觸到中醫。

▌最早瞭解到中醫, 是源自於范仲淹的一句話“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

不誇張的說, 每個中國文人心裡都有一個“良相夢”:上可清君側, 下可救世人。 但夢想照進現實, 不可能所有人都成良相, 而生活還要繼續, 有感于張仲景的“進則救世, 退則救民”及古人的“子不學醫則不孝, 父不學醫則不仁”, 因此下定決心, 效仿朱肱, 歸而學醫。

學中醫的很多人一定或多或少的知道《名老中醫之路》這一系列書, 該書記載了60多位元名老中醫的成長之路, 通過學習這本書可以直觀的瞭解老中醫們的學習方法和心得體會, 有人統計過這些老中醫的學醫途徑, 發現家學, 科班以及師承占了絕大部分,

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過自學成才。

這無疑打消了我自學中醫的積極性。 祖宗沒有賞飯碗, 家學未有;大學專業不對口, 考試資格也沒有;至於老師, 更是難得!這該如何是好?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有個親戚在北京開中醫門診, 於是我選擇先考取一個對專業要求不太嚴格而又能從事相關工作的證書:中藥調劑員證, 然後到了這家門診的藥房上班, 做了一個普通的中藥調劑員。

中藥房的日子忙碌而充實, 除了每天不停地抓藥, 還要熬藥, 做水丸, 膏藥等等, 工作之外, 和別人放鬆休息不同, 我只要一有時間就學習《藥性賦》、《神農本草經》等這些中藥經典, 學著慢慢的瞭解中藥, 瞭解藥的功效;瞭解四氣五味;瞭解十八反, 十九畏和妊娠禁忌等等。

過了一段時間後, 慢慢的我發現, 我從剛開始的一無所知發展到可以大概看出藥方的目的所在, 已經可以給病人講解藥方的主要作用, 這些進步讓我欣喜不已, 也讓我有了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學習開方。

有了這個想法後, 我就開始留心學習怎麼開方, 通過學習發現, 開方和抓藥有天地之別, 抓藥只要做到見方抓藥就可以, 算是中醫裡最基礎的工種, 而開方必須通過中醫診斷判斷出病人的病因, 通過綜合分析後而下藥。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局部的病可以影響全身, 內部的病也可以從外部判斷出來, 所以可以通過診察疾病的症狀可以瞭解疾病的病因。 徐靈胎在《蘭台規範》中說過:“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

能識病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由生。 知其所由生, 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狀所由異, 然後考其治之之法。 ”這段話是對中醫診斷很好的解釋。

▌為了能更好的學習中醫診斷, 我又開始狂熱的買書看書。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四大經典, 金元四大家的著作等等都被我買了回來。 工作中我不放過任何時間去學習, 並且一有機會我就追著病人問哪裡不舒服, 然後再對照大夫的診斷和醫書上所說, 自己學著通過四診“望聞問切”進行診斷, 盡可能的把所學應用到實際診斷中。

▌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 我經常會遇到很多難題。

例如在《難經》裡關於四診有這樣一句話“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診脈為巧工,按順序排位元列四診之末。可是實際應用中我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化妝、美瞳、香水等新鮮事物的普及對“望診”“聞診”干擾越來越大,而好多病人的諱疾忌醫,“問診”受到的誤導也很多,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最能得到病情直觀回饋的反倒是四診之末:把脈。且內經雲:微妙在脈,不得不察。夫人臟腑氣血,虛實陰陽,全現以脈!

▌就這樣,我把學習的重心放在了脈學。

《難經》《脈經》《瀕湖脈學》《診家正眼》這些脈學經典等我都在看,我認為後世醫家裡脈學造詣最高的當推張景岳,滑壽,李中梓,李濱湖四人,而四位大家的著作《景嶽全書》,《診家樞要》《診家正眼》《瀕湖脈訣》皆是學習脈診繞不開的經典,對我本身而言:《診家正眼》是我的最愛。該書援據經旨,考校典章,衷極理要,辟非糾謬,正本清源,是李中梓老人“究心三十年始成書”。(此書字字珠璣,喜歡脈學的人強烈建議仔細研讀,讀後在脈學的理解上會有醍醐灌頂之感。)

▌在學習把脈的過程中,我認為一開始是最艱難的,因為脈象過於飄渺。

脈學書中一些詞如“如水漂木”“如撚蔥葉”“輕刀刮竹”好似講的很明白,但真的臨症時一把脈卻又大腦一片空白,當真是“心中了了 指下難明”,怎麼解決?就和歐陽修的《賣油翁》所說一樣一樣“無他,唯手熟爾”,我也是這麼做的。剛開始學把脈的時候我見到人就把,無論男女老少、普通人、病人、也無論是普通的感冒咳嗽還是各種疑難雜症,任何脈象我都不放過,浮脈、沉脈、遲脈、數脈、弦脈、滑脈等等我一樣一樣的學習,慢慢的雖然嘴上依然說不出來所以然,可心裡卻逐漸琢磨出了點門道,最近這段時間把脈愈發的得心應手,把脈的準確率也提高不少,有時候當看到自己診斷得出的病因和大夫一致後,內心就會很竊喜,古人誠不欺我,所有的努力都將有所得。

▌近日關於學習中醫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雖然在學習中醫後有時能幫家人治些小病,或者能給同學朋友人一些養生建議,但很多時候即使能判斷出病人所患何病卻並不知如何醫治,溫病條辨裡說“人之所病患病多,醫之所病患方少。”,我切實的感受到了這種滋味,這種煎熬的感覺逼迫著我向下一步走去,那就是背湯頭,抄醫案。而這也是我學習開方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對於未來,我依然飽含熱情,我渴望我能獨立接診開方的那天早早到來!

春秋迭易,歲月輪回,今日算來,跌跌撞撞學醫已近兩年,因既無家學,也無師承,況中醫自神農嘗百草,黃帝問岐伯後,大家份出,各家經典浩然如海,有幸遨遊其中,但奈何天資愚鈍,雖秉燭鑿光不舍晝夜,卻也只得一瓢。張熙純說: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 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故在此立長志,許大願: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震古鑠今,吾輩共勉。

——END——

評分

文章不錯,打個分吧!

✎版權申明:本文章由閆濤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診脈為巧工,按順序排位元列四診之末。可是實際應用中我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化妝、美瞳、香水等新鮮事物的普及對“望診”“聞診”干擾越來越大,而好多病人的諱疾忌醫,“問診”受到的誤導也很多,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最能得到病情直觀回饋的反倒是四診之末:把脈。且內經雲:微妙在脈,不得不察。夫人臟腑氣血,虛實陰陽,全現以脈!

▌就這樣,我把學習的重心放在了脈學。

《難經》《脈經》《瀕湖脈學》《診家正眼》這些脈學經典等我都在看,我認為後世醫家裡脈學造詣最高的當推張景岳,滑壽,李中梓,李濱湖四人,而四位大家的著作《景嶽全書》,《診家樞要》《診家正眼》《瀕湖脈訣》皆是學習脈診繞不開的經典,對我本身而言:《診家正眼》是我的最愛。該書援據經旨,考校典章,衷極理要,辟非糾謬,正本清源,是李中梓老人“究心三十年始成書”。(此書字字珠璣,喜歡脈學的人強烈建議仔細研讀,讀後在脈學的理解上會有醍醐灌頂之感。)

▌在學習把脈的過程中,我認為一開始是最艱難的,因為脈象過於飄渺。

脈學書中一些詞如“如水漂木”“如撚蔥葉”“輕刀刮竹”好似講的很明白,但真的臨症時一把脈卻又大腦一片空白,當真是“心中了了 指下難明”,怎麼解決?就和歐陽修的《賣油翁》所說一樣一樣“無他,唯手熟爾”,我也是這麼做的。剛開始學把脈的時候我見到人就把,無論男女老少、普通人、病人、也無論是普通的感冒咳嗽還是各種疑難雜症,任何脈象我都不放過,浮脈、沉脈、遲脈、數脈、弦脈、滑脈等等我一樣一樣的學習,慢慢的雖然嘴上依然說不出來所以然,可心裡卻逐漸琢磨出了點門道,最近這段時間把脈愈發的得心應手,把脈的準確率也提高不少,有時候當看到自己診斷得出的病因和大夫一致後,內心就會很竊喜,古人誠不欺我,所有的努力都將有所得。

▌近日關於學習中醫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雖然在學習中醫後有時能幫家人治些小病,或者能給同學朋友人一些養生建議,但很多時候即使能判斷出病人所患何病卻並不知如何醫治,溫病條辨裡說“人之所病患病多,醫之所病患方少。”,我切實的感受到了這種滋味,這種煎熬的感覺逼迫著我向下一步走去,那就是背湯頭,抄醫案。而這也是我學習開方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對於未來,我依然飽含熱情,我渴望我能獨立接診開方的那天早早到來!

春秋迭易,歲月輪回,今日算來,跌跌撞撞學醫已近兩年,因既無家學,也無師承,況中醫自神農嘗百草,黃帝問岐伯後,大家份出,各家經典浩然如海,有幸遨遊其中,但奈何天資愚鈍,雖秉燭鑿光不舍晝夜,卻也只得一瓢。張熙純說: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 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故在此立長志,許大願: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震古鑠今,吾輩共勉。

——END——

評分

文章不錯,打個分吧!

✎版權申明:本文章由閆濤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