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你是要愛,還是要錢?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 婚姻是一種互相付出的以愛情為基礎的非功利現象, 但在現實的婚姻裡, 婚姻除了對愛起反應, 肯定還會對金錢作出反應, 愛的付出也是講究利益回報的。

“月領11萬”和“見不著老公”你選哪個?

佐藤麻衣的報導出來之後, 網友們紛紛評論, 興奮雀躍聲音幾乎是一邊倒——如果我也能有這麼多的零花錢, 見不著老公也無所謂!

緊接著有人做了一個調查的投票:“月領11萬”和“見不著老公”你選哪個?

一萬多名網友參與了投票, 87.6%的網友選擇了“月領11萬”這一項, 和評論的聲音保持一致。

從這個臨時小調查可看出, 女人們對婚姻中的金錢和感情的態度, 似乎有了一個大逆轉。

看看這些熱烈的評論:

“有兒子有朋友還有錢, 為什麼要男人?”

“一個月11萬還有娃, 老公拿來做什麼?這種日子爽爆了!”

“有老公怎麼了?天天不在家, 還不是象單親媽媽一樣?”

“我喜歡,

該有的都有了, 有錢就好了要老公幹啥?在家供著, 沒事還惹自己不開心。 ”

“我不想要愛情, 我只想做富婆, 這才是女人最完美的生活啊!”

以往女人更多是看重感情, 看重兩性關係, 有一些不食人間煙火, 有情飲水飽, 就象一個幹勁十足的愛情水泥匠, 全心全意地在砌著婚姻這座宏偉的城堡, 為自己的婚姻總設計師的身份感到自豪。

現在的女人沒有這麼唯愛至上了, 自我意識增強的女人, 自身的創造力和競爭力也增強了, 同時對金錢價值的認可和追隨, 使得她們對婚姻中的另一半的作用已經不象過去那麼倚重了。

佛洛德曾經捫心自歎, “儘管我花費了30年時間研究女性的精神世界, 但是從未得到任何結果。 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女人到底想要什麼?’”

女人到底想要什麼呢?

女人想要什麼呢?人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答案有千萬種:有的人說女人想要美麗, 有的人說女人想要完美的身材, 有的人說女人想要一個好歸宿, 有的人說女人想要青春永駐。

實際上, 女人最想要得到的, 就是“權力”, 想要發言權和選擇權, 想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權力,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權力。

每一個女人, 她既可以選擇用愛來經營婚姻, 也可以選擇用金錢來把婚姻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富饒多姿, 從而擺脫成為婚姻傀儡的窘境。

Hong是一個對婚姻的無奈有著深刻體驗的女人。 在她結婚的頭兩年, 渴望老公經常陪伴在自己身邊,

能夠噓寒問暖, 煩悶的時候有人依賴。 老公因為生意忙碌, 很難做到時刻提供關愛和體貼, 並且出差頻繁, 她感覺自己和單身女人沒什麼兩樣。

她使用各種方式明裡暗裡對老公抗議, 老公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 說有空就會回來陪她, 忙起來依然自顧不暇。

久而久之, 她領悟過來, 在婚姻中大量地依賴老公的情感, 是一種讓她無法得到快樂的情感, 她必須要利用已有的資源, 給自己創造快樂。

從那之後, 她學會不去抱怨現實了, 也逐漸不去為很少有機會與老公團聚而感到煩惱, 她開始把老公留給她的家用集中起來學習投資理財, 為自己制定旅遊計畫, 開始關注情感之外的事物, 用物質來取悅自己, 不再傷春悲秋。

從Hong的經歷來看, 她正是那種擅長行使自己選擇的權力的女人, 她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失敗的妻子, 在婚姻中因為得不到老公及時的情感回饋而長籲短歎。

金錢和感情是婚姻的一體兩面, 不是敵對的關係, 女人同樣可以象追求金錢和名利的男人一樣, 創造財富, 打開自己的視界, 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自由和通透。

如何面對錢與愛的選擇?

評論中也有一小部分人在說:不要老公只要月領11萬的女人是拜金女, 主要還是因為窮, 這裡面還是有誤解的成分的。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 人們賴以生存的是不斷提升的職業技能、社會福利保障、信用體系等等, 人們越來越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活, 而不是依靠婚姻、依靠另一個人給自己提供幸福。 所以,有了獨立能力的女人已經不把婚姻當成一輩子的情感保證看待了。

婚姻裡主要的矛盾衝突,來自于男人在打拼事業方面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過多,遠遠不能滿足女人對男人的情感需求。要錢?還是要人?免不了成為情感生活中的兩難問題。

夫妻諮詢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故事,女人會抱怨男人忙工作,不顧家,沒時間陪自己和孩子,自己就象翻譯一樣,時不時要給孩子解釋“爸爸去哪兒了”,男人就算回到家,也不說話,把家當成賓館,吃完就睡。

男人往往聽著女人的責怪無言以對,在外面工作真的很疲憊,回到家裡只想抓緊時間多休息,不料女人卻體察不到自己的虛弱,只想和自己說話聊天,要自己做出反應,實在打不起精神來應付。

我對女人說,男人把養家糊口當作家庭中頭等大事,正因為是男人,所以不得不全付身心都撲在工作和事業上,目的就是為了妻兒的衣食住行能夠高枕無憂,不要輕易抱怨男人忽略情感交流,除非他有三頭六臂,男人的付出幾乎是一種犧牲,因為卡琳·朱普蘭說過:“工作是看得見的愛。”

我也嘗試著給男人展示女人對情感生活的期待——有時繁忙的工作恰恰製造了婚姻的問題,雖然物質生活的充足能夠給女人和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但是天性敏感的女人,在兢兢業業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需要感覺到男人的存在,男人適時地提供理解,給女人想要的情感反應,有意識地維護親密關係,這樣的婚姻才會有宜人的溫度。

事實證明,女人就算沒有老公,也能夠茁壯地成長。當代的女人比以前更自信、更自足和更慎重,在想像婚姻的同時,沒有把婚姻看成是一件必須要經歷、必須要相信的事情了。

與其在金錢和感情之間反復掂量,不如聚焦在自己身上,利用自己的內心資源,增強自己的實力,不再期待用婚姻來防禦深層意識中對無法獨立的恐懼。

女人的自信給女人帶來的自我認知的改變,雖然婚姻是提供經濟支援的重要來源,但是女人學會了不再指望男人承包起自己所有的幸福,也不在男人身上攥取安全感。

更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託付給男人來處置,而是轉向發展自我,自給自足,在個人和婚姻之間,開闢出足夠的心靈空間來安身立命。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仿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像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持恒的親密感

夫妻間有許多這類微妙的互動,處理這類你進我退,不斷重複,難以改變的“親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時,一定要尋求智慧來改善。

現在讓我們來探討另外一個更繁雜,更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概念。我把它譯成“強迫性的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強迫性的重複“,是許多心理輔導者從事臨床治療時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unfinished businesses。”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別被他們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徵。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所以,有了獨立能力的女人已經不把婚姻當成一輩子的情感保證看待了。

婚姻裡主要的矛盾衝突,來自于男人在打拼事業方面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過多,遠遠不能滿足女人對男人的情感需求。要錢?還是要人?免不了成為情感生活中的兩難問題。

夫妻諮詢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故事,女人會抱怨男人忙工作,不顧家,沒時間陪自己和孩子,自己就象翻譯一樣,時不時要給孩子解釋“爸爸去哪兒了”,男人就算回到家,也不說話,把家當成賓館,吃完就睡。

男人往往聽著女人的責怪無言以對,在外面工作真的很疲憊,回到家裡只想抓緊時間多休息,不料女人卻體察不到自己的虛弱,只想和自己說話聊天,要自己做出反應,實在打不起精神來應付。

我對女人說,男人把養家糊口當作家庭中頭等大事,正因為是男人,所以不得不全付身心都撲在工作和事業上,目的就是為了妻兒的衣食住行能夠高枕無憂,不要輕易抱怨男人忽略情感交流,除非他有三頭六臂,男人的付出幾乎是一種犧牲,因為卡琳·朱普蘭說過:“工作是看得見的愛。”

我也嘗試著給男人展示女人對情感生活的期待——有時繁忙的工作恰恰製造了婚姻的問題,雖然物質生活的充足能夠給女人和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但是天性敏感的女人,在兢兢業業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需要感覺到男人的存在,男人適時地提供理解,給女人想要的情感反應,有意識地維護親密關係,這樣的婚姻才會有宜人的溫度。

事實證明,女人就算沒有老公,也能夠茁壯地成長。當代的女人比以前更自信、更自足和更慎重,在想像婚姻的同時,沒有把婚姻看成是一件必須要經歷、必須要相信的事情了。

與其在金錢和感情之間反復掂量,不如聚焦在自己身上,利用自己的內心資源,增強自己的實力,不再期待用婚姻來防禦深層意識中對無法獨立的恐懼。

女人的自信給女人帶來的自我認知的改變,雖然婚姻是提供經濟支援的重要來源,但是女人學會了不再指望男人承包起自己所有的幸福,也不在男人身上攥取安全感。

更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託付給男人來處置,而是轉向發展自我,自給自足,在個人和婚姻之間,開闢出足夠的心靈空間來安身立命。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仿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像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持恒的親密感

夫妻間有許多這類微妙的互動,處理這類你進我退,不斷重複,難以改變的“親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時,一定要尋求智慧來改善。

現在讓我們來探討另外一個更繁雜,更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概念。我把它譯成“強迫性的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強迫性的重複“,是許多心理輔導者從事臨床治療時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unfinished businesses。”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別被他們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徵。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