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蛋鴨育雛期(0~6周)飼養管理

1 進雛

雛鴨應來自檢疫合格的種鴨場的健康雛鴨。 應選按時出殼, 眼突有神, 喙爪光澤, 絨毛蓬鬆, 卵黃吸收良好, 手握有力, 活潑喜動的雛鴨。

2 雛鴨飼養

“開水”, 雛鴨第一次飲水稱為“開水”。 雛鴨幹毛, 打轉, 有三分之一小鴨伸長頭頸, 形似覓食狀, 即可“開水”。 用雛健+黃芪多糖開水。

“開食”應在開水後半小時內進行。 開食應選用蛋雛鴨專用開食料, 撒在塑膠布或草席、竹席上, 應一邊輕撒料, 一邊溫和調教讓鴨啄食。

飼喂次數

(1~7)日齡, 每天喂6次, 其中白天4次, 晚上2次;

(7~21)日齡, 每天5次, 以後可逐漸減少次數。

飼喂時應分批分群, 每群250只為宜。 飼喂原則為“由精到粗, 由熟到生, 由軟到硬, 由少到多”。

3、雛鴨管理

溫度:在鴨子休息時及夜間, 鴨舍內鴨背高處的溫度應達到:

第1日齡32℃,

(2~7)日齡31℃~28℃,

(8~14)日齡28℃~25℃,

15日齡以後保持在25℃~20℃。

白天及鴨子活動時舍內溫度可低2℃~3℃。

應特別注意陰雨天及夜間的保溫工作, 注意空氣流暢, 乾燥無賊風。 但是, 溫度計上的溫度僅供參考, 雛鴨的表現才是最客觀的。 雛鴨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 應該是很放鬆的均勻分散在床鋪上, 四肢伸展。 如果雛鴨站立、聚堆, 說明溫度不合適或雛鴨有病。 一般戶認為, 雛鴨在溫度低的情況下會聚堆,

看見雛鴨聚堆就給鴨舍加溫。 這樣做有時是錯誤的, 因為在溫度過高的情況雛鴨也會聚堆, 這時雛鴨會遠離熱源、向有風處、涼爽處、牆壁周圍聚堆;而溫度低時的聚堆是趨向熱源。 仔細觀察, 二者不難區別。 雛鴨聚堆時, 應及時分開, 防止底部雛鴨“出汗”影響生長。

濕度:(1~14)日齡相對濕度宜為65%~75%, 14日齡後相對濕度60%~65%。 育雛前期的濕度應該高一些為好, 合適的濕度會平衡雛鴨的飲水量, 不出現暴飲和脫水現象, 對健康發育有利。 合適的濕度也會很好地保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 減少大腸桿菌和支原體的發病率

通風:育雛早期為了保暖, 門窗均封得很嚴, 隨著個體生長, 密度的增大, 分泌物、排泄物的增多, 羽毛、皮屑的脫落, 舍內的空氣極為污濁,

應適時通風。

密度:

(1~7)日齡25~30只/ m2,

(7~14)日齡20~25只/ m2,

(15~28)日齡15~20只/ m2。

夏季適當降低, 冬季適當增加。

光照:

(1~3)日齡24h,

4日齡以後每天減少0.5h, 直至自然光照。

運動與戲水:

5日齡後雛鴨可以調教下水, 分批分時將雛鴨慢慢趕入淺水中活動3min~5min, 然後在無風的太陽下運動。 每天1次~2次, 一周後增加到3次~4次, 每次5min~10min, 以後逐漸延長時間。 水溫以不低於15℃為宜。 下水時如果發現雛鴨發抖, 應立即停止, 並烘乾羽毛。 7日齡後在鴨舍內外溫差低於5℃時, 需運動20min左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