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三軍醫大學揭示腫瘤免疫新機制 助力胃癌免疫個性化治療

圖為論著首頁

中國網訊(通訊員胡紅升) 近日, 第三軍醫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胃腸病學頂級期刊《Gut》(影響因數14.921)上線上發表獨立完成的原創性論著,

揭示一種新的腫瘤免疫機制, 為胃癌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並有望在胃癌免疫個性化治療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腫瘤免疫研究中, 科學家並沒有將注意力過多地關注到中性粒細胞上, 實際臨床治療中更沒有基於中性粒細胞的治療方案。 這些細胞不僅壽命短暫, “活不過”24小時, 而且其從骨髓中流出, 相對於腫瘤組織似乎只是“匆匆過客”。

第三軍醫大學研究團隊發現, 中性粒細胞不僅在腫瘤微環境中大量存在, 而且存活期可以延長至72小時。 梳理已有研究, 有的證實中性粒細胞對“腫瘤殺手”——T淋巴細胞發揮促進作用, 有的則相反, 證實其發揮抑制作用。

該校國家免疫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鄒全明、莊園教授團隊歷時3年,

經過系統研究發現, 中性粒細胞在調節T淋巴細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胃癌腫瘤微環境中表現出啟動/抑制的“雙重身份”, 堪稱“一肩挑”。

更為重要的是, 他們探明中性粒細胞主要依賴一種被稱為PD-L1的免疫抑制分子抑制T淋巴細胞的抗腫瘤效應, 並進一步找到了該因數的“調控者”GM-CSF及其調控方法, 從而揭示了中性粒細胞調節T淋巴細胞的內在機制。

該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治療意義。 論著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莊園教授指出:“在胃癌免疫治療中, 既可選擇以免疫抑制分子PD-L1為直接靶點, 也可選擇以其‘調控者’GM-CSF為間接靶點, 實際上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

“PD-L1陽性中性粒細胞還可以作為新的監測腫瘤微環境的指標,

以其應答高低來判斷腫瘤微環境的狀態, 進而為腫瘤治療的術前調節、方案選擇和術後治療提供指導。 ”莊教授進一步指出, “目前, 國內對腫瘤微環境的監測重視不夠, 該發現有望在國內三甲醫院逐步獲得推廣, 加快縮小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 促進腫瘤免疫個性化治療時代的來臨”。

該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婷婷和該校西南醫院普外科趙永亮教授, 共同通訊作者為鄒全明和莊園教授, 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據悉, 第三軍醫大學國家免疫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國家級工程中心和免疫學國家重點學科, 一直致力於重要致病菌的免疫學致病機制和疫苗防控研究,

先後在《Lancet》、《Gastroenterology》、《Gut》等國際頂級專業期刊發表原創性論著, 研發出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1.1類新藥口服幽門螺旋桿菌疫苗, 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大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