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疆維吾爾族等群眾迎來“諾魯孜節”(圖)

今日18時29分, 我們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 同樣就在今天, 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等民族也迎來了春天的節日——“諾魯孜節”。

“諾魯孜”一詞源自古波斯語, 意為“春雨日”, 也叫迎春節, 是新的一年、新的生活開始的日子。 諾魯孜節一般在每年西曆3月20日前後, 延續3至15天不等。

歷史悠久的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距今已有至少3000年的歷史, 它的形成與自然現象、農牧業生產、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歷史上, 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先輩們過著遊牧生活, 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

並把此日開頭的月稱之為“羊羔月”。 此時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復蘇、牲畜產仔的時節, 牧民們一面興高采烈地歡度節日, 一面清點安全越冬的牲畜。 這便是諾魯孜節的源起。

隨著以牧轉農、定居興牧的發展, 諾魯孜節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 也增添了濃郁的藝術色彩。

諾魯孜節裡, 別開生面的歌舞會最讓人期待。 盛裝出席的人們, 載歌載舞。 並通過絕活展示、叼羊、角力、馴鷹、賽馬等古老的方式, 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春天的美好期待。

諾魯孜節當天最重要的傳統是煮食“諾魯孜飯”。 “諾魯孜飯”是將打碎的麥子、玉米、黃豆、大豆等7種以上的穀物用大火煮熟, 然後加入羊肉、胡蘿蔔、葡萄乾、奶油等, 以文火慢熬而成。

一年當中只有這一天才能吃到這種飯, 有祈祝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之意。

諾魯孜節過後, 繁忙的春耕生產就開始了。

【相關連結】

200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諾魯孜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2010年聯合國大會第A/RES/64/253號決議宣佈其正式成為國際性節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