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00年前秦國三大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不及三大水利工程千分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 群雄並起, 紛爭天下。 最終統一天下的, 不是強大的楚國, 也不是殷實的齊國, 而是起初很不起眼的秦國。 秦國地處西部, 從人口、自然條件、物產等方面來看, 它並沒有統一全國的優勢, 但它卻實現了統一。 這個問題引人思考。 可以肯定地說, 秦統一中國, 是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發展壯大的結果。 而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發展壯大, 卻有賴於水利建設的支撐和保障。 秦國有三大水利工程值得一提, 就是都江堰、鄭國渠、靈渠。

都江堰是防洪工程與灌溉工程的完美結合, 對秦朝統一大業起到了推進作用。

都江堰系秦昭襄王在位時(西元前306—前251年)後期派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所建, 距後來的秦王嬴政繼位約有10年的時間。 迄今2200多年過去了, 其主體工程格局依然沒變, 而且發展成我國最大、最重要的灌區之一。 這座水利工程在閱盡千年人間變化、歷經千年風吹雨打後的今天,

依然青春無限、生命力旺盛, 在防洪、灌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贏得了無數中外人士的一致稱讚。 人們稱讚都江堰, 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工程的選址非常合理。 選在岷江從山谷進入沖積平原的一段, 扼水之要衝。

二是工程的佈局和設計十分巧妙。 沿江而下, 分別是百丈堤、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寶瓶口和人字堤, 各部分銜接有序, 功能協調。 其中作為核心部分的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 其設計思想及發揮的作用, 既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體現了高度的智慧。 如魚嘴的作用是分水, 將岷江一分為二, 分為內江和外江。 內江是引水渠, 主引水灌溉;外江是原河道, 主行洪排沙。

非汛期內江分水60%, 外江分水40%, 灌溉用水多於河道下泄用水。 汛期則相反, 內江分水40%, 外江分水60%, 灌溉用水少於河道行洪之水。 這樣, 就做到了旱能灌, 澇能排, 即所謂“分四六, 平潦旱”。

三是創立了科學簡便的歲修制度。 “一年一歲修, 五年一大修”。 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 低作堰”。 深淘灘, 就是把淤積在內江的泥沙清除出去, 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 保證江水暢通為農業灌溉取用。 低作堰, 就是不能把飛沙堰築得太高, 以免淹了莊稼。 歲修是對都江堰的維護和調養, 使都江堰就像一個天生麗質的美人時時被精心呵護, 自然青春長駐, 魅力無窮。 用一句時髦的廣告詞來說, 都江堰是“簡約而不簡單”。

四是都江堰促進社會發展作用巨大。 都江堰未修以前,

岷江是一條經常發生洪水的河流, 洪水暴漲, 淹沒農田、房屋無數, 洪水一退, 大片平原又因缺乏灌溉用水而經常乾旱。 自都江堰建成後, 成都平原“水旱從人, 不知饑饉。 時無荒年, 天下謂之天府”。 據記載, 到秦莊襄王時, 秦國已據有天下1/3的土地、3/5的財富, “積粟如丘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和運用, 為秦國國力的壯大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2.鄭國渠是奸細之作, 卻也促進了秦朝的統一大業。

說起鄭國渠的修建, 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歷史故事。 鄭國渠是一個叫鄭國的人主持修建的, 他本來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 你也許會問, 秦國的管道, 為什麼要交給韓國人修?韓國是秦國的好朋友嗎?不是, 秦、韓之間連一般的朋友都不是, 而是敵人。 秦國在發展強大的過程中, 不斷呑食鄰國的土地, 韓國是秦國的鄰居之一, 對秦國的擴張行為又恨又怕, 恨不得滅秦而後快。 但韓國自知弱小無力, 無法與秦國抗衡, 硬碰硬是不行的, 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疲秦之計”, 就是通過讓秦國上馬大型水利工程, 來消耗秦國的財力、物力,同時因徵用大量的秦國人口以減少其軍隊數量,削弱秦擴張趨勢。這樣下去,既拖垮強秦,又保全韓國,豈不一舉兩得!可惜韓國的這一招,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秦國動工興建鄭國渠後,有人告發鄭國是韓國派來的奸細,修渠是別有用心。秦王嬴政得知後,大為惱怒,要處死鄭國。鄭國臨危不懼,慷慨陳詞:“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鄭國本人都承認了自己是奸細,眾大臣更是抓住不放,要求立即處決。這時,秦始皇反倒冷靜下來,並未處死鄭國,只是把他打入了囚牢。後來丞相李斯上書秦始皇,將鄭國重新起用,繼續修建鄭國渠,直至完工。鄭國渠總幹渠西起仲山腳下的涇河,東注洛水,長300餘裡,沿途穿過數條大河、小河,工程難度很大。鄭國渠一通水,就發揮出良好效益,使得“關中為沃野,無凶年”,既灌溉又肥田,還使當時關中大面積的鹽鹼地得以改良,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正如一首歌謠所頌:“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是一首意境多麼優美的灌溉頌歌!鄭國渠通水後沒幾年,韓國為秦國所滅,再後來,秦國相繼滅了其他國家,最終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3.靈渠是秦始皇鞏固邊疆統治的一項戰略措施,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後人受益不淺。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進程中,滅掉的最後一個敵手是齊國。之後,又派兵50萬向嶺南越人發動戰爭。戰爭進行得很不順利,主要是由於山巒疊嶂,森林密佈,運輸線路長,援軍和糧草不易接濟。於是朝廷決定派史祿前去鑿渠運糧。史祿帶領數十萬兵卒,花5年多時間,終於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西元前214年)鑿通了靈渠。這樣,長江的船隻便可以經過湘江,進入靈渠,從靈渠轉入灕江,再進而駛入珠江。靈渠把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通過水路連通起來了。這可是一個劃時代的水利運輸工程。自此以後,直到現代湘桂鐵路、京廣鐵路通車以前的2100多年間,靈渠始終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與都江堰類似,靈渠的設計和佈局也十分巧妙和自然,考慮了地形、地勢,考慮了水量豐枯變化,考慮了船閘的進水與出水,考慮了管道與航船的適應性等。靈渠的作用也不光是運輸,後來還發展了農田灌溉和城鎮供水。目前的靈渠,航運功能雖然衰微,但灌溉、供水和旅遊的價值卻愈加凸顯。

來消耗秦國的財力、物力,同時因徵用大量的秦國人口以減少其軍隊數量,削弱秦擴張趨勢。這樣下去,既拖垮強秦,又保全韓國,豈不一舉兩得!可惜韓國的這一招,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秦國動工興建鄭國渠後,有人告發鄭國是韓國派來的奸細,修渠是別有用心。秦王嬴政得知後,大為惱怒,要處死鄭國。鄭國臨危不懼,慷慨陳詞:“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鄭國本人都承認了自己是奸細,眾大臣更是抓住不放,要求立即處決。這時,秦始皇反倒冷靜下來,並未處死鄭國,只是把他打入了囚牢。後來丞相李斯上書秦始皇,將鄭國重新起用,繼續修建鄭國渠,直至完工。鄭國渠總幹渠西起仲山腳下的涇河,東注洛水,長300餘裡,沿途穿過數條大河、小河,工程難度很大。鄭國渠一通水,就發揮出良好效益,使得“關中為沃野,無凶年”,既灌溉又肥田,還使當時關中大面積的鹽鹼地得以改良,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正如一首歌謠所頌:“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是一首意境多麼優美的灌溉頌歌!鄭國渠通水後沒幾年,韓國為秦國所滅,再後來,秦國相繼滅了其他國家,最終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3.靈渠是秦始皇鞏固邊疆統治的一項戰略措施,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後人受益不淺。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進程中,滅掉的最後一個敵手是齊國。之後,又派兵50萬向嶺南越人發動戰爭。戰爭進行得很不順利,主要是由於山巒疊嶂,森林密佈,運輸線路長,援軍和糧草不易接濟。於是朝廷決定派史祿前去鑿渠運糧。史祿帶領數十萬兵卒,花5年多時間,終於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西元前214年)鑿通了靈渠。這樣,長江的船隻便可以經過湘江,進入靈渠,從靈渠轉入灕江,再進而駛入珠江。靈渠把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通過水路連通起來了。這可是一個劃時代的水利運輸工程。自此以後,直到現代湘桂鐵路、京廣鐵路通車以前的2100多年間,靈渠始終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與都江堰類似,靈渠的設計和佈局也十分巧妙和自然,考慮了地形、地勢,考慮了水量豐枯變化,考慮了船閘的進水與出水,考慮了管道與航船的適應性等。靈渠的作用也不光是運輸,後來還發展了農田灌溉和城鎮供水。目前的靈渠,航運功能雖然衰微,但灌溉、供水和旅遊的價值卻愈加凸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