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澄海樟林媽祖宮供有一頭“豬神”,背後的故事讓人直呼神奇!

那些只在樟林東裡流行的俗語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樟東地區, 人文歷史積澱深厚, 二百年的紅頭船文化薰陶, 使這片土地有著與眾不同的地域特色, 這其中就包括一些當地人才能理解, 約定俗成的俗語。

王公池浸水十二。 東隴村王公池相傳是海中的“割溝”, 後來演變成一條小溪, 成為東隴和西隴的界溝。 傳說古代因從港外漂來一段巨大的樟木, 被東隴村民撈起雕刻成“三王爺”, 古港因而得名王公池。 因為隨著潮汐的漲落, 所以舊時王公池一帶每逢農曆每月十二總會“做水”, 久而在東隴村形成這句俗話。

同意阿卵伯個意見。 這是土改和文化大革命期間, 打倒東隴“成記”老闆, 人稱“成記卵”時呼的口號。 在群眾大會上, 卵伯為了少受點批鬥, 總是第一個帶頭高呼“打倒成記卵!”, 群眾也心領神會, 就跟著喊:同意阿卵伯的意見。 卵伯是個豁達的人, 在那種處境下,

以苦為樂, 還經常製造點笑料。 有一次到食品站用肉票排買豬肉, 他不排隊, 直接沖到最前面, 工作人員說:你無排。 他拿起掛在胸前的“五類分子”木牌說, 我有牌, 昨夜大會發個。

樟林所呾, 東隴所廳。 所廳是舊社會東隴村的村民文化廣場, 樟林卻沒有叫所呾的地方, “樟林所呾, 東隴所廳”是東隴村一句雙關的口頭俗語, 形容“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或者“說一套做一套”。

明年風台我噲曉。 1969年7.28強颱風, 給澄海造成了極大損失。 東隴南湖的公路邊, 當時種了很多相思樹, 桉樹, 被颱風刮倒一片, 颱風過後很多村民紛紛折取樹枝樹幹回家當燃料。 東隴村有一老實農民, 原以為那是公家之物, 現在看到大家都拿回家, 但出手已經太慢了,

只好說:明年風台我噲曉。

(樟林油廬)

癢就去樟林油廬塊捛。 油廬是樟林的大厝, 估計是清末民國時期第一座在外牆洗石的房屋。 外牆以“粗”而聞名, 後來就形成這句俗語。

亥爺得飯媽祖福。 清代澄海樟林古港的北社媽祖(天后聖母)宮大殿東側, 供奉著一頭泥塑的公豬, 深得世人敬仰崇拜。 “豬”按古代與十二地支的排次屬亥, 故民間雅稱這頭“豬神”為“亥爺”。 亥爺是海內外潮人的眼淚和笑聲交織的產物, 是一尊浸透“僑味”的神祇。 清代樟林寨城南門內天后聖母廟旁, 有北社林氏, 新婚不久, 丈夫因家貧, 過番謀生,

遺一子, 日食難度, 婦思再醮(再嫁), 但每當行至社外, 常逢大豬擋路, 污泥濺其全身, 以為天意使然, 遂絕再嫁之念, 轉身回家, 苦守撫嬰。 兒子及至年少, 遂於某船號當工。 因該小孩頑皮活潑, 常戲弄船裡“媽祖”神祇, 大人們嚇其若再犯神, 將其拋下海去。 誰料該船號自此旺發, 小子遂受重聘高薪, 後來自己當了紅頭船主, 成了樟林殷富。 當其瞭解母親年青苦難史, 以為是“媽祖”和“豬神”搭救無疑。 遂于南門內天后宮大殿左側, 塑一頭泥豬與媽祖合祭, 一時香火頗旺。 故有“亥爺得飯媽祖福”之民諺廣泛流傳至今。

(陳德宏先生)

德宏眉垂垂,個月百八理唔開。陳德宏先生是歸國華僑,樟東名醫,在解放初期人均工資二三十元的情況下,他的工資達到一百八十多元,是當時澄海全縣三位工資最高的人之一,但他經常對貧困患者施醫贈藥,加上家口多,開支大,仍然不敷家用。樟林人都聞名他的醫術,也都知道這句俗話。

陳騰飛筆仔,用定正知。東隴村百年老字型大小陳騰飛筆莊,於清康熙年間由海陽縣塘東鄉遷來東隴埠創辦。公私合營時併入東裡印刷廠,改革開放後,陳騰飛後人陳喜標先生重操舊業,製作大楷、中楷、小楷等小型毛筆,寫起字來彈性好,不易“破鋒”,經久耐用,故樟東一帶喜歡毛筆字的人都知道這句俗語。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陳德宏先生)

德宏眉垂垂,個月百八理唔開。陳德宏先生是歸國華僑,樟東名醫,在解放初期人均工資二三十元的情況下,他的工資達到一百八十多元,是當時澄海全縣三位工資最高的人之一,但他經常對貧困患者施醫贈藥,加上家口多,開支大,仍然不敷家用。樟林人都聞名他的醫術,也都知道這句俗話。

陳騰飛筆仔,用定正知。東隴村百年老字型大小陳騰飛筆莊,於清康熙年間由海陽縣塘東鄉遷來東隴埠創辦。公私合營時併入東裡印刷廠,改革開放後,陳騰飛後人陳喜標先生重操舊業,製作大楷、中楷、小楷等小型毛筆,寫起字來彈性好,不易“破鋒”,經久耐用,故樟東一帶喜歡毛筆字的人都知道這句俗語。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